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探究题中比较难的一种,对考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一般文本中很少有现成的答案,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命题人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提出问题,给出几种不同的理解,问你同意哪一种,并说明理由。或直接提供一种见解,问你这种见解是否合理。还有的是问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请谈谈你的一点体会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题干会给出相对明确的答题方向,或者要求考生结合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思考,或者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2、。预计 2019 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然会考查这一考点,考生要做好复习备考。考向一 探究文本启发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导盲犬的眼睛毛丹青去东京的那天早上气温很低,穿大衣还觉得冷,可能是海风太大的缘故,我的脸上有点儿像被细沙撒了一把一样,十分痒。去车站的途中,看见几位遛狗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都穿得很厚,棉帽子也戴得很严实,唯独那活蹦乱跳的狗狗显得非常洒脱,它们不顾主人睡眼惺忪的样子,一个劲儿往前跑,狗狗是主人,而人是奴仆!而且,有位女人的嘴里一直唠叨,大致意思是:“狗狗别着急哦,一大早都是你的呀!”这是挺动漫的一个情景!从神户到大阪坐车的时间不过 30 分钟,到了新大阪车站
3、以后再换乘新干线开往东京。距离上很远,但交通方便,我要办个什么急事儿,从家里到东京当天去当天回也是来得及的,只不过坐在新干线上的时间很长,往返路程加到一起需要 5 个多小时。坐列车坐得时间一长,遇见的事情就多。除了看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也会遇上令人难忘的情景。这回我遇上的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导盲犬。2当时他坐在我的边上,一直到他牵着的狗趴在他脚下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到他是盲人:看上去,他是一位长者,衣冠楚楚,很有绅士风度。他戴了一副眼镜,黑边儿的,但不是墨镜。一双眼睛也不是闭上的,而是睁开的。每次他挪动身子的时候,总会向我示意一下,轻轻地点点头,有点儿像鞠躬的样子。不经意间,我发现他的眼珠是配上去的,
4、人工制作的,挺大的,但视线是笔直的。显然,他的狗是导盲专用犬,对主人的体贴无微不至。比如,它的主人脱大衣的时候,随手把票往前一放,导盲犬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一口把车票咬在嘴里,等主人把大衣放到衣架上以后再把嘴放到主人的手上。它把票还给他,舌头伸了出来,眼神十分温柔,尽管他看不见它,但他抚摸它的头,它的尾巴则高兴地摇摆起来。在整个旅途中,导盲犬一直趴在主人的脚边,而且眼睛始终跟主人保持一致。长者坐在座位上一点儿也不显得疲劳,让我好奇的是他的“目光”似乎老是望着前方,也许是车厢的前方有一块电子新闻显示屏的缘故,长者就像看到了每一条流动新闻,尽管他没有表情,但总是一副领悟到了什么的样子。导盲犬跟主人完
5、全一样,目光盯着显示屏不放。人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但导盲犬因为主人的“看不见”却在死死地往上看。有人或许觉得这是可怜的,可当我看到导盲犬带主人下车的时候,那些隐隐约约的可怜则完全被打消了。车到了东京站,导盲犬从地上站起来,与其说它是站起来的,不如说它是缓缓地从地上升起来的。因为这时我才看清楚,它是一条很大的狗,金黄色的毛儿,油光油光的,非常威风,也许它往上看的时间太长了,眼眶里已经含满了泪水。导盲犬的动作是敏捷的,它抬起前爪,为主人开道,一边慢慢地往前走,一边把尾巴摇到主人的大衣上,几乎要把主人跟它衔接成一体。车厢门打开了,当长者走到跟前儿的时候,导盲犬忽然横着趴到了地上,一动也不动。仔细看去,
6、原来车厢与站台之间有一块挺大的空隙,如果不小心的话,就连视力很好的人都会摔倒的。导盲犬用它的身体为主人垫平了这条通道!它在他的面前就像一张厚厚的金毯一样,光彩夺目。东京是繁忙的,车站上似乎没有任何人留意到这一瞬间,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于是,我想,如果下次再来东京,从一出家门开始,只要遇上狗狗,我都要多看它们几眼!(选自读者 ,有删改)“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 ”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感叹。其实,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请就这一话题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 案 】 示例 导盲犬与它的主人之间显得十分默契,这不仅说明
7、了人与狗之间的和谐,也进一步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对于大自然,我们不仅仅要保护,更应该尊重。只有我们尊重自然,自然才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正如本文所讲述的那样,主人对狗是尊重的,而狗也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主人。3“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构成美丽的世界。【 解 析 】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联系全文,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组织答案。对于本题而言,考生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解题:首先概括文中导盲犬与主人的故事,然后由此故事引发出“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最后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进一步阐述观点看法。从题干中的“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
8、的”可以看出,作者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可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展开内容。名师点睛1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性试题形式多样,散文往往涉及作品主题、艺术特色、材料组织、审美价值等的深层思考,小说则往往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结构特点、艺术价值的多维解读。对于这些题型,考生必须调动相应的知识储备,并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2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探究。探究性试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但“个性化”和“有创意”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文本是考生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任何一个探究性试题都源自文本,所以考生应结合全文来阐释。如上题,试题考查的是对“人与自然
9、”这一话题的探究,但事实上考生在答题时不是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依据文本内容去探究。3掌握解题要领,准确规范作答。考生要牢记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模式:文本材料(观点)+自己的观点。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在议论和抒情中总有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因此,考生可以借助这些句子来明确文本材料的观点。小说类文本往往在文章结尾或者行文中透露出来一定的观点或者哲理,而考生只要认真揣摩便不难体会出其观点或者哲理。此外,在分析了文本材料中的观点以后,考生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且要加以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藤鲍尔吉原野 【注】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树似根。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但是藤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
10、。藤是植物里的猴子,它想去一切地方。藤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在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接近刀斧,树一旦刚劲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卧,成了桌椅板凳4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
11、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藤不开花,它情愿寒碜,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揪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也罢,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因此,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做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 。他的画语录常说笔
12、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国画的一种技法)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而自纠结。大师的
13、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而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原文有删改)【注】鲍尔吉原野:中国当代作家,蒙古族。作者借藤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 答 案 】 示例一 我们要像藤一样保持一种好奇心,拥有一种探索和冒险精神。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人失去了对自然
14、、社会乃至人自身的探索,如果我们想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就要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示例二 我们要像藤一样善于借助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自我。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完善自己,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借助阅读,丰富我们的阅历,提高我们的能力,增强我们的修养;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自我;还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我们的工作。5考向二 探究多方观点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清 名梁晓声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
15、近山廓,美丽多姿。树、竹、茶垄,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里,一元一斤;芽茶装在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
16、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她丈夫进了学习班。 “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 ,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工作组组长了解到这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6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
17、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表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我一时无语!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无语了。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
18、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百多元钱。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我不禁再次无语,竟至于羞愧极了。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
19、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奔赴生命末端的独行侠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那一刻我语无伦次。7“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我之羞愧,亦因如此(原文有删改)
20、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 。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案 】 示例一 认为自然合理。 (1)从内容来看,徐阿婆一生对清名的追求,就如同朝圣者的虔诚与忠实的心情;(2)从社会环境来看,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显得很“另类” ,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3)从作者的心理感受来看,这种联想很自然巧妙,很好地塑造了徐阿婆这个人物形象。示例二 认为矫情做作。 (1)从人物身份来看,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只是性格使然,作者的引申联想过分拔高了人物;(2)从文章内容来看,徐阿婆还钱本
21、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而且与朝圣者、独行侠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3)从社会环境来看,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如此联想,显得做作。【 解 析 】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发散的、辩证的思维理解文本。本文以“我”的视角,写了一位一世坚持守住自己清名的徐阿婆的故事,重点写了其因丈夫进学习班而还米、因自己的认养人贪污受贿而还钱、拒绝“我”的帮助三件事。面对徐阿婆, “我”的心理经历了“钦佩同情感慨惊愕无语愀然怆然羞愧至极”的过程。考生在分析时,要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 “我”的心理、别人的反应、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2阅读下面的文字
22、,完成后面的题目。黑 锅李培俊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儿,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串串肥大的榆钱儿。可到了傍晚,鸡子该续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喔喔喔” ,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8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
23、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 10 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够填饱肚子。吃 鸡 子 要 煮 要 炖 , 煮 了 炖 了 就 会 有 香 味 飘 出 来 , 正 好 抓 个 现 行 。 两 口 子 半 夜 起 身 , 偷 偷
24、 踅 摸 到 王 五家 附 近 。 王 五 已 经 睡 了 , 屋 里 黑 洞 洞 的 不 见 一 星 灯 光 , 隔 着 破 窗 户 , 能 听 见 王 五 粗 重 的 鼻 鼾 , 长 一 声 短一 声 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儿,今天没煮没炖。第二天一早,小麦便“路过”王五的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家房门。王五出来了,他问小麦,出了啥事?小麦说,我家红公鸡
25、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我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钱,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
26、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的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9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
27、,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儿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谊还要紧?(原文有删改)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 ,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为是败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案 】 示例 观点一 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 ,这个情节安排很精彩。(1)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一家人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后来王五又送来了红公鸡,因此, “杀鸡待客” ,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2)从人
28、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小麦一家朴实善良,重视乡情。 (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更明确地表现出作者对小麦优秀品质的赞美。观点二 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 ,这个情节是一处拙劣的败笔。 (1)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找鸡得鸡,故事已经圆满,费尽周折,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让人难以理解,因此, “杀鸡”这个结尾画蛇添足,是一处败笔。 (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鸡子放在重要位置,前面有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在小麦两口子心中的地位,现在鸡子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 “杀鸡”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心理。 (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由于这个情
29、节与小麦的性格、心理相矛盾,反而冲淡了作者寄托在小麦身上的思想倾向。都要说明阐述角度并进行具体分析。名师点睛解答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试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观点的选取。 “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上述题的题干中已经设计了两个观点, “精彩”或“败笔” ,考生必须先在二者之中选取一种。二是观点的探究。 “探究多角度” ,角度的选择要与问题的探究紧密结合起来,如对某个情节作用的探10究,可以从情节自身发展需要、对相关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表达等角度展开探究。三是答案层次分明。按“观点+理由+理由+理由”的形式组织答案。特别要注
30、意的是,要抓住论据,服务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看萤火虫去罗文发小翔念三年级,课外书籍中有关于萤火虫的描述:在乡下的树丛里它们就像一朵朵闪闪发亮的蓝绒花。于是他提出暑假要到乡下叔公那里去看看,因为他爸爸说过,夏夜那里有数不清的萤火虫。七月的那天,我和小翔来到了牛石村,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浅,山后可见一条小溪,叮当而流。叔公讲,前几夜老天爷也助兴,月下枝影吊吊,村里的人就如看夜戏。我就冲小翔讲,那我们就等着今晚的这场好戏开锣吧。“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 ”叔公给我们补了这么一句。小翔站在夜天里神思恍惚:“月亮
31、呢?萤火虫在哪儿?”我说莫慌,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把一身风尘抖得干干净净,心里别无他念,待夜深一点,萤火虫就会出来的。“走,小翔,向着那条溪流前进。 ”没有月亮,幸亏我带了手电筒,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的倒影。不想路旁树下坐着一个举着长竿网兜的人,电筒照去,那网兜上的眼儿还没有芝麻大,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篾片笼,他像打鱼人,在那里用心候着, “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的光亮才能快点出现。 ”他瓮声瓮气冲我们这么叫起。溪边长满了灌木丛,突见那树冠上升起一点点的蓝色火苗,飘浮起来,我说,萤火虫出来了,小翔你快看。我真的看到了,它们聚拢来又飞开去,划出几根蓝色的抛物线。 “小翔,
32、你看到了吧!”我喊着。然而刹那间抛物线消失了,前面的高处竟是一团黑,小翔喊着:“黑乎乎的,哪儿有萤火虫啊?”萤火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难道刚才是我的幻觉,我知道你们的生命周期短,发光发亮的阶段只有两个星期,莫非我们来晚了,错过了你们绽放极致灿烂的瞬间?我问坐在石上的打鱼人,他说我本来得就晚,你们凑热闹来得更晚了。谁要你们来啰,我一个人不吱声还行。前几夜一帮子人在这里捕萤11火虫,大部分被他们“捞”跑了,你们今夜又是电筒又是大声,剩下的虫不也吓跑了。小翔赶忙发问:“叔叔,怎么捞呀?”他指了指长网兜,拿起它左一捞、右一捞、上一捞、下一捞地做起动作。难怪小翔叔公说,这个戏好不好看,全靠你们自
33、己掂。我们只好回城了,没想到乡里没有的城里倒有。花了一百元买了两张萤火虫展的票,这票贵不贵呢?小翔可顾不上想这些。踏进场子,里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入口处,有几盏灯照着,中间几条走道层层绕绕,草皮和盆栽在一边组成了萤火虫的展览之地,那是一个蓝色的洞府,无数只宽口的玻璃瓶由低向高成行排放,水晶宫似的瓶子里萤光荡漾,一个瓶子大概装有十几只飞虫儿,它们不时地朝瓶口飞去,那瓶口的蓝细布上有团团纱眼,挡住了萤火虫飞出的自由之路,因此它们就循环不止。无数只萤火虫在瓶里共舞,单个看去像一只蓝荧荧的灯泡,钨丝振荡不已。合起看似一片海,蓝色的海水随风飘荡。小翔心头一紧,瓶子从手中滑落,好在是草地,瓶子没破,萤火虫
34、只觉天地摇晃,一只接一只地飞到外面天地,画出一道道光迹。观众们、孩子们鼓起了掌,他们惊奇于萤火虫画的圈儿。它们绕过小翔的身体,投下丝丝缕缕的蓝纱,小翔站在那里就像披上了一条蓝围巾。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的几只,学星星眨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摘编自北京文学)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读三年级的小翔的课外书籍中有关于萤火虫的描述写起,这样既扣住了小说的标题,又引出了小说后面的故事情节,匠心独运。B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由深而入浅的山色、月下婆娑的枝影、清澈见底的溪流等,这些对牛石村的描写无一不体现了“我
35、”对它的喜爱。C小说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情感,如“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的光亮才能快点出现” ,溪边打鱼人的叫声表达了他对“我”亮电筒惊吓走鱼儿的不满。D小说以“看萤火虫去”为中心谋篇布局,分别以“乡下看萤火虫”和“城里看萤火虫”来组织故事情节,通过“看萤火虫”表现小说的主题。2 “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 ”叔公的这句话实际上为后面的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文中有哪几处的情节与此相照应?3小说结尾写道:“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12的几只,学星星眨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有人说看到了美,有人说看到了悲凉,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
36、解。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美】欧亨利一天入夜时分,有个青年男子穿梭在林立的红色楼房间,挨家挨户按铃。在第十二家门前,他把空荡荡的行李包放在台阶上,然后揩去帽檐和额头上的灰尘。这是他按响的第十二个门铃。女房东出现在门口。青年问是否有空房出租。“三楼后头有间屋子,空了快一星期了,看一眼?”青年跟她上楼。两人不言不语地走在铺着地毯的楼梯上,那地毯已经破烂不堪。“就是这儿,房间很不错,带家具,难得空出来。自来水在过道尽头。煤气开关在这儿,瞧这壁橱也很宽敞。过去三个月住在这里的是斯普劳斯和穆尼,他们演过轻松喜剧。 ”“您这儿住过很多演戏的?”“大部分房客都跟戏剧圈有关系。
37、这儿可是剧院区。 ”他租下房间,预付了一周的租金。房东走开时,他终于问出了那个已经问过一千次并且早就挂在舌尖上的问题。 “有个姑娘名叫瓦什娜爱洛伊斯瓦什娜小姐你记得房客中有过这人吗?她皮肤白嫩,中等个子,身材苗条,金红色头发,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 ”“不。我不记得这个名字。 ”不。总是不。五个月不间断地打听询问,千篇一律的否定回答。他对她独怀真情,一心要找到她。他确信,她离家之后,一定是受到了这个水边大城市的诱惑,流落在某处。这个所谓家具齐全的房间迎来了它的新房客,破旧的家具、破烂绸套的沙发所有这一切折射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舒适之感。房客半躺在一把椅子上,他的呼吸中全都是这个房间的味道准确地说应
38、该是潮气那是一股阴冷的霉味。突然,整个房间弥漫着馥郁的木樨草甜香,是那么清晰、浓郁而强烈,沁人心脾。“她住过这个房间!”他确信自己能辨认出属于她的或是她触摸过的任何微小的东西。她曾经喜爱且专有的这种气味究竟来自何处?他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狗般,将这间屋子的每个方位都搜了个遍,可丝毫痕迹也未发现。他想起了房东。他跑下楼。“请告诉我,我来之前谁住过那个房间?”13“就是斯普劳斯和穆尼嘛,我之前说过的。 ”“斯普劳斯小姐,她长什么样?”“黑头发,矮小,肥胖,脸蛋儿笑嘻嘻的。 ”“他们之前呢?”“有个单身男人,搞运输的。在他之前是克劳德太太和她的两个孩子;再往前就是老道尔先生,他住了六个月。再往前我就记
39、不得了。 ”他谢了她,慢腾腾地爬回房间。房中一片死寂。木樨草香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破家具陈腐的霉臭,让人仿佛置身于仓库。希望破灭,他顿觉信心消失殆尽。他坐在那里,盯着那盏昏黄跳跃的煤气灯。稍许,他走向床边,把被单撕成长条,然后用刀刃把布条塞进门窗周围的每一条缝隙。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他关上灯,把煤气开到满档,欣然躺上床。今晚轮到麦库尔太太做东请喝啤酒了。她取酒回来,和珀迪太太在一个地下幽会场所坐了下来。“今晚我把三楼后间租了出去, ”珀迪太太说, “房客是个年轻人。两个钟头以前他就上床了。 ”“真有你的, ”麦库尔太太羡慕不已, “连那间房都能推销出去!那您告诉他了吗?”最后一句是神秘兮兮地低
40、声说出来的悄悄话。“配上家具就是为了出租的。我没告诉他,麦库尔太太。 ”“咱们就是靠租房过活的。要是知道这房里有人自杀,死在床上,恐怕没人愿意租呢。 ”“咱们可也得挣钱过日子呀。 ”珀迪太太说。“一 个 星 期 前 我 才 帮 你 把 三 楼 后 间 收 拾 规 矩 。 那 姑 娘 用 煤 气 就 把 自 己 给 弄 死 了 她 那 小 脸 蛋 儿 多 甜 啊 。”“都说她长得俏, ”珀迪太太说, “可惜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再来一杯,麦库尔太太。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男青年夜里挨门挨户按铃的情形开头,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后文情节解答
41、了疑问:他在寻找一个姑娘。B房东太太介绍“房间很不错,带家具” ,事实上房间很破旧,小说中对房间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C男青年寻找的姑娘没有出场,但从文中两处对其外形的简短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14D小说结尾才揭示了真相,房东太太虽然对自杀的姑娘表示同情,但为了将房子租出去她还是对男青年说了谎。2小说中的男青年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3你认为小说中的“木樨草香”是否真的存在?请作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峨眉道上玛拉沁夫游四川峨眉山,头一天歇脚于山下幽静的报国寺,翌日乘车至净水,再往前就没有公路了。你若想一览峨眉风采,就得由此徒步爬山。
42、我们同行数十人,大多是青年,起初说笑歌吟,好不热闹。前面是欹路峻峡,不能并行,大家自然排成一列,缓步前进。随着山路愈加艰险,人们都只顾自己的脚底下,因而起初那股谈笑风生的劲头,逐渐消失了。最使我们这些来自塞外草原的游客不习惯的,是南方山区那种雨不像雨,雾不是雾的绵绵水丝,一直打在脸上,全身湿乎乎的,这正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我们这些上年纪的,无心嬉闹,两眼只顾盯着走在自己前头那位的脚后跟,看久了,眼睛有点发花,赶紧歇住脚,抬起头向四周环视,借以消除昏晕。这时才发觉我们原来走在一片苍楠翠柏之间,附近几户竹楼式农舍,掩隐在盛开的茶花、玉兰和紫杜鹃的云霞中,农舍旁还有一条山泉淙淙作响,秀气
43、盎然,像一幅绝妙的水彩画。我有些后悔了。在前边一段路程中,过分注意脚底,老是低头盯着前面那位的脚后跟,脑海里只留下前面那位带泥的脚后跟的记忆,岂不是太傻气了吗!我们来到清音阁,稍作歇息。这里的殿宇亭阁,雄峙精雅,别具一格,特别是左右两条飞瀑,奔腾回旋,由深邃的山洞里发出雄浑的怒吼,的确是个令人流连的处所。但是,我没有久留,因为我的心早就被另外一个地方吸引,那就是由此向右沿溪上行二华里即可到达的著名的一线天栈道。栈道,使人想到古代的往事。我们的祖先以何等难以想象的勇敢、毅力和巧技,在那巍巍悬崖、森森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修成狭窄的桥栈道。李白诗云:“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4、,就是描写当时凿建栈道时艰难而壮烈的情景的。这种栈道使秦蜀相通,后来古代多次大战前的军事调动,都是通过它进行的我们来到了“一线天” ,仰头望去,在那如同用利斧把一座大山劈成两段的险崖绝壁之间,透过茂密的树丛,露出一线天色。这里崖壁升耸,峡壑险邃,深涧中惊浪雷奔,确有一种“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以飗飗”的森严气氛 。然而我想象中的那个古代栈道却早已不见踪迹,现在“一线天”曲折险窄的峡谷上,新建了钢筋水泥的桥梁,红栏绿柱,煞是好看。人们依然称此桥为“栈道” ,这也很好,让人们走在坚固的桥梁上,莫忘古代攀越栈道之艰险。书上介绍说,过去的一线天栈道“险窄简陋,游人时有坠落” ,但同时又说:“峨眉山,峨形
45、容其高,眉形容其秀” 。你若身临其境,看一看桥旁岩石上那古代栈道凿眼15的痕迹,再望一眼桥下深涧中黑色激流碎玉崩裂、呼啸而过的景象,你就会从“游人时有坠落”那句话里,体味出一股“险”劲儿来。过了一线天栈道,离我们今晚将要投宿的洪椿坪,大约还有十里路。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正在歇息。走到近处,才发现他们每个人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我怀着好奇心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干什么。他们当中一位长者,指了一下脚下石阶,操着浓重的川音幽默地说:“干这个!”“铺路?”他点了点头,并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一段路,被山水冲毁,他们是从十多里以外,开山取石
46、,凿成石板,背上山去铺修那段被冲毁的路。他们是峨眉铺路人啊!峨眉山只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该有多少块石板?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块?全是这样一块块背上山来的吗?想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一股浓重的愧疚笼罩。是的,世界上的每条道路,都有它的铺路人;每片田地,都有它的开拓者;每个伟大业绩,都有它的创建家。我们是后来者,应当永远铭记那些铺路人、开拓者、创建家们的历史功勋,永远向他们倾注诚挚的敬重之情。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没有他们的辛劳与牺牲,便没有我们的欢乐与幸福。啊,铺路人,你们都是无名英雄啊!(选自散文 ,有删改)1 “想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一股浓重的愧疚笼罩” ,作者为什么愧疚?2请结合全文内
47、容简要概括峨眉山的特点。3本文除了以作者的行踪来记游以外,情感脉络也十分清楚,请简要分析。4作者为什么不把文章标题定为“游峨眉山记” ,而定为“峨眉道上”?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一、 【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 I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有声电影老 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16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
48、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二姥姥给车价还按
49、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