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口腔修复学练习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
《[医学类试卷]口腔修复学练习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试卷]口腔修复学练习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口腔修复学练习试卷 31 及答案与解析1 后腭杆的宽度约为(A)2mm(B) 3mm(C) 5mm(D)7mm(E)10mm2 关于塑料基托的评价中,错误的是(A)色泽美观(B)制作简便(C)便于修补、衬垫(D)温度传导差(E)易自洁3 间接固位体与游离端基托位于支点线的(A)同侧,距支点线越远对抗转动的力越强(B)同侧,距支点线越近对抗转动的力越强(C)两侧,距支点线越远对抗转动的力越强(D)两侧,距支点线越近对抗转动的力越强(E)两侧,距支点线越远对抗转动的力越弱4 义齿初戴后出现粘膜压痛的处理方法是(A)坚持戴用(B)先吃软性食物(C)义齿停戴一段时间后再用(D)复诊修改(E)义齿重做5
2、 塑料义齿磨光时,不正确的操作是(A)打磨从粗到细(B)从磨光面到组织面(C)不要破坏基托外形(D)随时变换打磨部位(E)间断打磨以免产热过多6 可摘局部义齿起主要固位作用的部分称作(A)卡环(B)卡臂(C)卡臂尖(D)直接固位体(E)支托7 以下关于双端固定桥固位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要有共同就位道(B)两端的固位体固位力要求基本相等(C)固位体固位力应与合力大小相适应(D)共同就位道应与牙长轴平行(E)固位体固位力应与桥体跨度相适应8 以下情况会造成义齿戴用后发音不清,除了(A)初戴不适应(B)人工牙排列偏舌侧(C)腭侧基托过厚(D)腭侧基托后缘不密合(E)基托后缘过短9 减小游离端义齿
3、人工牙牙尖斜度的目的是(A)减轻牙槽嵴的负担(B)提高咀嚼效率(C)降低咀嚼效率(D)防止基托翘动(E)防止基托旋转和摆动10 间接固位体所不具备的作用是(A)防止义齿翘动(B)防止义齿侧向移动(C)防止义齿弹跳(D)分散颌力(E)减少基牙所受扭力11 下颌游离端局部义齿基托后缘应位于(A)末端人工牙远中(B)磨牙后垫前方(C)磨牙后垫前缘(D)磨牙后垫 1/31/2(E)磨牙后垫后缘12 与固定桥基牙牙周潜力有关的因素中不包括(A)牙周膜(B)牙龈(C)牙槽骨(D)咀嚼肌(E)结合上皮13 选择固定桥基牙的最低限度是(A)冠根比为 1 比 2(B)冠根比为 2 比 3(C)冠根比为 1 比
4、1(D)冠根比为 2 比 1(E)冠根比为 3 比 214 义齿不戴用时,应置于(A)通风、干燥处(B)冷水中(C)热水中(D)酸性消毒液中(E)碱性消毒液中15 最适宜作桥体龈面的材料是(A)金合金(B)镍铬合金(C)烤瓷(D)复合树脂(E)塑料16 人工后牙的牙尖斜度过大会导致(A)咀嚼效率降低(B)颌力过大(C)颌力过小(D)侧向力过大(E)早接触17 粘膜支持式义齿所承受的力通过(A)卡环传导到基牙上(B)颌支托传导到基牙上(C)颌支托传导到粘膜和牙槽骨上(D)基托传导到基牙上(E)基托传导到粘膜和牙槽骨上18 可摘局部义齿中没有传导力作用的部件是(A)人工牙(B)基托(C)大、小连接
5、体(D)卡环体(E)卡臂尖19 可摘局部义齿基托与天然牙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基托应进入基牙邻面倒凹区(B)前部基托边缘不应位于舌隆突上(C)基托应与牙面密合,有一定的压力(D)基托近龈缘处要做缓冲(E)以上均不正确20 缺牙间隙多,倒凹大的情况下,确定义齿就位道时应采用(A)调凹法(B)均凹法(C)填凹法(D)增凹法(E)减凹法21 固定桥倾斜牙作基牙,其倾斜度的最低限度是(A)10 度(B) 20 度(C) 30 度(D)40 度(E)45 度22 下颌牙列中牙周膜面积最大的是(A)8(B) 7(C) 6(D)5(E)323 多根牙牙周膜面积最大的部位是(A)牙根分叉处(B)根尖 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试卷 口腔 修复 练习 31 答案 解析 DOC
![提示](http://www.mydoc123.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