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达标1.(2018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转化因子是 S 型细菌的 DNAB.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足以完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完全分离D.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 32P 标记噬菌体答案 B解析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A 项错误;艾弗里的实验所提纯的 DNA中仍然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不足以完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利用同
2、位素标记法间接地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而不是完全分离,C 项错误;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 35S 标记噬菌体,D 项错误。2.(2018 四川雅安检测)将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该小鼠体内 S 型、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可能是图 1,小鼠的免疫调节致使 R 型细菌数量逐渐下降B.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的 S 型细菌最初来自 R 型细菌的转化C.最可能是图 1,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D.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为共生关系答案 B解析 随着 R 型细
3、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以及 S 型细菌通过分裂繁殖,S 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而 R 型细菌被注射到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被破坏,R 型细菌数量又会增加。3.(2018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做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实验预期结果“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甲的 DNA+乙的 1 与甲种2一致蛋白质2 与乙种一致3 与甲种一致乙的 DNA+甲的蛋白质4 与乙种一致A.1、3 B.1、4 C.2、3
4、D.2、4答案 B解析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组成成分为甲的 DNA 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分为乙的 DNA 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4.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B.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C.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D.三个实验都能得出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答案 C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 项错误;三个实验中,只有
5、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B 项错误;三个实验所涉及的生物有噬菌体、小鼠、细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C 项正确;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并没有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D 项错误。5.如果用 3H、 15N、 35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 没有被标记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 3H、 15N、 35SC.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可能检测到 3H、 15ND.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部分含有 3
6、H、 14N、 32S答案 C6.用 32P 或 35S 标记 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 32P 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C.搅拌不充分会使 35S 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3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 35S,而部分可含有 32P答案 B解析 本实验是用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与蛋白质来研究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A项正确;保温时间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一部分含 3
7、2P 标记的 DNA 的噬菌体会存在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B 项错误;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亲代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上,随着细菌一起沉淀,所以 35S 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会偏高,C 项正确;被 35S 标记的亲代噬菌体的外壳未能侵入细菌内部,子代噬菌体不含 35S,被 32P 标记的亲代噬菌体的 DNA 会侵入细菌中,子代噬菌体部分含有 32P,D 项正确。7.下图表示用 32P 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其中过程是利用过程获得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的目的是获得含 32P 的大肠杆菌B.过程培养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C.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使大
8、肠杆菌沉淀D.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答案 B解析 噬菌体属于病毒,只能寄生在细胞内,因此先要用含 32P 的培养液来标记大肠杆菌,A 项正确;过程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沉淀中放射性比较低,B 项错误;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开,C 项正确;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噬菌体的 DNA 能进入大肠杆菌,因此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D 项正确。8.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 DNAD.细
9、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 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 C解析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A 项错误。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B 项错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但都是以 DNA 作为遗传物质,C 项正确。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D 项错误。9.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 RNAB.TMV 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 RNA 进行了逆
10、转录过程D.RNA 是 TMV 的主要遗传物质答案 A解析 从图示分析,TMV 放入水和苯酚中振荡后,RNA 和蛋白质分离,A 项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 项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 TMV 的 RNA 在烟草细胞中是否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 项错误;此实验说明 TMV 的遗传物质是 RNA,而不是蛋白质,D 项错误。能力提升1.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B.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
11、球菌C.f 组产生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b、c、d 四组答案 D解析 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f 组加入了 S 型细菌的 DNA,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出现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 组中的 S 型细菌经煮沸后死亡,d 和 e 组都只含 R 型细菌,所以,a、d 和 e 组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 项错误。2.对这五种生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生 物 细胞壁 无 无 有 有 无所含核酸种类DNADNA或RNA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5是否遵循孟德尔遗
12、传定律否 否 是 否 是其中最可能表示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的分别是( )A.和 B.和C.和 D.和答案 D解析 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含有 DNA 和 RNA;噬菌体属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仅含有 DNA 一种核酸;两种生物均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故 D 项符合题意。3.图 1、图 2 表示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某同学据图分析总结出 6 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图 1图 2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 乙处的噬菌体一定不含放射性 图 1 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图 2 增设一组 35S 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 DNA 是遗
13、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如果培养 2 代以上,甲处 DNA 分子两条链都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数一定增多 如果培养 2 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A.1 项 B.2 项C.3 项 D.4 项答案 B解析 分析图 1 可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已被 32P 或 35S 标记,故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正确;用含有 32P 标记的 1 个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乙中,有 2 个含有放射性,错误;图 1 中用含有 32P 或 35S 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证明了噬菌体增殖时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错误;图
14、2 增设一组 35S 标记的噬6菌体作对照,可说明在噬菌体增殖过程中,起遗传效应的物质是 DNA,因被 35S 标记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中,故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正确;若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甲处的 DNA 分子无放射性,错误;若培养 2 代以上,乙处总有 2 个噬菌体的核酸含放射性,错误。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 35S 标记的噬菌体实验组(甲组)不进行搅拌, 32P 标记的噬菌体实验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则会出现的异常结果是(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
15、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答案 A解析 两组实验的正常现象是甲组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乙组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没有对甲组进行搅拌会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外壳和细菌一起经离心进入沉淀物,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也较强。对乙组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释放出其中的子代噬菌体,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强。5.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均是能感染烟叶而使之出现感染斑的 RNA 病毒,用石炭酸处理能使蛋白质外壳去掉而只留下 RNA,由于两者的
16、亲缘关系较近,能重组其 RNA 和蛋白质形成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病毒,再用“杂种”病毒感染烟叶,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注 a 为 TMV 的蛋白质感染烟叶,b 为 TMV 的 RNA 感染烟叶,c 为 HRV 的蛋白质感染烟叶,d 为 HRV 的RNA 感染烟叶,e 为 HRV 的蛋白质与 TMV 的 RNA 杂交后感染烟叶,f 为 TMV 的蛋白质与 HRV 的 RNA 杂交后感染烟叶。A.b 与 d 的结果不同,说明不同的 RNA 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表现出不同的性状B.e 中的杂交病毒感染后,在繁殖子代病毒的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 TMV 的 RNAC.f 中的杂交病毒
17、感染后,繁殖出来的子代病毒具有 HRV 的 RNA 和 HRV 的蛋白质D.a 与 b、c 与 d 的结果不同,说明 RNA 是遗传物质,从而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 D解析 两种病毒均为 RNA 病毒,分析实验结果可知,RNA 是其遗传物质,但该实验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76.在赫尔希和蔡斯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应含放射性物质,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离心后,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
18、,用 32P 标记 T2噬菌体的 DNA 所体现的实验方法是 。 (2)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 0,其原因是 。 (3)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如下。在实验中,从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物质含量 ,其原因是 。 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 T2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细胞,是否属于误差的来源? ,理由是 。 (4)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物质,为排除 T 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 。 (
19、5)请设计一个方案,来大量制备用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简要说明): 。 答案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2)T2噬菌体将自己的 DNA 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3)升高 T 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 T2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4)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是否含有 35S(5)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 T2噬菌体侵染该大肠杆菌,即可以得到含有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 解析 (1)赫尔希和蔡斯研究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 32P 和 35S 标记T2噬菌体。(2)在用 3
20、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理论上,上清液中放射性应为 0,因为 T2噬菌体将 DNA 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在离心时会随着大肠杆菌而沉淀。(3)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有两种可能:T 2噬菌体侵染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中,或者 T2噬菌体侵染时间太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子代 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4)可以通过检测新形成的 T2噬菌体中是否含有 35S 来排除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5)T 2噬菌体寄生在活8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含 35S 的培养基直接培养,而应先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即可得
21、到大量含有 35S 的噬菌体。7.20 世纪 20 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来探究遗传物质。实验 1:R 型细菌+小鼠存活实验 2:S 型细菌+小鼠死亡分离出 S 型细菌实验 3:S 型细菌+加热+小鼠存活实验 4:S 型细菌+加热+R 型细菌+小鼠死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实验 4 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 细菌。 (2)除了上述通过注射后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判断 R 型和 S 型细菌外,你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区别 R 型和 S 型细菌? 。 (3)右图表示实验 4 中小鼠体内 R 型细菌的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 S 型细菌的增长情况。(4)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 (5)
22、一段时间后,给实验 3 中的小鼠注射 S 型细菌,请预测该小鼠的生活情况。 。原因是 。 答案 (1)S 型和 R 型(2)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3)如下图(4)S 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5)存活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相当于疫苗,刺激小鼠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解析 (1)在实验 4 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使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因此死亡小鼠中可以分离出 R 型和 S 型细菌。(2)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结构是不同的,在显微镜下观察,有荚膜的为 S 型细菌,无荚膜的是 R 型细菌;也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观察菌落特征,菌落表面光滑的是 S 型细菌,菌落表面粗糙的是 R 型细菌。(3)绘制图线要注意:S 型细菌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曲9线的初始数量应为 0,且不能从原点开始,必须过一段时间,体现了转化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是从无到有的过程;S 型细菌的曲线应先于 R 型细菌曲线开始增长,且最后数量要高于 R 型细菌。(4)通过这个实验证明,S 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但是具体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还需进一步验证。(5)在实验 3 进行之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小鼠注射 S 型细菌,此时,小鼠已经接触过 S 型细菌,身体内已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该小鼠可以存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