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台山侨中 2017-2018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月考 2试题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數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
2、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題。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智能化意味着精
3、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題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
4、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 2 -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 ,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B. 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杜会治理的众多主体
5、之一。C. 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D. 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里现出新的特怔。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B. 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C. 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D. 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
6、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B. 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C.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D. 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答案】1. B 2. B 3. D【解析】- 3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
7、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原文论证方式的能力。题中,B 项, “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只能化的迫切性。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D 项, “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8、”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 ,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我是谁的妈闫玲月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
9、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 4 -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 ”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 ”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
10、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 “这不好吧?”大旺幽怨地说。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
11、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 ”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 ”张老太说:
12、“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 5 -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 ”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
13、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 ”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 ”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
14、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 ”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 年 05期,有删改)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B. 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 。在
15、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C. 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 “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 ,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D. “我到底是谁的妈” ,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5. 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 6 -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方面,简要分析他们的性格品质。6. 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
16、。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答案】4. C 5. 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骗子狡诈伪善,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他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骗人。 6. 【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是: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需要妥善照顾,后来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失忆是情理中事;张老太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
17、糊涂;张老太在骗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她的病情加重;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表明她真的不记得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示例二】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是:亲生的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太心灰意冷;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失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以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
18、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 ,答题关键词“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中,A 项, “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错,根本目的是为下文张老太离家出走创设条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B 项, “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错,这句话既表现作者对张老太的可怜与同情,也是对其儿子儿媳的鞭笞,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D 项, “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错,本文写作目的不是思考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而是物质社会中的情感危机。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试从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方面,简要分析他们的性格品质” ,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从对待张
19、老太的态度表现方面” “性格品质” ,筛选相关情节,概括形成答案。从“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等语句中,概括答案。- 7 -6. 试题分析:题干说的是“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表明观点,然后从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论据,进行作答。如果选择“
20、老人病真的不记得”就从情节中筛选表现老人病重的相关情节“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 “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 ”“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组织答案。如果选择“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这一角度,筛选“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等情节概括。(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
21、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 8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 “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
22、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 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 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
23、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 ,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
24、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月 23日)材料二在娱乐致死的年代, 见字如面 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 9 -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 ,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
25、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 ,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 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 ,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 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
26、,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月 9日报道)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此前,中新网 2月 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
27、歌、作品等。(摘自新华社 2017年 3月 9日上海报道)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10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D.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
28、两项是(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B.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C.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D. “高而不冷” 、 “流量们霸屏” 、 “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E.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 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29、9.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答案】7. D 8. CE 9.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弥补节目的不足: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 ) 。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 ,更专注于“朗读”本身。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
30、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题中,A 项,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 。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B项, “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 项, “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 11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题中,A 项, “仍持怀疑态度”错误;B 项, “更可能是为适应
31、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D 项, “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9. 试题分析:题干“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中,答题关键词“给制片人董卿提些
32、什么建议” 。建议应该包括保留和修改两个方面,不论保留和修改建议,每方面至少一条,但每条必须紧扣文本,筛选文本中关键语句,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 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 ,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等概括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33、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 ,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
34、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2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
35、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审:反复分析、推究)B.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C. 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感吾生之行休(行:将要)D. 临清流而赋诗(临:面对) 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36、项是( ) 。A. 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B.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田园诗的创始者。C.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D. 帝乡,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 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B. 文中的 2,3 两节都是描写“今是昨非”的,包括对
37、景物和心理的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到对仗、骈偶,从而保持了赋的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 13 -C. 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D. 本文采用楚辞的体式,叙写了田园生活的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抒写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中的心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
38、实走入了迷途但大概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2)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感到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农人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于整点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选项中,A 项中“审”解释错误,结合具体语境,应该解释为“明白” 。点睛:“审”文言文释义:仔细分辨闻而审,则为福矣。吕氏春秋察传知道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三国演义又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核,审查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汉贾谊过秦论询问十一娘亦审里居。聊斋志异11.
3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D项,表述错误,帝乡,一般是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另外也指皇帝的故乡,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家乡蔡阳(今湖北枣阳)。- 14 -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 B项, “今是昨非”错误,只描绘了“今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40、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谏”挽回;“追”补救;“实”确实;(2) “悦”感到愉快;“以”把;“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41、、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
42、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
43、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 15 -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
44、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是因为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B. 颔联由远及近,
45、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 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D. 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E. 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15. 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E 15. 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徒然,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写出了祠堂的寂寥冷清。作者寓情于景,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为下- 16 -文感叹诸
46、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感叹。【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B 项, “颔联由远及近”用该是由近及远;D 项, “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分析错误,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炼句,答题关键词“颔联” “两个字” 。答题时首先点出自和空两个字,然后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然后描摹颔联景象,从手法和表达效果
47、角度分析答题。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
48、。本题“ 织 ”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 。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5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里用“_,_”写水流的湍急咆哮,以突出蜀道之险。(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借代修辞展现曹军失败的句子是“_”
49、。(3)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表现了刘裕往昔居处的变迁。- 17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墙槽灰飞烟灭 (4). 斜阳草树 (5). 寻常巷陌【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水流的湍急咆哮” “展现曹军失败” “刘裕往昔居处的变迁” ,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豗” “砯” “壑” “樯橹”的写法。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今年的元宵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