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 江西名校高三检测)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 )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掌侍进奏、参议表章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答案 B 材料中并未论述唐代尚书省的组织架构,故 A 项错误;材料“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说明唐代尚书省位高权重,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重,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尚书省的职能问题,故 C、D 两项错误。2.(2018 河北石
2、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丞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丞相位高权重。到了南北朝时期,“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发展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皇权加强,故选 C 项。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 项与史实
3、不符;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 D 项与史实不符。3.(2019 广西怀化质检)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汉武帝时期( )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2答案 A 材料中“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表明汉武帝加强对地方郡国官员举荐孝廉制度的考核力度,对于察举不力者给予惩罚,说明当时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故 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官
4、员的考核,并不能说明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察举孝廉制度的考核,不能说明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故 D 项错误。4.(2018 湖北黄石高三调研)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通典中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唐以后是通过( )A.竞选 B.推荐C.考试 D.提拔答案 C 根据“选举志”“选举典”“选举略”“选举考”“唐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到唐代日臻完善,故 C 项正确。5.(2018 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
5、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 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别派遣御史、丞相史、刺史监察地方官员。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 C 项。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
6、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故 B 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故 D 项错误。6.(2019 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3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 D 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
7、中并扩大的趋势,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而不是加强皇权,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而是强调“政事堂”的出现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B 项错误。政事堂原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并不是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C 项错误。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 C 材料中刘邦分封同姓王,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旨在保证刘姓天下永固,故
8、 C 项符合题意。刘邦的做法不仅仅希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更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故 A 项错误;汉承秦制,故B、D 两项错误。8.(2018 课标)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 本题
9、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4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 D 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 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 项错误。9.(2019 陕西鸡西质检)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
10、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 C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11、,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 D 项错误。10.(2016 课标)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 B 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11.(2019 湖北武汉示范高中联考)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
12、宰相之设。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材料现象(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B.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C.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D.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5答案 A 内阁不是法定的正式机构,所以“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的原因主要是借助了皇权的力量,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A 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内阁的官位不会高于六部,六部也不是直辖于内阁,B、C 两项错误;内阁听命于皇帝,不是专权,D 项错误。12.(2018 河南八市高三第一次测评)下面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二、内阁与南书房三、内阁与军机处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
13、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答案 C 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的存在,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中央体制的演变,故 C 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在雍正时期,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9 湖南湘潭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局面。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
14、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对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层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
15、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13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12 分)答案 (1)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
16、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但官员利用法律条文徇私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封建专制政体制约法制文化的进步,是难以逾越的障碍。14.(2018 广西桂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阶段 具体情况萌芽于战国 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建立于秦朝 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于西汉 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于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加强于北宋解除
17、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新发展于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空前强化于明清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清朝前期:先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八股取士衰败于晚清 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衰败原因。(12 分)答案 趋势:不断调整皇帝和中央各部门的关系,对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强化监察制度;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不断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吏;不断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改革,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创立和完善选官用人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人才的社会流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儒学作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思想基础。(8 分)7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人民革命的打击,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冲击;等。(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