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高考不拘泥于教材和课程标准,突出新材料新情景的应用,全面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等学科素养。 2.从社会热点看,探索近代中国在城市化等方面的变迁对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3.从预测角度看,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近代化仍是考查的重点,强调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3-,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2018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
2、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4-,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参考答案:(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不同:受西方、日
3、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黄遵宪建立湖南保卫局的原因及特点。第(1)问,根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等信息,从近代警察制度、地方治安、维新运动、地方官员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官商合办”“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等信息,从近代警察制度的来源、方式及管理等角度说明。,-5-,命题规律,考题扫描,2.(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
4、,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6-,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5、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参考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7-,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结果依然“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环境差;根据材料“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
6、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可知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第(2)问,首先明确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既有官员的因素也有百姓自身的因素。“启示”应结合材料二回答,从材料二看,改革要注重除旧布新并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角度分析整合归纳。,-8-,命题规律,考题扫描,3.(2014山东,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
7、,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9-,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参考答案:(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中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异同及维新派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材料一:反映了光绪帝号召大臣用“中体西用”的途径以挽救时局;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主张全面向西方
8、学习。第(1)问的“相同之处”可通过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富国强兵挽救时局。第(2)问首先要看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光绪帝只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而康有为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然后再从二者的根本目的来分析,即光绪帝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康有为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这样便可从戊戌变法的实践者和倡导者的分歧来明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10-,一、欧洲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11-,2.概况,-12-,-13-,-14-,-15-,3.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
9、政治运动。 4.宗教改革的影响,-16-,思维点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资产阶级也不例外,由于他们当时力量较弱,再加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因此,从13到17世纪,几乎所有的运动和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都采用了神学异端的形式。至18世纪资产阶级强大后,他们才抛弃了宗教外衣,直接开展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运动。,-17-,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2.时间:1805年19世纪40年代 3.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18-,4.内容,-19-,-20-,5.失败 (1)败因,(2)结果:埃及
10、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21-,6.评价 (1)局限 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意义 结束埃及长期混乱,确立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了埃及的独立与主权。 埃及实际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欧洲列强侵占进程。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进步。,-22-,思维点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
1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主权实际上独立的条件下,为对外扩张;中国处于“两半”的恶劣环境,为实现地主阶级自救。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较全面(如包含了政治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国洋务运动侧重于工业、国防、教育,改革更不彻底。 (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直接引发了人民起义;中国国内较稳(处于所谓“同治中兴”之时)。,-23-,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内忧 政治上,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沙皇和贵族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上,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12、。十二月党人主张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2)外患方面,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24-,2.酝酿 (1)宗旨: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过程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封建地主的阻力。 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后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3.内容(“二一九法令”)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地主不得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农奴。 (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
13、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 (3)组织方面,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5-,4.评价 (1)进步性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2)局限性 农民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26-,5.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
14、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国内市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27-,(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思维点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
15、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28-,四、明治维新 1.背景 (1)政治上,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上,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患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29-,2.内容 (1)政治 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
16、接管辖之下。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30-,(2)经济 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殖产兴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奉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在生活习俗方
17、面,大力推行西化。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在军队中进行武士道教育,宣扬效忠天皇。,-31-,3.影响 (1)积极作用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32-,五、戊戌变法 1.背景 (1)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甲
18、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维新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33-,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4)社会基础: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
19、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34-,2.过程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内容及作用,-35-,3.失败 (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维新人士,废除新法。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对新政进行破坏和镇压。 领导因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群众基础: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 变法策略:改革范围过大,树敌过多,急于求成,且缺
20、乏彻底变革的勇气。 国际环境: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36-,4.意义 (1)就性质来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37-,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内容:都为资本
21、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都在改革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38-,2.不同点 (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的方式进行。,-39-,对点训练 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1868年夺
22、取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立即着手对旧制度进行改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置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政体书标榜三权分立,实际上大权集中在天皇及其重臣手里,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取消大名对本藩的统治权,废除藩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派知事治理,旧藩主移居东京,领取世袭俸禄;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贱民”称谓,实现“四民平等”。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40-,(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政府改造旧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
23、的影响。,参考答案:(1)措施:实行太政官制;实行“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2)影响: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天皇专制权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可得出实行太政官制;根据材料“取消大名对本藩的统治权,废除藩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派知事治理”可得出实行“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根据材料“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贱民称谓,实现四民平等”可得出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24、。,-41-,第(2)问,根据材料“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置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根据材料“政体书标榜三权分立,实际上大权集中在天皇及其重臣手里,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可得出强化了天皇专制权力;根据材料“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1868年夺取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可得出为明治维新奠定基础,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2-,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43-,-44-,对点训练 2.2018年是戊戌
25、变法120周年,有关这次变革的讨论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或者按通常的说法,是一次大的变法。通行的观念是将中国在晚清时候的变革梳理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递进过程,而戊戌维新所处的正好是第二层次。虽然在今天看来,戊戌维新真的还没有到达这一层次。戊戌变法一百天就完蛋了,然后中国开始向后转,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倒退,甚至洋务运动时期取得的成果都被否定。但如果我们不把戊戌变法局限于“百日维新”,而是向前推的话,就会发现,变法实际上是一幅非常壮丽的画卷。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45-,(1)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
26、法没有达到第二层次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为什么说“变法是一幅非常壮丽的画卷”。,参考答案:(1)原因:戊戌变法很快失败,各种制度变革没有实现,君主立宪等制度变革甚至没有正式提出来。 (2)原因: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进行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对封建君主专制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戊戌变法一百天就完蛋了”得出戊戌变法很快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各种制度变革没有实现,君主立宪等制度变革甚至没有正式提出来。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