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499KB ,
资源ID:108017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0801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苏教版.doc)为本站会员(花仙子)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苏教版.doc

1、1课时规范练 17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选择题1.(2018浙江)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 DNA使 R型菌转化为 S型菌,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 TMVA的 RNA和 TMV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 A型病毒,说明 RNA是 TMVA的遗传物质答案 D解析噬菌体完

2、全营寄生生活,新链合成过程中的原料由细菌提供,只有少部分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A 项错误;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项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 DNA使 R型菌转化为 S型菌,只能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 项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可以检测到 A型病毒,说明 RNA是 TMVA的遗传物质,D 项正确。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 R型细菌的 A、B、C、D 四支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 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如下图所示的物质,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 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是( )答案

3、 B解析使 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的物质是 S型细菌的 DNA分子,所以实验中只有加入 DNA分子的试管才能发现 S型细菌,故选 B。3.(2017江苏)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 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2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 32P 标记答案 C解析格里菲思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 S型菌内存在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活的 R型菌转化为活的 S型菌,并没有提到 DNA,A项错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

4、验,证明从 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可促进 R型菌转化为 S型菌,未涉及小鼠,B 项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的比重比噬菌体外壳的比重大,所以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C 项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2P标记的噬菌体 DNA在大肠杆菌内进行半保留复制,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部分含 32P标记,D 项错误。4.下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 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 S型菌慢慢冷却B.无毒的 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 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D.S型菌的 DNA

5、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答案 D解析与 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 S型菌慢慢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 R型菌,A 项正确。S 型菌的 DNA进入R型菌,使 R型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 DNA上并得以表达,这属于基因重组,B 项正确。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C 项正确。由于 S型菌有荚膜,进入机体后,荚膜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机体发生疾病,S 型菌的 DNA不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D 项错误。5.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3B.以

6、宿主菌 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答案 A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仅将其 DNA注入细菌体内。噬菌体利用细菌细胞内的原料,以自身遗传物质为模板合成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外壳,最后再组装成子代噬菌体,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式增殖;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宿主菌内,其与宿主菌蛋白质的合成无关,故 A项正确,B、C、D 三项错误。6.(2018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调研考试)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已知 S型肺炎

7、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A.R型菌+抗青霉素的 S型菌 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 S型菌B.R型菌+抗青霉素的 S型菌 DNA预期出现 S型菌C.R型菌+S 型菌 DNA预期出现 S型菌D.R型菌+S 型菌 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 R型菌答案 A解析 R型菌+抗青霉素的 S型 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 S型菌,该实验证明细菌中的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无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而且抗青霉素的 S型菌 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因此,该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A 项

8、正确;B、C、D 三项错误。7.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用 32P、 35S标记同一组 T2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B.T2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时,只利用逆转录酶C.该实验证明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D.用 35S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答案 A解析赫尔希和蔡斯做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含 32P标记的 DNA的 T2噬菌体和含 35S标记的蛋白质的 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是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故 35S和 32P不能同时标记在

9、同一噬菌体上,应将二者分别标记,A 项正确。T 2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时,不发生逆转录,B 项错误。该实验只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C 项错误。用 35S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D 项错误。8.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 DNAB.被 35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接种在含有 35S的培养基中培养而获得的C.若混合保温时间偏短,其他操作正常,会使得上清液放射性偏高D.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

10、答案 A解析题设实验的初衷是想探究组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哪个是遗传物质,而噬菌体只含有蛋白质和 DNA,且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和 DNA可自行分开,A 项正确。被 35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侵染生活在含有 35S的培养基中的细菌而获得的,B 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后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应该很高,即使混合保温时间偏短,部分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细菌就离心到上清液中,也不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高低,C 项错误。图示实验中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1、不是蛋白质,D 项错误。59.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的 32P含量有 30%,原因是有部分被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 35S 和 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 80%和 30%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 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答案 A解析由图可知,细菌的感染率为 1

12、00%;上清液 35S先增大后保持在 80%,说明有 20%的噬菌体外壳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上清液中 32P先增大后保持在 30%左右,说明有 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A 项错误,C 项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 35S和 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 80%和 30%,B项正确。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 32P含量增高,所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D 项正确。10.为探究 T2噬菌体

13、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P;培养时间过长 B.S;培养时间过长6C.P;搅拌不够充分 D.S;搅拌不够充分答案 A解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有多种可能性。培养时间过长,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A 项正确。理论上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表明标记物应该是T2噬菌体的 DNA,因此标记的元素应该是 P,B

14、、D 两项错误。搅拌不够充分无法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从大肠杆菌菌体上脱落,但是对 32P标记的 DNA无影响,C 项错误。11.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 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B.两者都巧妙地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两者都不能证明 DNA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两者都能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 A解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B 项错误。这两个实验都是设法将 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从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15、 项正确,D 项错误。两者都能证明 DNA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 项错误。12.(2018全国理综)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 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答案 B解析本题解题的切入点是病毒的种类和病毒寄生的特异性及防治传染病的措施。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A 项正确。T 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B 项错误。HIV 侵入人体后与 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淋巴细胞,从而使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丧失,使人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7合征,C 项正确。

16、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肺炎双球菌有多种株系,但只有光滑型(S)菌株可致病(有毒),因为在这些菌株的细胞外有多糖类荚膜起保护作用,不会被宿主破坏。下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 D组实验中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 。 (2)A、B、C、D 四组实验中,可作为对照组的是 。 (3)把 S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和多糖类荚膜分离出来,分别与 R型细菌混合。S 型细菌的 DNA与 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可致死,说明 。 把 S型细菌的蛋白质或多糖类荚膜与 R型活细菌混

17、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 ,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 。 (4)将核酸酶加入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中,再将这样的 S型细菌与 R型活细菌混合,混合物不能使小鼠死亡的原因最可能是 。 答案(1)活的 S型细菌和 R型细菌(2)A、B、C(3)S 型细菌的 DNA可使 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 不死亡 R 型细菌(4)S型细菌的 DNA被核酸酶催化分解解析细菌在小鼠体内发生转化,所以分离出来的细菌有 S型细菌和 R型菌两种,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A、B、C 均代表没有加入额外转化物质的对照组,把 S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和8多糖类荚膜分离出来,分别与 R型细菌混合培养,主要目的是验证究

18、竟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但可能因为提取物质不纯而产生干扰,通过加入核酸酶,从反面证明了 DNA是转化因子。 14.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 32P标记的核苷酸和 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 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 32P标记核苷酸和含 35S标记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分别编号为甲,乙;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 ,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 和 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 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

19、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预测实验结果:(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图 ;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图 。 答案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 T 2噬菌体 32P 35S 未被标记 B A解析本实验首先应关注的是噬菌体为 DNA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中培养,所以需将大肠杆菌放入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再通过噬菌体侵染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从而使噬菌体获得放射性。由题干可知,甲培养皿含用 32P标记的核苷酸,乙培养皿中含用 35S标记的氨基酸,因而通过上述过程,甲、乙培养皿中得到的噬菌体分别含有 32P、 35S。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大肠杆菌,然后搅拌、离心,依据噬菌体在侵染过程只有 DNA进入,而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的特点,甲培养皿中含 32P的噬菌体使大肠杆菌含放射性,实验结果应为图 B;乙培养皿中含 35S的噬菌体的放射性仅留在大肠杆菌外的蛋白质外壳上,实验结果应为图 A。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