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题。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
2、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
3、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
4、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虽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2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
5、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有删改)1.(概况形象特点、分析写法)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2.(分析形象、主旨)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二、仿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35题。人生树下王开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
6、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材,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7、。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这样的树,犹若亲属。3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
8、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
9、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 “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
10、形同陌路。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4.(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45.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
11、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5练案二十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1.参考答案 不同:第四段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式描绘其外在美;第六段写回忆中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的特点。好处:第四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第六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做铺垫。前后两处描写一外一内,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野菊花的形象。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写作的角度通过分析两段描写的内容可知,注意抓关键句。第四段,“
12、只见一丛野菊花”,表明写的是一丛野菊花,再从后面的描写看,作者是工笔细描一丛野菊花的美,写了野菊花的颜色、形状、香气等,突出了野菊花的外在美。第六段,从“漫山遍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等语句看出,这一段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写的,突出了野菊花顽强的生命力,写的是野菊花的精神品质,是其内在美。这样写的好处,从内容上看,是互补,一外一内,全面写出了野菊花的美。从结构分析,第四段,是作者几十年后,与野菊花的重逢,细致描绘,表现喜悦之情;第六段,是回忆儿时见到的家乡的野菊花,为后文写往昔乐观向上的生活做铺垫。2.参考答案 (1)不畏艰难、乐观向上。(2)野菊花这种精神品格曾在四十年前鼓舞作
13、者,使其少年时光充实而快乐。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作者认为他们需要这种精神品格的滋养。作者在都市看到野菊花后,受到震撼,希望这种精神品格能在生活中回归。解析 野菊花的精神品格,根据文章对野菊花的描写总结,注意抓关键词,如“顽强”“乐观生存”等。作者突出表现它的原因,可从最后三段总结提炼。倒数第四段,说野菊花使“我”少年时代过得充实而快乐;倒数第二段,“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说明现代人需要野菊花精神的滋养;文章最后一段,“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
14、的心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野菊花的精神品格能在生活中回归。3.B 解析 A 项,“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分析错误。“人生树下”不能提示出象征的手法。C 项,“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正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D 项,“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理解错误。整篇文章,作者一直在表达对树的感恩,没有敬畏之意。4.参考答案 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繁衍生息。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的终身陪伴。解析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体现的是树和人的亲密关系。第段,写祖宅院子里粗壮的枣树,犹如亲人一般见证了一辈辈人的成长。第段,写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第段写人在离家和返乡时对树的依赖。第段,写江南人家种植香樟树,使之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这些内容都是对人和树关系的例证。65.参考答案 生活中没有了树,犹如失去亲属,令人伤痛;生活中没有了树,家与故乡越来越疏远,令人无奈;生活中没有了树,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令人忧伤;生活中没有了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令人忧思。解析 通过阅读文段,可以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但主要的还是为生活中没有了树而感到的忧伤。作者认为树“犹若亲属”,树代表了祖宅,代表了故乡,代表了土地,代表了自然,甚至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人们远离了树,就远离了这一切,这是让人痛心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