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龙泉中学 2018届高三年级元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 2页,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卷 选择题(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2、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通志略载:“秦灭六国,诸侯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而为一体也。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A秦朝民族文化的统一 B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 C秦朝郡县制度的推行 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2 “(剌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 ”可见刺史的设置A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3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
3、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 、 传 ,少者不失诗 、 论 。 ”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2 -419 世纪 5070 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它少数民族起义,清朝军费开支猛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赋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清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
4、,但长远上看导致A中央财权下移 B西方经济侵略加剧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萎缩5 “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所频年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 ”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太平天国运动6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这体现了康有为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C借古
5、讽今的宣传策略 D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7李鸿章在奏折中写道:“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这次议和之后A列强侵华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8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权就是政权。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这主要说明当时A思想分裂
6、严重 B辛亥革命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C民众思想落后 D实现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成熟9右面是 1929年至 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3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10.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 1906年至 1908年就有 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种现象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
7、的群众基础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11一位在上海的美国旅行者在写给国内的信中说道:“他的名字在所有的阶级中都是一文不值他们对他的感觉就像美国人对赫尔伯特胡佛的感觉一样。美国使馆在以最快的速度撤回自己的侨民。 ”该信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B辛亥革命时期的袁世凯C国民革命时期的孙中山 D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12.1931年,共产国际发表文章称:蒋介石“调动了南京政府的三十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和它对峙的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只有六七万人的红军几个军和几万名装备很差的游击队” ,但是, “中国红军经受住了最困难的考验” 。这表明共产国际A给予中国革命
8、全面支持 B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C认为国民革命有所发展 D认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C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 D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14.近代某政党曾发表宣言:“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本党为民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顾,任何牺牲,在所不
9、惜。 ”该宣言发表于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5.下面是 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示意图。该- 4 -图可以说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D少数民族的代表数逐年上升16.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表示:这几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得以逐步落实,得到两岸人民支持。双方应在反对“台独” 、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 “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一国两制”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支持 B连战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国
10、共双方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D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1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他评论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C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8.尽管普罗泰格拉在雅典传播自己的雄辩术和哲学思想,使自己有了很高的声望;但他还是因说“神不可知”而被驱逐出雅典。 “被驱逐”现象出现说明当时雅典A尚缺乏言论自由的民主环境 B民主政治尚未摆脱宗教影响C仍然以神为一切考察的
11、中心 D公民对城邦具有强烈责任感19.公元前 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A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 B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C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20.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 5 -这种制度变革A为下层民众进行革命提供了机会 B促使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C有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21.
12、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现代化与生俱来,不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来实现。但回观其它发达国家的历史,几乎都是在中央集权下完成现代化与政治改革的。这可以印证美国A联邦体制的优势 B三权分立的作用C邦联体制的弊端 D民主共和的影响22.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 13票反对、2 票赞成、1 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以多数票通过。这表明A俄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B列宁的革命主张在党内并没有获得支持C俄国从此结束
13、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列宁的执著精神促进了十月革命的爆发23.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 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 ”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 。这些言论A批评了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24.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 1919年到 2000年的世界中说:“(20 世纪)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 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最终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
14、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6 -第 卷(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25题 25分,第 26题 12分,第 27题 15分,共 52分)25 (25 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 13世纪,在中世纪时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 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 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
15、。19 世纪 70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 取缔选举舞弊法 ,19 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20 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材料二 19111912 年部分省的临时约法鄂州临时约法 广西临时约法 浙江临时约法 江西临时约法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人民 第二章 人民 第二章 人民 第二章 都督第三章 都督 第三章 都督 第三章 都督 第三章 人民第四章政务委员会 第四章政务司 第四章邦联制 第四章政务委员会第五章 议会 第五章 议会 第五章 议会 第五章 议会第六章 法司 第六章 法院 第六章 法院 第六章 法司第七
16、章 补则 第七章 补则 第七章 补则 第七章 补则(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10 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各地临时约法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省纷纷制定临时约法的目的。(8 分)(3)试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7 分)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 -材料 下面是 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第一编 “近代中国”的概念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13 新的综合
17、思考第一章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 年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41 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42 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第五章 对外关系51 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52 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 ,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 年;恰克图条约 ,1727 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 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27(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表示:祖宗创立基业 50余年, “武功迭兴,文治多缺” ;他决心“宜新弘远之规” , “祖述变通,正在今日” 。忽必烈幼年曾受过良好的教育,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常与汉族知识分子讲论圣道,决心仿效李世民, “思大有为于天下” 。1251年,蒙哥汗命他主管漠南汉地,使他有更多机会熟悉中原文明。即位后他明确宣布,改变太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的观念,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 “期与物以更新” 。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
19、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 。废除州县官- 8 -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改革蒙古旧制, “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初期就“民安赋役,国用粗足,政事更新” ,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据元史世祖本纪等(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及措施。 (9 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是如何促进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 (6 分)龙泉中学 2018届高三年级 9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1-5 BABAC
20、 6-10 DCDAD 11-15 DBDAB 16-20 BABDD 21-24 ADDA25(1)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政权,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6 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4 分)(2)共同特点:实行议会制,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和人民主权思想。目的:取代清王朝而迅速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权。(8 分)(3)评价: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里程碑。(3 分)
21、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反映出封建人治主义色彩;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行政权力划分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以至于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4 分)26示例一 观点: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3 分)说明:1600 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进,都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18 世纪末 19世纪初的清朝与西方因鸦片等冲突,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全面产生关联,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9 分)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
22、3 分)说明:中国社会在 16001800 年期间,手工业的进步,商业活动的繁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和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国的考证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商业活动(如鸦片贸易)、侵略战争等的冲击,在促进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起了重要作用。(9 分)- 9 -27 (1)原因:元朝建立,国家统一;蒙古旧制不适应统治需要;忽必烈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及接触。 (6 分)措施:重视内地;以农立国;实行官僚政治(行省制) ;力主政在得民。(3 分)(2)建立元朝,禁止屠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营造统一稳定的环境;劝课农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创建行省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