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1013.doc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10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1013.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三明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 32 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1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 “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 “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 ,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2、能屈” ,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努力完善个人品德3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4.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3、.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一律平等接受教育 D.强调学校传播儒学的作用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 ) ,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6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天地间唯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 ”这材料表明( )2A理学家希望通过帝王的“正心诚意”树立良好的政治典范B
4、封建帝王有意识的将理学树立为统治臣民的工具C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在理学的流变中被严重的曲解了D理学家的“理”也是政治领域中对抗君主专制的手段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8清初,针对明代后期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有学者主张,从注释、辨伪、文字、音韵、训诂等方向着手,追寻六经 、 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本来意义,重建知识与思想权威。这
5、说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 )A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B蕴含着儒学重建的思想C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权威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9修建于公元 610 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 13 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应用这一原理,法国人在罗纳河上修建了圣埃里普里特桥,英国人在东英格兰修建了小阿波特桥。这反映出( )A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智能浪费 B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西方文明间交流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单向性10.“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
6、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11作为“宋四家”之一,苏轼强调书法艺术应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做到有意无法,而且“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该书法理论( )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B崇尚魏晋风骨3C体现政治变革思想 D彰显个性追求12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 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13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
7、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 醒世姻缘传全书100 回,前 23 回描写前世姻缘,23 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D爱情至上观念流行14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 ,主要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D.欧洲古典主义音乐15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
8、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 ,才能解决内忧外患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16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 1872 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C表现出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 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
9、速发展171920 年 9 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右图) ,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4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181919 年胡适发表文章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评判的态度” ,对传统文化,要通过“整理国故” ,区分“国粹”与“国渣” ,去芜取菁,再造文明。这表明胡适( )A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C用西方文明改造儒家思想 D主张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19. 1920 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
10、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01912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据此推断孙中山(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21毛泽东的某文献如下论述:“在这以后中
11、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该文献应该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2.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明确提出了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231978 年 6 月 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
12、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 ”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5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D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24.下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这些调整反映出(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重大变化 B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忽视C国家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 D教育发展适应国家战略需要25 “霹
13、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 ”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26.1950 年 7 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创设“简体字” ,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27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
14、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28他们在批判中世纪神学思想时,并没有完全采取纯粹的世俗主义态度。相反,他们创造性地阐发了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想资源,采取了“借神颂人”的理论模式,借助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来颂扬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尊严。属于“他们”主张的是( )6A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B反对世俗君主专制C追求人的价值尊严 D怀疑神
15、灵人性至上29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当时的中国视为理想国,皇帝实行开明统治,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民众自觉遵守。而同一时代的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君主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法律的人治色彩浓厚。二者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A中国政治的两面性 B现实斗争的需要C法国思想界的活跃 D阶级立场的不同30.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 ,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C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三明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20190121013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