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满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到答题卡上)1.1918 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 1931 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苏联。1929 年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苏联,而 1932 年竟高达 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 经济危机淡化
2、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答案】C【解析】苏联新经济政策到 1928 年就实际上停止了,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 A 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 1933 年罗斯福实施新政时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错误;30 年代英美等国把大量机器设备销往苏联,对苏联来说是抓住了巨大的机遇,转嫁危机至苏联与史实不符,故 D 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 等国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识形态的差异了,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 C 正确。2. 苏俄领导人在总结的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为热
3、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 ”横线上应是A. 战时共产主义B. 斯大林模式C. 赫鲁晓夫改革2D. 新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既要打赢国内战争又要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的,故 A 正确。斯大林模式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 B 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没有打赢国内战争的目的,故
4、C 排除。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 D 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3.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 ”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A.3B. C. 4D. 【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中凸显政府的作用,而 A 项中主要突出的是市场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 ,B 项中只是讲到政府的积极作用,故 B 项错误;“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减少限制性的
5、规章制度;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削减社会福利,争取财政预算平衡”体现了政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D 项主要体现了政府积极作用中投资的主要目标,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4.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下列对此理解正解的是A. 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B.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C. 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 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答案】C【解析】5试题分析:从“在国家计划范
6、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可以看出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允许市场的存在。故答案为 C 项。A 项对材料理解错误;B 项理解片面,未能把握材料主旨;D 项对材料理解错误,也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特点5. 1932 年 12 月 27 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惟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 。这一做法A.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B. 保证了工业化
7、顺利进行C. 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D. 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反映不给农民发放身份证是为“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 ,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故 A 项错误;1929 年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限制农民自由流动,为工业化提供保障,故 B 项正确;不发给农民身份证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 C 项错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收购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成果的剥夺,以支持工业发展,导致了工农业比重失衡,故 D 项错误。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
8、式”6.下表为 l930-1940 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 (单位:百万卢布)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 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 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C. 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6D.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一国的外贸情况,不能显示出世界整体的贸易状况;且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 1929-1933 年,这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重合,苏联也基本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故 A 项错误;经济封锁无法解释 20 年代初苏联外贸总额较高的事实;且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西方世界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无力对苏联实行经济
9、封锁,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此时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整合了国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其外贸总额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在工业建设过程中长期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推行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正确;计划经济和自给自足没有必然联系,当物资极度匮乏时计划经济也解决不了供给不足的问题,故 D 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的特征【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消极):(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
10、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3)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7. 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 70 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察斯大林模式对苏7联的影响。斯大林模式
11、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说法正确。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又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故 D 项正确。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影响【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12、8. 19841986 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 26%,19871989 年下降为15%;19861989 年,年均进口粮食 3430 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据此可推知,苏联A. 重工业的增长过快B. 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 经济结构持续恶化D. 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841986 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 26%,19871989 年下降为 15%;19861989 年,年均进口粮食 3430 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农业破坏严重,故农产品减少,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工业的增长过快,故
13、A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国产粮食用于工业,故 B 错误。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属于经济结构持续恶化的后果之一,故 D 错误。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后果9. 1934 年 1 月的华盛顿星报发表了新政疗法的漫画,画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 ,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可能要改变治疗方法。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政府力图推行医疗改革B. 作者对新政保持乐观的态度C. 立法权从属于行政权8D. 政府在新政中扮演重要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
14、“山姆大叔” ,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政府行政权力加强,在新政中扮演重要角色,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力图推行医疗改革,故 A 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作者对新政保持乐观的态度,故 B 排除。立法权从属于行政权,不符合美国政治制度特点,故 C 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10.1935 年到 1942 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 130 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目的在于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122 万幢 664 万英里 77 万座 285 个 24 万英里A. 实现国家干预经济B. 建立福利制度C. 稳定社会秩序
15、D. 缓解失业压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35 年到 1942 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 130 多亿美元,修建了很多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罗斯福新政,修建公共工程,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故 C 正确。国家干预经济,属于手段和特点,不是目的,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建立福利制度,故 B 排除。缓解失业压力,不属于根本目的,故 D 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目的【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9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
16、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1.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劫富济贫” ,激化了社会矛盾B. “削峰填谷” ,缩小了贫富差距C. “惩勤助懒” ,挫伤了工作积极性D. “扶危济困” ,扩大了社会消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BC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
17、制度12.1933-1944 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道:“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A. 亚太经合组织B. 关贸总协定C. 布雷顿森林体系D. 世界银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9331934 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激化,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建议通过创造更自由的贸易流通体系,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就可以规避战争风险,故选 B。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 A;CD
18、 属于货币金融体系,排除;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关贸总10协定签署【名师点睛】【名师点睛】图示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3.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A. 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B. 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C. 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D. 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1960,19611965,19661970,世界出口
19、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呈递增状态,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签订,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故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较快,故 D 正确。19481960,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没有形成,故 A排除。战后世界各国没有普遍消除关税壁垒,故 B 排除。世贸组织成立于 1995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排除。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影响14. 由于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和银行联盟、开征金融交易税以及欧盟中期预算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英国民众的“疑欧” “退欧”情绪高涨乃至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国公投宣布退11出欧盟,材料反映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
20、是A. “孤立主义”政策的深远影响B. 欧盟移民挤占了英国的就业机会C. 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D. 欧盟及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日渐不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由于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问题上分歧严重,英国民众的“疑欧” “退欧”情绪高涨乃至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国公投宣布退出欧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孤立主义”政策的深远影响,故 A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欧盟移民挤占了英国的就业机会,故B 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欧盟及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日渐不满,故 D 排除。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
21、团化欧盟15. 阿根廷在 20 世纪 4050 年代,不止一次地采取反美立场,然而在 1990-1996 年从美国的进口则增加了两倍, “成为美国的一个好朋友” 。这说明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淡化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 世界各国的经济模式逐渐趋同D. 拉美经济独立性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阿根廷和美国贸易往来的增强,B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并未淡化,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反映拉美经济独立
22、性“弱化” ,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 项不符合题意。【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6.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12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B. 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伊比利亚半岛”可排除 D,材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3、使欧洲货币短缺,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这是从经济和社会根源方面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新航路开辟,不是工业革命,C 不选。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名师点睛】对新航路的开辟的掌握需抓住“三个条件,四个人物,四大影响”:“三个条件”即西、葡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进步。“四个人物”即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大影响”即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7.15 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国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
24、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A. 达伽马B. 哥伦布C. 麦哲伦D. 迪亚士【答案】A【解析】13试题分析:达伽玛是葡萄牙探险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从欧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他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所以题目中的航海家正好是 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达伽玛18.土耳其的崛起并不是导致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相反,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传统商路的进一步衰落。葡萄牙人的商业垄断阻碍了传统商路的发展,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下降,这则材料说明A. 土耳其在传统商路的扩张是被动的B. 新航路的开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武邑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提示](http://www.mydoc123.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