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寒假作业(一)一、单选题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3.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 ”据此判断,元代行省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4. “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
2、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 ,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5.网上书店这样介绍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一书: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对上述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B.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制度C.隋朝开始形成科举制,宋朝出现八股取士D.明成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6.“格物、致知、诚意、
3、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 ,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7.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2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8.某史籍载
4、:元朔二年, “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 ”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9.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 、 “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 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
5、权威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D.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10.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 “机要” “枢要” 。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提高了行政效率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这种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A.B.C.D.11.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地方权力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12
6、.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13.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 “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 ;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 、 “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A.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 B.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C.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 D.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14.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
7、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3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15.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16.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
8、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17.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18.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
9、取祸。 ”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19.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20.中国知识分子论中说, “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局面在历史上实在少见,也许只有史家绝唱称的贞观之治勉强可以接近这种理想” 。这种相互制衡的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
10、部制 C.内阁六部制 D.三权分立制二、材料题21.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4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
11、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材料四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3)据材料三,指出
12、宋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4)据材料四,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5(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特点。22、阅读下图材料;回答问题:(1)四图分别是中国古代那一朝代的何种中枢权力机构?(2)反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那对矛盾?其趋势又是什么?6河北安平中学实验部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寒假作业答案(一)1.B试题分析:材料中“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都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才能让他们权力增大,所以说明皇权加强而不是衰弱,故B项正确,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故C项排除;虽然“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
13、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但并不是说明权力就失控,故D项排除。2.B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根据所学可知,六部指吏、户、礼、兵、邢、工,分掌的是行政权,答案为B。A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C、D不符合中书省的职务。3.B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叙述的是行省制在行政事务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其他几个选项的含义并未和材料有直接联系,因此B项是符合题意的。4.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中的“弥漫着书香的世界”可知是指当时的中国读书氛围浓厚,据此可以推断出是科举制的盛行,使得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的同时,还提高了文化的地位。B、C、D三
14、项不符题意,故选A。5.A【详解】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专注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基本模式,故A项正确。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秦朝是推广,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故D项错误。6.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中国古代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家族成为自成一体的微型邦国,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 大学的“八条目” ,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以宗法血缘治理家庭,直到治国、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宗法制度。故选B。7.A试题分析: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
15、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没有反映它与国家的关系;CD项中的“三纲五常” 、分封制也没有体现。故答案为B。8.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元朔二年”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材料讲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这种方式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所以答案选D。9.D10.C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并非越来越完善,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并非越来越大,随着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这种政治制度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第项错误。故答案选择排除
16、该项的C项。11.C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 ,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D项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12.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分封制13.B14.B15.D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
17、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从隋唐开始科举制成为了主要选官制度,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录取,为身份低微的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而材料所反映的制度正是科举制度,所以也就出现了“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的社会现象,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716.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指皇帝越过宰相直接管理行政事务,由此可知此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作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内阁出现,答案选C项,A、B还没真正做到材料所说的程度;D选项时间过晚。17.A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
18、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A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D项。18.B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涉及的是内阁大学士的职能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A阁臣不是丞相B正确C没有完全剥夺D根源是体制造成的。19.A试题分析:据题干中“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等信息可得出皇
19、帝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而中书省的职能是决策,不具备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故B、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执行职能方面的阐释,故D项排除。20.B试题分析:A不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官制;C不对,内阁六部制是在明朝;D三权分立制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官制;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时期,因此B符合题意。21.(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中央与地方共同治理天下。(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极力强化中央权力,过度弱化地方权力(4)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5)特点:总趋势是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最高统治者努力探索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合理分配。22、(1)秦代: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2)矛盾:皇权同相权的斗争;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直至达到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