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A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 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分析解答。2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 加强
2、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2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 D 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 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 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系所学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
3、答。3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A 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B 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C 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D 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4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B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C凡事须向皇帝奏报D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答案】A3【解析】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的分析理解。由材料中明朝“
4、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见,明朝“巡按”除重大事务必须奏请天子裁决外,在较小的一般事务上仍有独立决断的权力,可见明朝监察权力不完整。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恩泽贵族B 实现民族交融C 增加税收D 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恩泽贵族只是手段特点,不是最终目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B 选项错误;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且
5、推恩令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故 C 选项错误。点睛:A 项是误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分封嫡长子以外的诸王子嗣,解决地方诸王权力及土地过于集中的问题。6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4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
6、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后汉书汉献帝本纪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部。时操军兼有饥疫,死者大半。引军北还。资治通鉴汉纪A 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B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帅C 曹操率军在作战中失败D 曹军因饥饿瘟疫而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乃引军还”“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死者大半。引军北还”都从不同层面说明曹操败退的信息,故 C 项正确;表格只有两个文献提及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有后汉书汉5献帝本纪和资治通鉴汉纪提及周瑜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三国志魏书和资治通鉴汉纪涉及到曹操因为饥饿瘟疫而失败
7、,故项错误。8下表为唐、宋科举取士人数对比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唐代对科举人才重视度不如宋代B 封建官僚政治在宋代进一步完善C 宋代取士多表明科举日益形式化D 唐代取士少是因为儒学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9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6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
8、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 D。ABC 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10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A 职责广泛B 越级行政C 位卑权重D 独立执法【答案】C【解析】【详解】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
9、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7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
10、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解析】(2)第一小问名称,根据材料二“变成拥护门第”,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第二小问弊端,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第三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参加中央考试”,隋唐实行科举制,其进步意义是相比于前代的。首先,选官的范围扩大;其次,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同时,科举制也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