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复习风向标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小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三年九套全国卷有七套考查了小说阅读。小说阅读在选文上以中国小说为主。考查的重点有对文本的综合分析鉴赏,对小说情节、人物的鉴赏,对小说的标题、语言、手法的分析探究等。,-5-,预习做真题,洞悉高考怎么考 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
2、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6-,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
3、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7-,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
4、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8-,“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5、,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9-,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6、。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10-,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
7、,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1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
8、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B,解析 B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据原文“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还有先行者的答话“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可知,“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错误。,-12-,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参考答案 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
9、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 先行者就是宇航员,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就要按时间分析他着陆前后的不同心理。这需要结合先行者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去思考,而且在组织答案时要善于选用文中表示先行者心理状态的关键词。,-13-,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参考答案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的灾难及文明的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的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
10、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 根据科幻小说的特点,可知“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而“幻想”是对“科学”的合理设想,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题目“结合本文”这一要求,需要举例加以分析二者的关系。,-14-,二、(据2016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4分) 锄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11、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15-,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
12、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16-,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
13、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哪!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17-,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
14、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垄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18-,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
15、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19-,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垄里,茁壮的禾苗均匀
16、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20-,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C.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
17、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D.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答案,解析,-21-,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 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及意义。在文中,“锄”既是劳作的工具,也是六安爷与土地的媒介;而六安爷“锄地”的行
18、为,又寄托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因此,要综合考虑“锄”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的关系。,-22-,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参考答案 六安爷层面: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语句对表现小说的人物及主
19、题的作用的能力。要深入体会“锄地”“过瘾”等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由此再从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角度深入思考即可。,-23-,三、(据2015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4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20、”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24-,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
21、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25-,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22、。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26-,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23、?”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27-,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
24、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28-,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
25、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29-,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D.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
26、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答案,解析,-30-,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 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人物形象。老范这一形象是由老汪衬托出来的。他聘用无人任用的老汪,设私塾随便让别人家的孩子来听课;关心老汪的乱走,不在意银瓶偷东西,在别人劝他辞退老汪时,他包容大度。分析时既要抓住相关情节,也要注意人物的言谈举止。,-31-,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
27、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道而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语言的理解。这句话是老汪孤独心境的反映,“有朋自远方来”孔子才乐,那么,没有朋友来时,孔子是怎样的心情呢?老汪由此推知,孔子是寂寞的。这正好契合了老汪的处境,特别是结尾,他发现老范是真正能包容理解自己的人时,又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句话。可见这正是老汪对人际关系的体验。符合
28、这个意思即可。,-3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研习研方法,聚焦考题怎样答 整体阅读方略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四步读文 一、小说相关知识,-3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34-,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3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二、小说阅读的四个步骤 考场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闲适性浏览,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快速精细阅读。阅读的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为做题做准备。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清楚,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对小说的整体把握,
29、在于初步认识人物形象,理清小说情节,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与主题。 第一步,粗读,明白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小说,最直接的就是读故事。这是小说阅读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完整过程,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理清层次、概括主题的前提。,-36-,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第二步,精读,明白小说塑造了一个(群)怎样的人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分析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要从这些叙事和描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30、描写)入手,在阅读时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研读,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情节与环境主要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但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37-,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第四步,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情节、人物和环境表现的,阅读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的词句
31、,同时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情节与人物语言,从这些关键点概括小说的主题。,-38-,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范文 老 锁 匠曹 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锁匠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用算盘珠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39-,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
32、,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里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40-,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
33、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形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打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打开的锁。”,-41-,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那我们就打个赌
34、,要是我今天能打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打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嘀嘀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4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打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打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打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
35、。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4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
36、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44-,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
37、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4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顾客的新宠。 (有删节),-46-
38、,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读法 第一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情节的构成 (1)开端:老锁匠独坐店铺门口喝茶,来一年轻人想参观其锁铺。 (2)发展:在参观锁铺的过程中,年轻人突然挑战性地提出开锁要求,并打赌能打开的锁归自己,如果打不开,年轻人就做老锁匠的徒弟。年轻人一把一把地打开了老锁匠各式各样的锁。 (3)高潮:此时突然来电话要年轻人去开锁,关键时刻,年轻人却无论如何也打不开锁,最后还是老锁匠打开了锁。 (4)结局:年轻人做了老锁匠的徒弟,萧条多年的锁铺有了生机,一种古雅大气、时尚精密的锁成了人们的新宠。,-47-,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
39、四,学案五,学案六,2.情节的特点 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第一折:萧条的锁铺,平淡坚守的老锁匠,一个喜欢锁的年轻人路过,老锁匠“眼里闪过一丝亮光”。 第二折:年轻人提出开锁的赌局,并顺利打开了锁,老锁匠的眉头像榕树根一样绞在一起。 第三折:此时突然有电话找年轻人开锁,而紧急情况下年轻人打不开锁,老锁匠却打开了锁。 结尾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年轻人成了老锁匠的徒弟,萧条的锁铺也焕发出生机。,-48-,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第二步:塑造了一个(群)怎样的人? 1.小说塑造了两个人物 老锁匠技艺高超,在萧条平淡中坚守,有胆量和魄力,敢于接受年轻人的挑战,并愿
40、意承担挑战的后果,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解他人之急。 年轻人热爱传统工艺,有挑战精神,能急他人之急,践行诺言,谦虚好学,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使古老的手艺焕发出现代生机。 2.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老锁匠是主要人物,年轻人是次要人物。小说用年轻人映衬老锁匠,显示老锁匠的技艺高超、执着坚守、品行高洁,也通过年轻人暗示老锁匠守旧更要出新,坚持更要变通。,-49-,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第三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1.环境描写:古镇、老街、青石板道,祖传下来的手艺和祖传下来的壶。 2.细节描写: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41、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 3.语言描写:“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让我来试试吧”。 4.对比映衬:用年轻人来映衬老锁匠。 第四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老锁匠和年轻人打赌开锁的故事,歌颂了在时代潮流变迁中坚守高超技艺和高尚品格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暗示了坚守更要出新,坚持更要变通的道理。,-50-,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锁匠身处古镇,开着一间老锁铺,守着一门传统技艺,平时把玩着一把祖辈流传下来的茶壶,这一切都暗示着锁匠铺生意十分冷清。 B.第二段描写老锁匠长着算盘珠一样
42、的手指,一方面说明老锁匠长期从事对手指要求高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暗示老锁匠的精明能干。 C.年轻人说不用钥匙就能开锁,面对老锁匠的质疑,他运用了激将法,想借此邀老锁匠打赌,以达到拥有那些古锁的目的。 D.小说以年轻人出现在老锁匠的锁铺中并造出新颖的锁为结局,虽有些突兀,却寓意深刻,对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留传统技艺做了思考。,答案,解析,-51-,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2.小说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交代环境背景,呈现南方古镇的独特地域特色。营造氛围,增加老街的神秘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形
43、象,少有人知的老街,注定少有人来,暗示老锁匠对传统技艺的坚守。(答出三点即可),3.小说中三处画线句都写到了老锁匠的笑,但每次笑的内涵有所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第一处:展示了老锁匠的自信,相信自己制作的锁具不会被轻易打开。第二处:表现了老锁匠面对年轻人半天也没有打开锁时的内心的一种得意,同时也为自己将要收到徒弟找到传人而满意。第三处:表现了老锁匠终于打开了连技术不错的年轻人也无法打开的门锁时的如释重负和骄傲。,-5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小说情节的三种考法 小说的情节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由一条基本情节线索贯串。一般分为开端、发
44、展、高潮、结局等部分。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概括情节、赏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情节的作用三个角度。,-5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题型一 梳理概括情节 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 (2018全国卷)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2016江苏卷)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2015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2015湖南卷)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2014江苏卷)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54-
4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 1.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小说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模式,高考所考查的小说多采用这种模式。 小说的情节或场景都是由线索串联或关联起来的一个个故事,各情节之间按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小说线索有单线式和双线式之分。,-5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2.掌握概括情节的基本方法 (1)结构连贯法。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事顺序、情节发展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
46、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贯串小说情节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围绕线索就可以概括情节发展各个阶段的内容。如项链: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如2015年安徽高考题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变化过程:抵触感动欣赏。,-56-,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 规范审题 1.审清题意,看题目是要求整体概括还是
47、局部概括,是简要概括还是概括分析,是从心理感受方面概括还是从性格形成方面概括。 2.整体概括要依托线索的贯串作用,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局部概括要突出人物主体。 规范答题 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时一定要全面,不要遗漏要点,同时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题目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57-,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 典题1局部情节概括 (2016江苏卷,会明节选)阅
4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伙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58-,整体阅读,学案一,
49、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59-,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五,学案六,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问题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