[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85044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问题 (B)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规律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3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

2、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5 中国有句古话:“ 民以食为天 ”。从哲学上讲,这句话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 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7 社会生产方式是(A)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

3、素的总和(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8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C)人口 (D)生产力9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10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1 恩格斯说过:“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这说明(A)人的社会

4、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12 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 ;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 推陈出新”。这说明(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13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5、是由于它(A)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具有历史继承性14 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原因在于它(A)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B)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对实践产生影响(C)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15 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A)大多数赞成的意识形态 (B)历史创造者的意识形态(C)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D)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16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C

6、)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17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和劳动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8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者 (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19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20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7、D)分工协作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 认识实践(C)群众 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22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 范畴的有(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23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内容包括(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8、 (B)地理环境(C)人口 (D)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24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C)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D)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及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5 以下对社会生产方式表述正确的是(A)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B)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D)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6 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

9、。这是因为(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27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以下选项内容正确的是(A)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B)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C)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D)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2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本质 (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9 社会存在和

10、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这是因为(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C)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0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摹写(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C)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31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B)可以超越社会存在(C)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

11、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D)历史继承性32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A)具有客观现实性 (B)具有社会历史性(C)表示人和社会的关系 (D)是生产的社会形式3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A)有狭义和广义之分(B)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C)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D)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34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

12、配方式3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A)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B)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6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C)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7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主要表现有(A)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B)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C)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

13、力的发展(D)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38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 ,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 血肉系统 ”是指(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39 经济基础(A)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C)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D)其性质由国家性质决定40 上层建筑(A)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

14、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B)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C)其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D)观念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41 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C)国家政权 (D)社会风俗习惯42 下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B)语言(C)道德、艺术 (D)法庭、监狱43 下选项中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D)政党 4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15、D)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45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A)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B)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C)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D)可以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16、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 2012 年 11 月 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 2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习近平 2012 年 11 月 17 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请

17、问答:(1)结合材料 2 中强调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分析材料 1 中我国制定两个百年目标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2)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

18、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C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就已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从此开始出现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可见,正确选项是 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与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19、的根本标准。正确选项是 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C 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民以食为天”,说明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其他的一切活动。所以,A 正确。B、C、D 三项观点错误。历史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

20、动机的因素,但这些不同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传统意识、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题干说的“根本条件”,只能是生产方式。C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C 是社会形态,A 、B与题干要求不符。【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

21、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正确。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地理环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B、C、D 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22、反作用。可见,正确答案是 D。A、B 夸大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历史唯心论,它们都否认人类社会具有客观规律性。C 认为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实际上,落后的社会意识也会影响社会发展。即阻碍社会发展。【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或叫做不一致性;社会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题干中恩格斯的话强调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

23、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因此,最符合题意的是 B。A 明显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C、D 内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最符合题意的。【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正确,其他三项内容都不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原因,都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错误的社会意识,也不纯粹是主观臆想,归根结底,它来源于客观实际,不过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4、它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C 正确,A、B 错误,D 也不是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应排除。【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C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C 正确。其他三项都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同去阐述生产力范畴,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

25、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正确。其他三项表述不准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

26、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A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A 正确,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故 B 项不合题意。C 、D 两项都与生产力有关,但不是体现生产力水平的因素。【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生产关系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依此分析 B 是正确选项。C 、D 两项也是生产关系的表现但没有揭

27、示生产关系的实质。【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B、C。A 项“个别一般个别”,属于辩证法的内容。B 项“实践认识实践”,属于认识论的内容。C 项“群众领导群众”,属于历史观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

28、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同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三个公式体现了这种一致性。D 项说的是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是一种物质存在,构成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的主体人口,核心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选项 A、B、 D 正确。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属

29、于社会存在范畴,但不是各种社会关系都是社会存在,C 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D 项属于上层建筑。【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0、A、B、C、D 都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5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A、C、D 正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不是生产方式,B 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6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A、D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A、B、D 正确。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不

31、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如风俗习惯等就不具有阶级属性,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C 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的原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 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0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A 项不符合题意,B、C、D 正

32、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A、B、C、D 全对。C 项的话引自恩格斯 1890 年 10 月 27 日给施米特的信:“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 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恩格斯是要说明,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存在着不平衡性。例如,19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恩格斯在信中指出,一方面,“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

33、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间接决定的,因为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也就是说,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一是社会意识中的重要部分如哲学思想等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的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势

34、、民族传统等的影响分不开。【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2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A、B 正确,C 项错误。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D 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3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但生产关系不是物,而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A、B、D 正确,C 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4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C 项颠倒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而且与题干要求不符,是错误项。A、B、D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C、D

36、 正确。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6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A、D 正确。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7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B、C 正确。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8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C、D 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

37、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经济基础的性质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性质决定,D 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D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1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B、C 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属于经济基础。社会风俗习惯不具有阶级性,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

38、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A、C、D 正确。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更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B 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A、B、C 正确。政党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不属于观念上层建筑,D 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4 【正确答

39、案】 A,B,C,D【试题解析】 A、B、D 正确。经济基础不能决定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因为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C 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D 项错误。【知识模块

40、】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6 【正确答案】 (1)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主要是可能性和现实性。制定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 )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2)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必须: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