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 2018-2019 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8 单选每题 2 分,9-10 多选每题 3 分,多选题多选、错选不得分,漏选得 1 分,计 22 分)1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约为 160dmB100m 短跑成绩约为 6sC步行速度约为 1m/sD脉搏正常跳动 60 次所用时间约为 1s2图中的各个选项是生活中利用超声波的例子,其中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 “B 超”查看胎儿发育 B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C 倒车雷达 D “超声波洗眼镜3下面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温度高的地方一定比温度低的地方干得快B冬天
2、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C0的冰和 0的水的冷热程度相同D把10的冰拿到室温是 20的房间里冰会立即熔化4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光现象,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透过树丛的光 B 海市蜃楼C 手影 D 水中倒影5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2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6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 50g 的是( )A 一个乒乓球 B 一只母鸡 C 一个鸡蛋D 一张课桌7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瓶中氧气
3、的密度( )A增加一倍 B减小为原来的一半C保持不变 D无法判定8影片中的楼房倒塌场面有许多“混凝土块”砸在演员身上,这些“混凝土块”一般用泡沫塑料制成,其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 )A价格便宜 B容易制作 C密度较小 D体积较小9关于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用体温计不能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乙图中,石油气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其液化储存在钢罐内C丙图中,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是为了减慢水分的蒸发D丁图中,锅内的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继续升高310以下成语、故事,能用光的反射知识来解释的( )A 杯弓蛇影 B 海市蜃楼C 猴子捞月 D 井底之蛙二填空题
4、:(每空 1 分,计 30 分)1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和 。12根据如图,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量的木块的长度是 cm。1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音乐芯片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 传播。14在击鼓表演中,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改变了琴声的 。15大年三十晚上,鞭炮
5、声此起彼伏,小明同学关紧门窗,用棉球塞住耳朵,他主要是在 和 处减弱噪声。16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不准确,将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应该是 ,但它示数是 6,放入 1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温度应该是 ,但它的示数是 96,若它的4示数是 42时,实际温度是 。17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填“吸收”或“ 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18小明去“宋城”旅游时,进入一个迷宫,里面由一面面平面镜组成,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他的像 (选填“靠近 ”或“
6、远离”)小明,若小明与像的距离为 2 米,则小明此时站在平面镜前 米处,这时平面镜中的像高度为 1.7 米,则实际小明的高度 1.7 米(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92014 年 2 月 6 日,厦门鼓浪屿出现“海市蜃楼”奇观,一座“仙山”悬浮在空中,山脉清晰,如图。这一奇观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所看到的“仙山”是 像(选填“实”或“虚”)。20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 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21在晴天的中午,茂密的大树下常有许多圆形的不那么明亮光斑,这些光
7、斑的成因是由于光是沿 传播的,光线通过树叶缝隙而形成的太阳 。(填“象”或“影子”)22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物距,从而使手机拍到的人像 ,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52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密度 甲 乙(选填“”“”或“”);甲物质的密度为 kg/m 3。24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如图为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 1g 的水的体积温度图,根据图象可知,温度等于 4时,水的密度最 (选填“大 “,“小“);在 04范围内,水具有 (填“热胀冷缩”或“热缩冷胀”)的
8、性质。三计算题(每题 9 分;计 18 分)25司机朝着山崖以 20m/s 的速度行驶,看到前方有丁字形路口,便鸣笛一声以示警告将要上路的行人或车辆(车速保持不变),鸣笛后经对面山崖的反射 4s 后便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是 340m/s,求:(1)4S 内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鸣笛时车离山崖有多远?(3)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有多远?26如图所示,一个瓶子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想,如果衔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上升就能喝到了水。若瓶子的容积为 500mL,内有 0.2kg 的水。请你帮乌鸦计算:(1)瓶内水的体积是多少?(2)使水到达瓶口,要放入的石块质量是
9、多少。(石块密度为 2.6103kg/m3)6四实验探究、作图题(27 题 4 分、28 题 5 分、29 题 5 分、30 题 5 分、31 题 5 分,共 24 分)27如图所示,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水里有个平面镜,请画出此题的光路图。28如图所示,请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29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 (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
10、试管内的冰处于 态,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冰在D 点是 态,在 A 点是 态。(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但要继续 热。30以下是我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实验。7(1)如图甲,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当增加试管中的水量时,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变 (选填“高”或“低”)。(2)如图乙,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随着实验的进行,金属盘的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3)如图丙,对碘锤缓慢加热,会看到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的气体,此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停止加热,会看到锤内壁和顶部出现少量的碘颗粒。书本上
11、没有用酒精灯直接给碘锤加热,而是采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是因为碘的熔点比水的沸点 (高/低)。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20cm 时,在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图示是某次的实验情景,则此时光屏上出现的是烛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3)若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5cm,则其所成像的大小将 。若保持图中凸透镜和蜡烛位置都不变,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近视眼镜(图中未画出),则需要将光屏向 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32小杉爸爸有一枚印章,小丽想知道
12、印章的密度,于是在实验室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印章的质量,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印章的质量是 g;(3)向量筒中装适量水,读出体积为 20cm3,放人印章时,不慎掉入量筒的水中,液面静止后如图8乙则印章的体积是 cm 3;(4)通过计算,得出印章的密度是 kg/m 3;(5)假设小杉在完成实验后发现有一个砝码底部粘有污垢,(其他操作正常)则测得小石块的密度比小石块真实密度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五综合应用题(6 分)3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高
13、速公路区间测速很多省市已经启用了高速公路机动车全程区间测速系统,实现了由“定点测速”像“区间测速”的转换,定点测试是指在道路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布设监控点,测出汽车经过该监控点时的行驶速度,比较该行驶速度与限速标准判断是否超速,若行驶速度超过限定速度,将实时抓拍,作为处罚的证据,区间测速是在同一路程上布设两个相邻的监控点,根据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并依据该路段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比如,某高速路段两个测速点之间的距离是 120 公里,该路段限速每小时 120 公里,车辆如图在 1 小时内跑完,那它就超速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车速超过规定时速的 10
14、%以内,暂不处罚,只给予警告,若超过规定时速的 10%以上,将会根据超速的程度受到不同的处罚。区间测速系统通过在监控点架设摄像机监控抓拍,对监测区域内所通行的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抓拍、以获取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车辆的牌照号码、颜色、大概尺寸以及驾驶员特征等信息,再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指挥中心的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储存、查询、比对等处理,为有效打击违章超速等违法行为提供技术支持,道路上的 LED 屏幕还对违法车辆信息实时发布,以告知及警示更多的车辆,以往的顶点测速,在司机熟知测速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刹车降低车速逃避处罚,很容易造成追尾事故,而区间测速采取计算平均车速的方法来检测车辆是否超速,堵住了
15、司机投机取巧的手段,更加科学公正。(1)某路段限速 100km/h,若某汽车以 30m/s 的速度行驶,该汽车 (超速/不超速)。(2)如图乙为测速系统中的测速和拍照装置,拍照所用的摄像头是一个 (凸/凹)透镜,所成的像是 (放大/缩小)的像。9(3)关于区间测速,被认定为超速的理解正确的是 A汽车经过前一个监控点时速度超过限定值B汽车经过后一个监控点时速度超过限定值C汽车经过前后两个监控点时速度均超过限定值D汽车经过两个监控点之间的路段的平均速度超过限定值(4)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亮着的汽车尾灯 B发光的 LED 屏 C交警的反光制服 D拍照时闪光的灯(5)如图丙,区间测速的两个监控
16、点相距 40km,该路段限速 120km/h,某汽车通过前一个监控点的时间是10:30,通过后一个监控点的时间是 10:49,经过测速路段后,这辆车 (会/不会)受到处罚。102018-2019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8 单选每题 2 分,9-10 多选每题 3 分,多选题多选、错选不得分,漏选得 1 分,计 22 分)1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约为 160dmB100m 短跑成绩约为 6sC步行速度约为 1m/sD脉搏正常跳动 60 次所用时间约为 1s【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
17、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 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 168cm16.8dm 左右。此数据不合理;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 10s,中学生 100m 短跑成绩不可能是 6s此数据不合理;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 m/s1m/s 左右。此数据合理;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 1s,正常跳动 60 次所用时间约为 1min此数据不合理。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
18、,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2图中的各个选项是生活中利用超声波的例子,其中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 “B 超”查看胎儿发育 B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C 倒车雷达 D “超声波洗眼镜【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以及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例子11来回答。【解答】解:A、“B 超”查看胎儿发育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B、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C、倒车雷达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D、超声波洗眼镜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与信息,以及声音与能量的了解和掌握。3下面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温度高的地方一定比温度低
19、的地方干得快B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C0的冰和 0的水的冷热程度相同D把10的冰拿到室温是 20的房间里冰会立即熔化【分析】A、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以及液体表面积上的空气流动,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积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B、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为液化;C、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D、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不断吸热。【解答】解:A、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等多个因素,只比较周围温度的高低,不能确定其蒸发的快慢,故 A 错误;B、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室内,眼镜片上会因水蒸气液化出现
20、水珠,而不是从室内走向室外,故 B 错误;C、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故 0的冰和 0的水的冷热程度相同,故 C 正确;D、把一块10的冰放到 20的水里,冰先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然后才能熔化,故 D 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熔化的条件,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还考查了影响蒸发的因素,是基础性知识,平时要多理解记忆。4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光现象,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12A 透过树丛的光 B 海市蜃楼C 手影 D 水中倒影【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
21、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透过树丛的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与题意不符;B、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与题意不符;C、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D、平静湖面上塔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
22、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5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13【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23、(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
24、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反射、近视眼及其矫正、光的色散以及漫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6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 50g 的是( )A 一个乒乓球 B 一只母鸡 C 一个鸡蛋D 一张课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我们可以将质量单位换算成我们熟悉的单位。【解答】解:一斤是 500g,一两就是 50g;一个乒乓球的质量大约 3g;一只母鸡的质量大约 5 斤2.5kg;一个鸡蛋大约就是一两即 50g;一张课桌的质量大约 50 斤25kg;故 AB
25、D 不合实际,只有 C 接近实际。故选:C。14【点评】此题的难点在于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这是易错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要多观察,多思考。7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瓶中氧气的密度( )A增加一倍 B减小为原来的一半C保持不变 D无法判定【分析】设氧气瓶的容积为 V,利用公式 mV 先计算原来氧气瓶里氧气的质量,再求出剩余氧气的质量,而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再利用密度公式 求剩余氧气的密度。【解答】解:设氧气瓶的容积为 V,由 可得,原来氧气瓶里氧气的质量:m0V,用去了其中一半,剩余氧气的质量:m m0 V,因为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所以,剩余氧气的密度: ,即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故选:B
26、。【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知道使用氧气前后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是本题的关键。8影片中的楼房倒塌场面有许多“混凝土块”砸在演员身上,这些“混凝土块”一般用泡沫塑料制成,其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 )A价格便宜 B容易制作 C密度较小 D体积较小【分析】在拍摄楼房倒塌伤人的特技镜头时,不能伤及演员,电影中楼房倒塌伤人,房屋必须质量小,重力小。【解答】解:演电影时楼房用泡沫做密度小,质量小,重力小,不会使演员受伤。故选:C。【点评】电影中用到很多物理知识,动手动脑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9关于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5A甲图中,用体温计不能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乙图中,石油气通常采用降
27、温的方法将其液化储存在钢罐内C丙图中,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是为了减慢水分的蒸发D丁图中,锅内的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继续升高【分析】(1)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有三个:一是量程不同,由于体温计是测量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 3542;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它的分度值是 0.1;三是它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须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2)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二:降低温度,压缩体积;(3)减慢蒸发的方法:减小表面积,减慢空气流动
28、速度,降低温度。(4)水沸腾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解答】解: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不能用体温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故 A 正确;B、石油气通常采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其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 B 错误;C、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是通过减慢空气流动、降低温度的方法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 C 正确;D、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 D 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液化的方法、减慢蒸发的方法、沸腾的特点的有关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10以下成语、故事,能用光的反射知识来解释的( )16A 杯弓蛇影 B 海市蜃楼C 猴子捞月 D
29、 井底之蛙【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符合题意;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与题意不符;C、猴子捞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0、,符合题意;D、井底之蛙,这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只能看到头顶的一片天,故与题意不符。故选:AC。【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二填空题:(每空 1 分,计 30 分)1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解答】解:以
31、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17故答案为:船;山。【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12根据如图,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所测量的木块的长度是 2.75 cm。【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2)起始端没从 0 开始,把 9.00cm 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 9.00cm 即为物体长度,注意
32、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 1cm 又分为 10 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 1mm;(2)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9.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11.75cm,木块长度为L11.75cm9.00cm2.75cm。故答案为:1mm;2.75。【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音乐芯片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
33、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 真空中 传播。【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8故答案为:变小;真空中。【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基础型题目。此实验也是考试常考实验。14在击鼓表演中,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响度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
34、要改变了琴声的 音调 。【分析】(1)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解答】解:击鼓表演,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振幅不同,鼓声的响度也就不同,因此主要改变了鼓声的响度;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答案为:响度;音调。【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特征的辨别,要会利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现象。15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小明同学关紧门窗,用棉球塞住耳朵,他主要是在 传播过程 和 人耳 处减弱噪声。【分析】减弱噪声
35、的途径有: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小明同学关紧门窗,噪声就会被阻断,传播不出去,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小明同学用棉球塞住耳朵,噪声就会传播不到小明的耳朵了,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人耳。【点评】本题考查了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一道声学基础题,属于识记性内容。16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不准确,将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应该是 0 ,但它示数是 6,放入 1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温度应该是 100 ,但它的示数是 96,若它的示数是 42时,实际温度是 40 。【分析】
36、1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100和 0之间有 100 等份,每一份代表 1;(1)而题目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 6,1 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 96,中间是90 个小格,首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19(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 42时,距离 6有 38 个小格,求出 38 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 6时的实际温度 0,就是液体的实际温度。【解答】解: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沸水的温度是 100。(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 42时,液体的实际温度 (426)+040。故答案为:0;10
37、0;40。【点评】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一小格表示的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相对于 0上升了多少格,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17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固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凝固的理解来作答。【解答】解: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
38、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水蒸气在凝华的过程中要放热;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故答案为:凝华;放出;凝固。【点评】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18小明去“宋城”旅游时,进入一个迷宫,里面由一面面平面镜组成,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他的像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小明,若小明与像的距离为 2 米,则小明此时站在平面镜前 1 米处,这时平面镜中的像高度为 1.7 米,则实际小明的高度 等于 1.7 米(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9、。【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20【解答】解: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小明与像的距离为 2 米,则他本人距平面镜是 1m;若这位同学向着平面镜走近,则镜中的像会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若这时平面镜中的像高度为 1.7 米,则实际小明的高度也是 1.7m。故答案为:靠近;1;等于。【点评】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见,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此题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相对于”,像相对于该同学的距离和相对于平面镜的距离是不同的。192014 年 2 月
40、6 日,厦门鼓浪屿出现“海市蜃楼”奇观,一座“仙山”悬浮在空中,山脉清晰,如图。这一奇观是由于光的 折射 现象形成,所看到的“仙山”是 虚 像(选填“实”或“虚”)。【分析】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成的是虚像。【解答】解:“海市蜃楼”奇观,是由于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形成的,人们看到的“仙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答案为:折射; 虚。【点评】生活中的光现象判断是比较常见的题目,属于基础题,要会区分此光现象是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中的哪种。20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
41、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分析】透明圆塑料瓶装水后,中间厚而边缘薄,类似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解答】解:因为瓶内灌了雨水后,瓶中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热量集中,会造成树叶燃烧,造成火灾。故答案为:凸透镜;会聚。【点评】此题联系实际考查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物理知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同学们要注意思考、积累。因此在森林中旅游,导游向你提醒不要随意丢弃玻璃瓶,就是这个道理。21在晴天的中午,茂密的大树下常有许多圆
42、形的不那么明亮光斑,这些光斑的成因是由于光是沿 21直线 传播的,光线通过树叶缝隙而形成的太阳 像 。(填“象”或“影子”)【分析】(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光斑,这是小孔成像,地上的光斑是太阳的像。【解答】解:晴天的中午,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地面上的光斑实际上是太阳的像;故答案为:直线;像。【点评】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22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增大 物距,从而使手
43、机拍到的人像 减小 ,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答案为:增大;减小。【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2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密度 甲 乙22(选填“”“”或“”);甲物质的密度为
44、2.710 3 kg/m 3。【分析】根据密度公式 可知,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在图象中读出甲物质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物质的密度。【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比乙物质的质量大;根据 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大,密度就大,即 甲 乙 ;(2)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 m2.7kg 时对应的体积 V1dm 3110 3 m3,甲物质的密度: 2.710 3kg/m3。故答案为:;2.710 3。【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24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如图为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 1g 的水的体积温度图
45、,根据图象可知,温度等于 4时,水的密度最 大 (选填“大“,“小“);在 04范围内,水具有 热缩冷胀 (填“热胀冷缩”或“热缩冷胀”)的性质。【分析】分析图象中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图象找出 04水密度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解答】解:由图象知,水在 4时,密度最大;在 04范围内,温度升高时水的密度是逐渐变大的,体积就是逐渐变小的,所以是热缩冷胀。故答案为:大;热缩冷胀。【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是一道体现学科整合的应用题。三计算题(每题 9 分;计 18 分)2325司机朝着山崖以 20m/s 的速度行驶,看到前方有丁字形路口,便鸣笛一声以示警告将要上路的行人
46、或车辆(车速保持不变),鸣笛后经对面山崖的反射 4s 后便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是 340m/s,求:(1)4S 内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鸣笛时车离山崖有多远?(3)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有多远?【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货车时,汽车以 20m/s 的速度已经前行了 4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2)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 2 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货车与山崖距离;(3)司机听到回声货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货车到山崖距离减去货车行驶的距离。【解答】解:(1)由 v 可得在 t4s 的时间内,货车行驶
47、的距离:s1v 1t20m/s4s80m,(2)声音传播的距离:s2v 2t340m/s4s1360m,设司机鸣笛时货车到山崖的距离为 s,则:2ss 1+s2,s (s 1+s2) (80m+1360m)720m;(3)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山崖:sss 1720m80m640m。答:(1)4s 内车行驶的路程是 80m;(2)鸣笛时车离山崖有 720m;(3)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有 640m。【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 2 倍。26如图所示,一个瓶子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想,如果衔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
48、里,水面上升就能喝到了水。若瓶子的容积为 500mL,内有 0.2kg 的水。请你帮乌鸦计算:(1)瓶内水的体积是多少?24(2)使水到达瓶口,要放入的石块质量是多少。(石块密度为 2.6103kg/m3)【分析】(1)已知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 求水的体积;(2)瓶子的容积就等于石块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故投入石子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减去水的体积;知道石块密度,利用 mV 求出石块的质量。【解答】解:(1)由 得 0.2kg 水的体积:V 水 210 4 m3,(2)石块总体积:V 石 V 瓶 V 水 50010 6 m3210 4 m3310 4 m3300cm 3;瓶内石块的总质量:m 石 石 V 石 2.610 3kg/m33104 m30.78kg,答:(1)瓶内水的体积是 2104 m3;(2)使水到达瓶口,要放入的石块质量是 0.78k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