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题 4 分,12 小题,总共 48 分。 )1明代有理学家提出“致良知“说,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这里的“良知“是指A 人心中的善恶标准B 政府的道德标准C 学习得来的科学知识D 社会通行的法律【答案】A2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答案】C【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
2、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 C 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 B 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 D 项错误。3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A B 2C D 【答案】C4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 ,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 ,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 A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 ,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3 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 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 ”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下列观点符合成年朱熹对世界本原问题论述的是( )A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
4、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答案】A【解析】朱熹属于理学家,提出万物本源是天理,故 A 项正确;B 是王阳明思想主张;C 属陆九渊思想主3张;D 是道家思想主张,排除。6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 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A “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 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答案】D7朱熹说:“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
5、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 ”这体现了朱熹理学A 修养论中坚持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B 社会实践理论中坚持道统论的观点C 理气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D 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了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 “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反映了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理与器是统一的, “形而下之器”是“气”的表现形式,故材料体现了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思想,故 D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而是说明理与气的关系,故 A 错误;“道统” ,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材料并未涉及,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 C 错误。故选 D。点睛:本
6、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朱熹理学关于理与气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 “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做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陆九渊在此强调的主旨是( )A 儒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 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4C 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 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答案】B点睛:“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9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
7、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陆九渊D 李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可知此思想家主张“心即万物”,属于心学思想,陆九渊是南宋心学思想家代表,故 C 正确;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不属于心学代表,排除 A;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代表,排除 B;李贽抨击理学对思想的禁锢,不符合题意,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联系所学心学思想内容分析解答。10清代学者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 。儒学发展到“以礼杀人”最有可能是在A 先秦B 秦汉C 隋唐D 明清【答案】D【解析】宋明
8、理学是明清时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用纲常名教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了人的自然追求,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故答案为 D 项。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的本性,材料中的“后儒”是指宋明理学,其他三项在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B、C 项。11有学者认为,朱熹的学说只能对“士”及其以上的人来讲,对于不识字者毫无意义,而陆九渊则同时5对“士”和一般民众立教。这表明陆九渊的学说强调A 剥离和扫除“物欲”和“意见”B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 扫落枝叶,直奔主题【答案】D12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
9、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 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 ”此举A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答案】A【解析】 “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说明陈俊卿从国家大局出发,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故 A 项正确;丞相不符合具体的监察事务,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丞相不想迎合皇帝的意愿,不是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故 C 项错误;丞相并没有对皇权进行争夺,故 D 项错误。点睛: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
10、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二、非选择题(每题 12 分,1 小题,总共 12 分。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 。其最具影响力的
11、作品是朱子家训 ,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6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 ,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
12、本原因。(4)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答案】 (1)特征: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集权的中央国家。(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适应: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等学说,这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3)原则:“存天理,灭人欲” 。根本原因:朱熹主张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4)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思想主张来回答即可。(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角度思考回答。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