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08MB ,
资源ID:108156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0815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60群落的结构(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60群落的结构(含解析).doc

1、1考点 60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 图:垂直结构;B 图:水平结构。(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 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 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4土

2、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2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实施计划a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b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c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d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e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3、。得出结论a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b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考向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

4、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3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 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 X 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解题技巧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

5、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3)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 1 中 A 为被捕食者。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 2 中 A 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2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6、【参考答案】A4考向二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3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参考答案】C技法提炼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5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

7、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4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D水生生物分布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答案】A考向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8、方法的分析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小动物数量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6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目相关,A 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 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C 正确;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实验结果才正确,D 正确。易错警示土壤中小动

9、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6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答案】D71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10、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2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 15 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群落 A B C D物种 1 30 40 0 0物种 2 20 0 0 2物种 3 0 20 35 8物种 4 3 0 21 25物种 5 0 0 5 12AA BBCC DD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

11、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4研究人员将 S1与 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1与 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A、B 所示。8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S1和 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图 C 中的 S1换成 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C如果将 S1在 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D将 S2在 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 S1共同培养时多5某水池中有 a 和 b 两种生物,在某一时刻投放生物 c,则生物 a 和 b 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 a 和 b 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B生物 b 和 c 的

12、种间关系一定为捕食C该池塘内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生物 c 的种群密度不可能呈“J”型增长6图 1 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 2 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9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图 1 中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 1 的中 A 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 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 2 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 1 中的、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 2 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7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

13、Bb 越大,M 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 越小,M 与 N 种间竞争越激烈DM、N 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8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 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BB 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 装置的花盆壁 C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用 B 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10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

14、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蝌蚪存活率/%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10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1)泰山上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

15、为该地的_。(2)某同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甸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_。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4)泰山部分地区由松柏、刺槐、橡树等组成的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受到外来物种11入侵。林业部门对某次“拟松材线虫”(一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暴发和防治过程中的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在 a 点之前,“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_;在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且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

16、用生物间的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发生 ef 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11(2018海南卷)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12( 2018全 国 卷 ) 某 同 学 运 用 黑 光 灯 诱 捕 的 方 法 对 农 田 中 具 有 趋 光 性 的 昆 虫 进 行 调 查 ,下 列 叙 述 错 误 的 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13

17、(2018浙江卷)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14(2017北京卷)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12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1【答案】A2【答案】D【解析】由图表可知,群落 A 由物种 1、2、4 组成,物种丰富度为 3;群落 B 由物种1、3 组成,物种丰富

18、度为 2;群落 C 由物种 3、4、5 组成,物种丰富度为 3;群落 D 由物种 2、3、4、5 组成,物种丰富度为 4。所以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D。3【答案】A【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 正确;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B 错误;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 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D 错误。4【答案】C【解析】图 A 中 S1的竞争力大于 S2,但图 B 中 S1的竞争力小于 S2,所以 S1和 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19、A 正确;由于温度交替改变,所以图 C 中的 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B 正确;将 S1在 T1温度下培养不一定呈现“J”型增长,因为其数量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C 错误;由于 S2和 S1具有竞争关系,所以将 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 S1共同培养时多,D 正确。5【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投放生物 c 之前,a 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 b 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 a 与 b 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其中 b 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投放生物 c 之后,b 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 a 种群数量又不断增加,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生物 c 对生物 b 的13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

20、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生物 a 和 b 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A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一定时间内生物 c 对生物 b 的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B 错误;池塘中不同水层分布的生物有差异,即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 正确;“J”型增长针对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而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 正确。6【答案】B7【答案】C【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b 表示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b 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越多;d 可表示两物种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d 越大,表明两个物种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少,竞争越不激烈。该曲线只表示某一区域 M、N

21、 两物种的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可能在空间资源上存在竞争,A 错误;b 越大,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 错误;d 越小,M 与 N 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C 正确;该图并未显示出两物种的数量关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 错误。8【答案】A【解析】A 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A 项错误;B 装置更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 项正确;A 装置的花盆壁 C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C 项正确;用 B 装置采集到的土壤

22、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 项正确。9【答案】D1410【答案】(1)生物群落 优势种(2)随机取样 S 5(3)垂直(4)增大 a、b、c、d 捕食 “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1)泰山上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 S5。(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4)分析乙图可知,a 点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拟松材线虫”的

23、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a 点之后,“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迅速降至经济阈值以下,说明a 点首次使用了农药,且治虫效果非常显著;在随后的 b、c、d 三点,种群密度下降后又很快上升,并逐渐升至经济阈值以上,说明在 b、c、d 三点又重复使用了农药,但是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除了利用上述方法,还可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效果持久而稳定。由 e 点到 f 点,“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快速下降,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其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11【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

24、,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 正确。12【答案】B【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 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 330-400nm 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15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 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 正确。13【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 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14【答案】A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