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上。试题坚持能力考查,同时呼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 2.从社会热点看,从和谐社会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注意农业生产发展联系“三农”问题这一社会热点来考查。 3.从预测角度看,备考时重点关注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成就、存在的问题,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注意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效果。,-3-,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一 “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2、1.(2018课标全国,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解析,-4-,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落实了对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5-,命题规律,考题扫描,2.(2016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
3、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解析,-6-,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仿照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两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相似的举措,反映出一些共同的问题。重工业都是两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过度重视往往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苏联是农业出现问题,中国是轻工业出现问题。这两个国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相似的阻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问题,而苏联经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最后导致了苏联解
4、体。,-7-,命题规律,考题扫描,3.(2015课标全国,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解析,-8-,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考查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一五”计划期间中、美、英三国的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的图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一五”计划的背景。“一五”计划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解题的难点是在C项,如果不注意材料的时间,很容易选错。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
5、频考点特别关注外,一定要培养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9-,命题规律,考题扫描,4.(2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解析,-10-,命题规律,考题扫描,5.(2014课标全国,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6、.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解析,-11-,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与成就 6.(2018课标全国,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解析,-12-,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漫画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全国卷坚持的创新风格
7、,而且漫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试卷图文并茂,由于浓缩了文字信息所没有的风格,所以对解读不同类型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而快速地解读漫画信息,是备考时努力的地方。同时该题也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13-,命题规律,考题扫描,7.(2014山东,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大跃进】 d yu j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
8、“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解析,-14-,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
9、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5-,特别提醒19491956年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6-,3.基本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结果: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17-,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
10、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60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18-,2.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11、时间:1958年。 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内容: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误区警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20-,(4)国民经济的劫难 原因:“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
12、展到经济领域。 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结果: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1-,主题一,主题二,凯歌行进“一五”计划的实施 材料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2-,主题一,主题二,【思路指导】 材料反映了费
13、正清对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其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说明“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就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发展。,-23-,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2)“一五”计划将
14、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而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具有独特的优势。 (3)“一五”计划完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4-,主题一,主题二,(4)“一五”计划是完全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一五”计划只是强调五年期间为改造和建设准备初步基础。实施的结果则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总路线规定的任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工业化建设指标。,-25-,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15、 1.(2018河北临汾一模,31)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答案,解析,-26-,主题一,主题二,岁月峥嵘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材料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
16、共产党的七十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思路指导】 通过材料关键词句“公社”“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知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7-,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一方面“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在经济建设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在革命年代所积累经验的采借;有的研究者则主要分析了“大跃进
17、”的客观实践与主观愿望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如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迫于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及苏联的压力等;也有学者着重探讨了“大跃进”发生的客观原因,如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民主制度不健全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跃进”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8-,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2.(2018湖南怀化期末,8)在某一时期,湖南某地出现了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说是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至有农民烤了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恐慌 B.“大跃进”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C.右倾错误遭到人们的自觉
18、抵制 D.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解析,-29-,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0-,对点训练 3.(2018山西太原一模,31)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
19、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解析,-31-,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教训,-32-,对点训练 4.(2018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31)1958年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上提出“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目标。这一目标( ) A.迅速地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 B.促成“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C.具有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 D.表明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深远,答案,解析,-33-,【
20、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4-,材料二 一九五八年初全国有七十四万多个高级农业生
21、产合作社,现在已经合并改组成为二万四千多个人民公社过去绝大多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的范围比较狭窄,现在的农村人民公社不但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经济组织,而且是工、农、商、学、兵合一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但是它的公有化程度已经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高在将来,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最好的形式,也是我国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 谭震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上的报告(1960年4月6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2)历史发展证明,人民公社并不是“我国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
2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5-,参考答案:(1)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需要;中央的推动;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 (2)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致使农业生产衰退;人民公社体制成为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种局面,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改革开放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即可归纳出具体原因。第(2)问,回顾人民公社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以说明即可。,-36-,情怀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启示 (1)要正确认识国情,解决“三农”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 (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3)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