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第一目“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讲了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介绍了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在活动中,利用一幅分布图给出了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大多位于中纬度且临近大江大河,那里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2、。通过城市的起源,可以看出平原、河流、交通、贸易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为下一节讲城市的区位要素作铺垫。第二目“城市化及其特点” ,首先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然后分析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第二、大城市数量激增,出现城市群和城市带;第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用知识窗的形式穿插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个阶段和逆城市化现象。教材在这一目中使用了两幅折线图和两幅分布图,分别说明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代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带的分布、世界城巾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3、使表述更加直观。第三目讲述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讲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侵占耕地、水资源短缺、生念环境恶化等等。城市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在城市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2.从城市
4、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3.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 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2.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3.重视城市环境问题。(二)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建议安排 2 课时。本课时的设计,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重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习过程,重视能力的培
5、养。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利用上海这座城市无疑成为 2010 年旅游爱好者最向往的地区。通过上海部分图片的展示和乡村图片的对比,引发学生探讨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对于“城市化及其特点”,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图表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最早的城市分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促进城市起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重点应放在分析社会生产力对目前城市化的影响上,使学生明确城市化的表现及特点。对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时,建议从学生周围的生活讲起,多利用图片、录像等手段辅
6、助教学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有条件的城镇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环保考查等形式感受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3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导入二观察教材情境中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北京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思考问题:北京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的内容。导入三从 2010 年中国甚至国际关注度最高的国际盛会世博会出发,采用影音文件向人们展示了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它的主办城市上海则成为中国认识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4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 上海世博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