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议论文阅读(一)带着思索读书读书是一门艺术,是心灵和头脑的艺术,它从来不是忙里偷闲的消遣。当你遇到一本真正值得一看的好书,一定要慢慢地看,反复地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个沉思默想的过程,书本里的思想在读者的头脑中重新呈现,引起他的共鸣或质疑,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思想,使之吸收或转化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读书不要存心质疑,也不要全盘相信,而是要思索,要权衡。 ” 当你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仔细地阅读目录和简介,因为这两项内容有助于你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如果这些内容似乎不够明确,那就要舍弃这本书另选一本。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书都要经过这样的精挑细选。请记住一定要仔细阅读
2、一本书前面的二十五页。在这二十五页当中你有没有读到新颖、有趣或者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很可能这本书的命运是将被大幅度地削价处理。当然这个规律并不是万无一失的。读书往往就像淘金:富含金子的矿脉可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的。阅读乔治艾略特的某些作品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辛苦,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上面;但是一旦沉浸到书里,你就像受到魔法的控制一样再也不能摆脱它的神奇力量。很多当年畅销的书都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过两年再看显得索然无味。读书有时也取决于读者的品位。如果读者喜欢的是“甜得发腻”的漂亮或者“完美无缺” 的优雅,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一些内容轻浅文笔雕琢的作品。这样的倾向和高级知识分子的见识以
3、及文学批评的尺度是不相符合的。他们关注的是那些超出一般水准的真正有内容有分量的作品。如果一位读书品位高的读者在二十五页内没有看到特别的内容,那么只能说作者写作平平,或者他的作品根本不值一读。现在假设你决定把手头的书读下去,那么我们有必要从头开始,认真仔细地阅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边读边思考,概括,圈划,批注,一定要把作者的思想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精读。精读一本书比马马虎虎地读很多书能得到更多的教益。因为这样的阅读建立在特定的大脑思维基础之上,眼睛在看书的时候变得非常迅速敏锐,它把一些朦胧的观点连贯起来,在读者脑海中构成清晰的脉络,这样阅读的时候,读者自己可以得到极大的乐趣。2如果书中带着作
4、者明显的倾向性,那么你一定要带着质疑的态度阅读他的作品,不要轻轻松松地被“招安” 。注意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考虑他谈论的问题,看他引用的事实是否确有其事,看他引用的资料来源是否正确,解释的是否是原来作者的真实意思,审查他的论点有没有漏洞。可以宽容地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向他发出诘难,不要过于草率地否定或屈服于他的观点。明天,你否定的东西可能就变成了真理,你接受的观点可能大谬不然。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事实、分析现状、陶冶情感、增加生活经验,最终使你成为远见卓识之人。千万不要迁就自己薄强的意志,我们这里提出的阅读方法开始时会非常乏味单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如果你一直坚持下去,它就
5、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自如,使你感到快乐开心。(选文有删改)1.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读书往往就像淘金。(为什么说读书就像“淘金”? )因为好书和金子一样,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的。(2)你一定要带着质疑的态度阅读他的作品,不要轻轻松松地被“招安” 。(“招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指接受作者的观点。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假如这句话是描述一个物体,那么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呈现它的样子; 假如这句话表述一个行为,就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构思这幅行动的场景; 假如这句话表达的是抽象的思想,就努力把它转化成你自己的语言。第段。因为这段文字通过举例子来具体介绍阅读时
6、的思考方法,就是要在自己的脑海呈现书中的内容,和第段中说的“认真仔细地阅读每一句话” , “将作者的思想转化成自己的理解”相吻合。3.读书时需要思索哪些问题?请根据文意分点简要概括。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如何把作者的思想转化成自己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否该接受。4.联系文章内容,对下列两位同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评价。张同学: 我一般就买那些畅销书看,打开当当网,看销量排名前十的书,肯定是好书嘛。3李同学: 开卷有益,多多益善,我看书爱用跳读法,把整本书翻一遍,筛选出主要内容画个思维导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记忆又能节省时间看更多的书。张同学:借鉴他人的评价,选择不算盲目,但是很多畅销书都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7、,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书,所以还是应该通过自己对目录、简介等内容的阅读判断该书是否值得阅读。李同学:跳读法也是一种必要的读书方法,但一般只适用于内容浅显的书,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用,这种蜻蜓点水的方法难以真正读到好书中的精髓,精读一本书比马马虎虎地读很多书能得到更多的教益。(二)“价值”杂说司马牛2017 年 8 月 8 日,科学界大师级的人物柯俊逝世,虽有领导人致电悼念,但媒体却反响平平。而那几天对某明星的绯闻却炒得沸反盈天、热闹非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舆论反差,着实令人诧异。不过,这倒使我想起,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去世前的十年中,他已经不是相声舞台上的最活跃者,名气、挣钱都逊于许多新“星”
8、。每次演出, “出场费”有限, “追星族”也不怎么簇拥他。但是他故去后,许多清醒的评论家都公认他是中国相声事业的一个“句号” 。什么叫“句号”?他身后的那些“星”都未沾上相声“事业”的边儿之谓也。若是有哪位新“星”举起钱袋子对侯先生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咱们比比身价!”这就是错用了衡量“价值”的标准。 “星”们所玩的是相声“商业” ,侯先生从事的却是相声“事业” 。两者的“价值”类属也不同,这也许就是艺术大师与“星”们的最大区别。难怪前几年曾有学者说: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把知名度、发财度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就的唯一标志,这是一件很不妙很糟糕的事。侯先生与新“星” ,不管怎么说都是说相声的,属于“
9、同类比较法” 。而科学家与明星隔行如隔山,可比性更低。像柯俊这些科学家所从事的是“小众”事业,看上去似乎很“高冷” 。而相反, “星”们尤其是娱乐明星,得靠粉丝的关注为生。为此,不少明星千方百计依靠一些商业网站大刷“存在感” ,炒“热度”,而网站则要靠明星拉点击率、拉流量,结果是做大了公众的媚俗规模,也放纵了公众的“重口味” 。这恐怕正是当下科学家被冷落、 “星”们被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不能因为科学家遭受新媒体“冷遇” ,就看轻了他们的价值。柯俊教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婉拒了国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的邀请,毅然偕妻携子回国。他几十年来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成为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0、、中国铁科学与技术的集4大成者、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驱者、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这样一位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甚至连最后的遗体都无私捐献了,他的离世本应享尽哀荣。这不仅是对逝者的肯定和嘉许,更是对科学家价值的肯定。对矫正当下人心浮躁、价值失范,也大有裨益。当然,社会是多元的,人们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娱乐明星的价值也不能小觑。但说到底,科技创新、科教强国,还是要靠柯俊们及广大科教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奋力攻关。总不能因为柯俊们身上没有所谓“娱乐”和“眼球”价值就冷遇他们,弄到“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地步,这就不仅仅是柯俊们个人的悲哀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倘若在舆论导向上都不
11、能做到,遑论其他。(选自今晚报2017.11.9,有删改)1.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倘若在舆论导向上都不能做到,遑论其他(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该从舆论导向上做起)。2.文章的第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了侯宝林大师的例子,并且把侯宝林大师和许多新“星”相对比,得出两者的“价值”类属不同的观点,从而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把知名度、发财度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就的衡量标准是不准确的结论。3.如果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知,但是她却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
12、双氢青蒿素,使上千万的疟疾患者免除了死亡。第段。理由:文章第段论述的是我们不能因为科学家遭受新媒体“冷遇” ,就看轻了他们的价值。而材料中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正与此相吻合。(三)报或不存,媒体永恒这个元旦,媒体不轻松。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16 家纸媒再也看不到 2018 年 1 月 1日的阳光。另有不少纸媒或大幅减版,或宣布改为周五刊。很多关张纸媒都用了“休刊”二字。 “休刊”是个好词汇,好比说此刻的静默,不过是酣战之际暂时的中场休息。只是“局中人”恐怕都心下雪亮:此休非彼休,一张都市报一旦走到“休刊”这一步,则基本上万事皆休,再难有翻盘的机会,更不要说重回十年“黄金时代”的风生水起了。5悲情总
13、是难免的。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摩挲,日复一日情绪、情怀的投注,一朝全无去处,想来那种茫然四顾无所附着的凄惶,也是人情之常。这也是这些年来每每有纸媒死掉,也每每会引发一大波“悼亡”文字的原因所在。毕竟,有人亲炙的是“休刊” ,而更多的人体察到的是彻骨寒意。然而,报竞天择,适者生存。众多纸媒的退出,是自然规律,也是市场规律,更是媒体生态在调适中洗牌的大势。即便从全球范围看,纸媒逐渐衰落,新媒体蓬勃兴起,也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区别只在于,有的激烈些,有的则相对和缓,但无论如何,变局已经在发生,并将继续延展。哀鸿遍野中,纸媒果真走到山穷水尽的边缘了吗?也未必。拂去空泛的抒情,以及所谓“纸媒不死只是凋零”
14、的故作镇定,目前其实最需要厘清两个问题,即,纸媒或者说传统媒体将如何保持并强化内容生产能力?退一步讲,即便纸媒的介质发生了变化,媒体人的济世情怀、现实关切等能否延续?第一个问题,大体而言,尽管不能完全断言死掉的纸媒缺乏原创能力,但原创能力的衰减则是不争的事实。当下不少纸媒一方面坐享此前累积起来的江湖地位,开始习惯于作“等因奉此”式的官样文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另一方面,以往的即时报道、深度调查等内容样式又纷纷流失。由此带来的,必然是影响力以及市场号召力的弱化。而在新媒体时代,纸媒若不解决内容生产的问题,即便依靠地方财政支持暂时活下去,也终归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反观目前那些生存状态尚好的都市类
15、报纸,恰恰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无论是对现实的干预,还是对时代的解释,抑或是与新媒体的融合对接,均保持了足够柔韧的身段与适应能力。这也表明,纸媒不死,关键在于其作为媒体的内核不死。尽管现在各路信息蜂拥而来,但真正让人信赖的信息仍十分稀缺,纷乱如麻的世象中真相仍十分难得,专业的媒体人有责任、有空间向社会公众提供专业的新闻与观点,也有责任挖掘真相,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第二个问题,当纸媒衰落的趋势不可遏止时,变化的,或消失的也只是介质方式,6而不是、不应该是媒体人的情怀与关切。事实上,这些年来,已经有了一些纸媒转型新媒体的成功实践,比如东方早报全员转入澎湃新闻网;比如财新网。人们也看到,在这个转变过
16、程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得以延续,而新媒体创新活力、互联互通性等则放大了媒体的影响。更讲究仪式感或场景感的报纸阅读,让位于移动阅读,这不奇怪。毕竟,智能时代,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即时性、便捷性、随机性等等,已成阅读的常态,一叠报纸已经很难承载公众的诉求。但无论怎么变,公众对内容、对真相的追求不会变。是不是拥有原创的内容,是不是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应该是所有讨论的原点所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正值转型时代,各种利益关系纷纭复杂,权力与权利多有博弈,11 政商之间亦存在边界不清问题,凡此种种,均使得媒体人的价值得以凸显。淑世也好,济世也罢,媒体以及媒体人的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17、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此,不应妄自菲薄。此前,有媒体宣称“纸或不存,报将永恒” ,或许,这句话可以改为“纸或不存,媒12 体永恒” 。我们需要留住的,不是哪一种媒体样态,也不是非要分出新与旧,而是希望留住关怀现实、针砭时弊、监督权力、呵护权利的媒体人精神。所谓纸媒不死,也正在于此。1.文章第段“即便从全球范围看,纸媒逐渐衰落,新媒体蓬勃兴起,也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根据文本,分析纸媒逐渐衰落的原因。新媒体蓬勃兴起;原创能力衰减,不少纸媒坐享其成,开始习惯作“等因奉此”式的官样文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同时,以往的即时报道、深度调査等内容样式又纷纷流失,导致影响力以及市场号召力的弱化。2.结
18、合文本内容,说说漫画的寓意。在新媒体蓬勃兴起的今天,数字媒体如一叶轻舟快速向前,而仿佛一艘巨轮一样的纸媒却已千疮百孔,在市场大浪中处境艰危,随时有沉没的风险。3.“比如东方早报全员转入澎湃新闻网;比如财新网。 ”文中这一画线句有什么作用?事实论据,阐述了当纸媒衰落的趋势不可遏止时,及时转型新媒体反而取得了意外的成功。4.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情况下,有人说, “纸媒将死” ,也有人说, “纸媒不死”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认识。7链接材料一:日前, 武汉晨报在头版发布公告 ,宣布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武汉晨报改为每周一至周五出版发行,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休刊。
19、这是一份被业界和广大读者誉为 “高品质的市民报” 。这样一份曾有着良好美誉度的都市类报刊做出了仅工作日出刊的决定,让业内唏嘘不已。据不完全统计,从 2009 年至 2017 年,已有 40 多家报纸宣布停休刊,而这种停刊合并期依旧在持续。链接材料二:澎湃新闻网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项目,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2017 年 1 月 1 日起, 东方早报休刊。 东方早报原有的新闻报道、與论引导功能,将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链接材料三:财新网定位于原创财经新媒体,7 天 24 小时输出原创内容,以客观、专业的视角,为中国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精英提供每日经
20、济活动必备的财经资讯及基础金融信息服务。现有栏目超过 80 个,覆盖经济、金融、公司、政经、世界、观点网、文化、博客、周刊、图片、视频、数据说、指数、English 等频道。2017 年,财新网荣获 GMIC X 非凡盛典之“2017 互联网时代年度最具价值创新产品奖” 。我认为纸媒将死,理由:新媒体蓬勃兴起,报纸阅读已经很难承载公众的诉求,移动阅读成为阅读常态;原创能力的衰减;缺乏创新精神;由材料三了解到这种停刊合并潮依旧在持续。纸媒不死,理由:生存状态尚好的都市类报纸,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对现实的干预、时代的解释,与新媒体的融合对接,均保持了足够柔韧的身段与适应能力。向社会公众提供专业
21、的新闻与观点,挖掘真相,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的媒体内核不死,纸媒不死。纸媒也可以成功转型新媒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得以延续,而新媒体创新活力、互联互通性等则放大了媒体的影响。纸媒不死,实际上是媒体人关怀现实、 针砭时弊、 监督权力、 呵护权利的精神永在。(四)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说理是与人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与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时候发生的。说理需要运用的是语言,讲理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
22、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并非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有语言的地方必须有自由才能有说理。说理是一种在人类的自由思想传统中产生的公共话语形式。17 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8版自由中说,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的说理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的说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自我封闭的,得不到运用,也毫无生机的美德” 。他问道:“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 ,又哪里会有真实呢?“在所有的自由中,我最需要的是知情、说话、凭自己的良知说话的那种自由。 ”长期以来,说理在中国被当作一种攥紧拳头,而不是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 、 “口诛笔伐” 、 “论战
23、”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这样的“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 “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的妻子,你还会主张废除死刑么?你的文字再好,相信有很多读者,已经认清了你。 ”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 “某位(读者)看来智力和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地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
24、知。但愿不死的药家鑫下次撞死的是你这样的精神病。 ”这两位网友看起来在说同一件事,但其实是在各说各的。第一位网友用骂(“垃圾”)来发表意见,第二位网友说, “你说得不对” ,但并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他只是用与第一位网友相同的方式来发表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骂她是“精神病” ,诅咒她也被汽车“撞死” 。像这样攥拳头地发表意见,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这样的言语不是说理,而是争吵、口角、对立、谩骂,目的是占对方上风、得口舌便宜。对许多长期接受“革命” 和“战斗” 文化影响和思维定型的人们来说,说理就是“论战” ,就是“战斗” ,必须压倒对方,迫使对方哑口无言,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用攻击性的争
25、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力话语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在它那里,发表言论是“出击” ,是“痛打落水狗” ,凡是不同意见者都是敌对一方,自己说的理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选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说理”必须建立在哪些前提条件下才能产生?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在和平的背景下,通过语言进行说明和协商,并在自由思想的传统下产生。2.下列说法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需要的是“说理” ,而不是“论战” 。B.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就是攥紧拳头发表意见。9C.情感宣泄式地喊口号,做无理的假设都是为了占上风,让对方无话可说
26、。D.说理先要在言语上压倒对方,但不能争吵、谩骂,可以慢慢进行解释说明。3.文中引用药家鑫案件发生后网友的争论,其目的是什么?批评了这种“攥着拳头”发表意见,试图压倒对方,得口舌便宜的攻击性言语方式;以此说明真正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的方式, “摊开手掌”和平解决。4.下面是网友针对一则材料进行的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位网友的观点进行评论。2017 年 11 月 2 日微信朋友圈出现一则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一个男生在美国留学的第八天下午 4 时,打算做一盘番茄炒蛋招待他的外国朋友。他不知道该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微信咨询母亲,却听不清楚语音。母亲立即下厨,视频演示番茄炒蛋。在
27、朋友的提示下,儿子意识到母亲的时间是凌晨 4 时,遂感动。【网友热议】我只想说,该有多么差劲的家庭才会教育出这样低能的儿子,真是宛如智障。网友的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在这则广告中的男性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求助于自己的父母。但网友在表述观点时,在言语上用“差劲”“低能” “智障”这样的词语,比较强势,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并不是真正在说理。(五)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2018 徐州)张 音“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 APP、微信
28、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 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 22.8%,较 2016 年的 17.0%提高了 5.8 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 1417 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 28.4%。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 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
29、接触率为 73.0%,较2016 年的 68.2%上升了 4.8 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10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 ,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
30、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 “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选自人民
31、日报2018 年 5 月 17 日,略有改动)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
32、项是( A )11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2016 年 4.65 3.21 5.60 3.612017 年 4.66 3.12 5.83 3.35(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 年 4 月 18 日)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 ,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