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讲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9 广西百色模拟)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 人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 人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 人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 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答案 D 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 D 项正确。贵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 A 项错误;血缘色彩
2、浓厚是宗法制的特点,故 B 项错误;音乐发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 C 项错误。2.(2018 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起点考试)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 C 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有利于将青铜文明等中原文明传播至边远地区,故 C 项正确。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故 A 项错误;当时的手工
3、生产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夷观念,并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 D 项错误。3.(2018 河南洛阳调研)某学者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该学者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安定王室的需要 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答案 D 材料表明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这是在强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有利于强化王权,故 D 项正确。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
4、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 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5.(2019 安徽合肥调研)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国家统一安定 B.王权高度集中C.实行血缘政治 D.违背历史潮流答案 C 根据“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
5、世袭制,C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统一安定、王权高度集中,A、B 两项错误;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 项错误。6.(2018 山西孝义模拟)古代“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说明中国在“领地国家”时期(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C.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D.实现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答案 A 根据题干材料对“领地国家”特征的描述可知,中国的“领地国家”时期指的是周代,构建以
6、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符合周代社会特征,故 A 项正确。B 项中“社会公有制”表述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D 项中“集权机制”说法错误,排除。7.(2019 湖南岳阳联考)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垄断国家政治权力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答案 A “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 A 项正确;“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神,秦始皇将“皇帝”作3为自
7、己的称号,是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这与西周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类似,故 B 项错误;“始皇帝”称号反映了皇帝垄断国家政治权力的愿望,故 C 项错误;“皇帝”一词是秦始皇自创的,“帝”本身就包含神的因素,因此不能体现“君权神授”,故 D 项错误。8.(2018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台、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台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 )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答案 C 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故 A 项错误;材
8、料未体现秦始皇喜欢游历,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可得出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故 C 项正确;D 项表述有误,故排除。9.(2019 广西南宁三中月考)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答案 C 根据材料“掌讨奸猾”,可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官员,根据“治大狱”可知御史大夫审理大案,C 项正确。10.(2018 山东青岛高三期初调研)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
9、的郡县制、官僚制,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现代化”的表现之一,但不能全面反映“现代化”的趋势,故 A 项错误;封建社会的秦朝仍然实行人治,故 B 项错误;所谓“礼仪政治”,是礼所维护的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僚制所代表的是官僚政治,故 C 项正确;君主专制不是“现代化”的体现,故 D 项错误。11.(2018 河南郑州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
10、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4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制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答案 A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的条件,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 A 项正确;皇帝制度确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 B项错误;实施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 D项错误。12.(2018 福建漳州二调)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
11、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这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钱范”用于大批量铸钱,这折射出秦灭六国后统一了货币,便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D 项。“钱范”的用途是铸币,艺术价值是次要的,故 A 项表述不当;B 项并非“重大意义”,故 B 项排除;C 项虽符合史实但并非材料信息主旨,排除。二、非选择题(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9 广西柳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
12、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 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 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 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 1923 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5(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
13、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 分)(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3 分)答案 (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4 分)影响:积极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8 分)(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
14、4 分)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近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6 分)(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 分,言之成理即可)14.(2018 四川广、遂、内、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
15、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12 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 1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 分,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
16、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6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6 分)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 分)示例 2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 分)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17、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9 分)示例 3 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3 分)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掌权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八股取士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9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