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2-,-3-,-4-,一、(2018广东) 笔下犹能有花开 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5-,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
2、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
3、,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6-,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
4、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7-,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5、” 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8-,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2.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
6、的影响;(2分)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1分),-9-,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瞄”是注视的意思,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2分),参考答案:“扫”是快速地看的意思,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2分),4.第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参考答案: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1分)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2分)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2分),-10-,二、(2017广东)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
7、。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11-,这个夏天
8、,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
9、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12-,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
10、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13-,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14-,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
11、什么?(4分) 参考答案:“命好”是指: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 原因:老刘包容,不争长短;豁达,不计得失。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 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15-,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参考答案:“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
12、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分) 参考答案: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16-,三、(2016广东) 平 衡 陈国凡 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里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着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清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头来,“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17-,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
13、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里拿着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可能是你走得匆忙,忘啰,就先给你放着吧。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麻烦可就大啦。”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了,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18-,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家,他们就可以随便进
14、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家,你就自个儿到外面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有什么不好的,难道等到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19-,“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两下,废话,没事,人家敲你家的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
15、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11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16、20-,12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里拿着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是好好的吗?” 13“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14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15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16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11期,有删改),-21-,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2.简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
17、;(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22-,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2)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1)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2)以小见大,表明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
18、。(1)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2)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23-,四、(2015广东) 集中营的课堂 程 刚 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24-,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
19、。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25-,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
20、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
21、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26-,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
22、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27-,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28-,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
23、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1)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2)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29-,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之外、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
24、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30-,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31-,一、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明细表,-32-,二、考查情况分析 (一)试题分析 广东省中考语文学科对文学类
25、文本的考查,从考试题型的设置来看有如下特点: (1)题量和分值:文学类文本考查共设置4道小题,共17分,其中前三道题为4分,第4道题5分。 (2)题型设置:4道题均设置为主观问答题。 (3)选文体裁:近5年文学类文本考查中,2014到2018年连续5年考查写人叙事类散文或小说。,-33-,(二)高频考点 从体裁上看高频考点:近五年出的都是写人叙事的散文或小说。从内容来看高频考点: (1)人物心理变化(两次)。 (2)概括事件(三次)。 (3)语段的作用(三次)。 (4)品味词语及其表达效果(五次)。 (5)标题含义及作用(两次) (6)结尾句妙处(两次) (7)分析艺术手法:对比(一次)、伏笔
26、(一次)。 当然,记叙类阅读还应该备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叙事的顺序(特别是插叙)、各种表现手法、句子赏析、景物描写作用等。文学类作品解答时应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条理性,以及结合文本。,-34-,三、考场答题策略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三步”详解 第一步 通读全篇,把握内容 1.先粗略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很关键,因为不少题在答题时都要围绕中心来答题),-35-,2.注意事项 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A.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
27、成段的句子、中心句、比喻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等等。 B.弄清文章的结构。 找出文章的线索。 明确文章的顺序。 理清文章的层次。 把握文章的详略。,-36-,第二步 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28、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37-,第三步 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地写上。 2.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地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
29、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38-,文学类文本知识归纳 一、记叙文,-39-,-40-,-41-,-42-,-43-,二、小说,-44-,-45-,三、表达方式,-46-,-47-,四、修辞手法,-48-,-49-,-50-,-51-,-52-,-53-,-54-,-55-,-56-,考点梳理及对点训练 【高频考点一】标题含义标题作用 (一)考点梳理,-57-,-58-,(二)解题指导 1.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要从 浅层次和深层次 两方面入手进行解答。 先表达标题“浅层次”的含义:“浅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具体的人、事、物,可以 结合文章内容 来理解。再表达标题“
30、深层次”的含义:“深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情感思想或者象征意义,往往要结合 文章主旨 来理解含义。 2.标题的作用 回答“标题的作用”这类问题,我们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来回答这类问题。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主旨),然后再分析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分析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硬地“贴标签”。,-59-,(三)对点训练 (一)窑 变 余显斌 (1)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2)他开一爿(p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
31、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3)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60-,(4)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5)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
32、同道合嘛。 (6)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7)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8)三轮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61-,(9)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一咬牙:“我赔
33、!”他哼了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10)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盒子,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11)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12)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62-,(13)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
34、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14)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15)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16)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17)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35、-63-,1.谈谈你对标题“窑变”含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窑变”指瓷器土胚在窑中经过数次高温烧烤后,最终形成美丽鲁山花瓷的过程,在文中,“窑变”的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讲诚信美德的影响下,心灵得到净化后发生变化的过程。,-64-,(二)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
36、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65-,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
37、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66-,“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
38、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67-,2.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参考答案: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纯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6
39、8-,(三)那一扇门 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69-,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
40、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70-,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
41、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71-,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
42、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 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72-,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
43、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73-,3.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警察由于年少的无知成为一名不良少年封闭自己后,在一位老人引导激励下(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的故事。了解了这个内容,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来分析题目“门”的含义了。 从字面理解:实指的“门”: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从内容表达的情感分析,还指虚指的门,即“心门”: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
44、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激励下,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的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74-,【高频考点二】情节概括心理变化 (一)典型考题 概括情节 (2015广东)集中营的课堂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75-,心理变化 (2016广东)平衡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2018广东)笔下犹能有花开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76-,(二)解题指导 1.概括情节方法指导 第一步:快速浏览,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文本,
45、获得整体印象。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第二步:阅读题干,锁定范围。 细致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取出相关信息。 第三步:提取信息,组织语言。 有的事件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事件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事件时,考生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另外,如果有字数的限制,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将其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77-,需要注意的是,填写的内容要与所给的句式相似、主人公保持一致、字数尽量一致。 2.分析心理变化方法指导 第一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46、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我们要看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谁”的心理变化。是“我”,还是“主人公”,还是其他人。 第二步:根据情节,锁定范围。 根据表格中的情节提示,锁定心理变化所处的段落。 第三步:提取关键词,组织语言。 一般概括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是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的。我们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来答题,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要求用原文中的词语来答题。考生务必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来作答。,-78-,(三)对点训练 (一)孤独的老乡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
47、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没干吗呀。” “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我我在找人。”,-79-,“找谁?” “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11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
48、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12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13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80-,14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15“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16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
49、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81-,17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18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19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