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梳理该专题的知识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分别为:1.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特别注意正确的估读)。3.停表的读数。4.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5.正确记录测量所得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如何减小误差。关于该专题在中考的题,作答难度较低,但要注意审题,细心作答。一、测量单位1国际单位制1960 年 10 月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简称 SI 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基本单位是秒(s)。2长度、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 km) 、分米(符号为 dm) 、厘米(符
2、号为 cm) 、毫米(符号为 mm) 、微米(符号为 m) 、纳米(符号为 nm)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 km1 000 m 310 m;1 dm0.1 m 10 m;1 cm0.01 m 210 m;1 mm 0.001 m m; 1 m 0.000 001 m 6 m; 1 nm 0.000 000 001 m 9 m常用时间单位有时(h) 、分(min) 、秒(s) 、毫秒(ms) 、微秒(s) 。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h=60 min=3 600 s;1 min=60 s;1s= 3 ms;1ms= s103二、测量活动(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认识刻度尺上的零刻度线、量程、
3、分度值的含义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如 020 cm)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也是刻度尺的准确度(常用的为 1 mm)。2使用时做到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会看:读数时视线应尺面垂直;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二)使用机械停表测量时间1使用方法:一走:按一下,指针开始走动;二停:按第二下,指针停止走动;
4、三归零:按低三下,指针归零。2读数方法:机械秒表的读数基本方法是:t=短针读数+长针读数。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 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 31-60s。(三)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长度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测出叠放后的总长度 L,用总长度除以叠放物体的个数 n,得到单个物体的微小长度 l=L/n。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等。(2)平移法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刻度尺)把
5、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该长度。如测小球、硬币、圆柱形物体的直径,测量人的身高等。(3)化曲为直法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如不易拉长的细软线)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如测量图示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与曲线重合,在细线上标记出起点和终点,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4)化直为曲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路程(如操场跑道、某段道路等)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滚动的圈数得出路程的长度。如用自行车测一段马路的长度。三、测量误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3(一)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1测量
6、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2仪器本身不精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对器材的影响。(二)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三)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区别 误差 错误产生原因(1)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2)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1)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2)读数、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 如何减小或避免不可避免,只能减小。(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3)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即可避免错误产生重难点突破重难点 01 单位的换算典例在线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2.
7、5 m=2.5 m100 cm=250 cmB75 mm=75 m=7.510-2mC42 cm=42100 m=0.42 mD24 m=24 m1000=0.024 km【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本题考查单位换算,要注意进率和单位。A 项中将原单位代入运算,最终单位是 m*cm,故不正确;C 项中,运算实质是 4210m,这样最终单位是 1m,故不正确;D 项过程单位未变化。4【名师点睛】单位换算一般规律是:待换算数及单位=原数去单位进率及最终单位=结果及单位。解题时注意分析换算单位大小的顺序,然后确定进率。即时巩固1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9.6 nm=9.6 =9.6 310m103
8、B9.6 cm=9.610 mm=96 mmC9.6 cm=9.6 cm10=96 mmD9.6 cm=9.6100 dm=0.096 m【答案】B2下列时间的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180 min=18060 s=10 800 sB180 min=180 min60 s=10 800 sC180 min=180 min60=3 minD180 min=180 min160s=3 s【答案】A【解析】B 项换算过程单位重复;C、D 两项进率错误,且换算过程单位也错误,正确换算为 A。重难点 02 刻度尺的使用典例在线小丽用刻度尺测物体 A 的长度,如图所示,则物体的长度是_;她用另一把刻度尺测物
9、体 B 的长度时记录的数据为 14.51 dm、14.50 dm、14.53 dm,14.65 d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_dm。5【参考答案】3.50 cm 1 cm 14.51【 详 细 解 析 】 由 题 图 知 : 刻 度 尺 上 1 cm 之 间 有 10 个 小 格 , 所 以 一 个 小 格 代 表 的 长 度 是 0.1 cm=1 mm, 即 此刻 度 尺 的 分 度 值 为 1 mm; 物 体 A 左 侧 与 6.00 cm 对 齐 , 右 侧 与 9.50 cm 对 齐 , 所 以 物 体 A 的 长 度 为 L=9.50 cm6.00 cm=3.50
10、 cm;由物体长度记录数据 14.51 dm,可知测量结果准确到 cm,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cm;某学生测得物体 B 长度的四次记录分别为 14.51 dm、14.50 dm、14.53 dm、14.65 dm,因为测量结果准确到 cm,所以这四个值中的 14.65 dm 与其他三个值偏差较大,这不是读数误差造成的,而是读数错误,即该数据错误,应去掉;物体 B 长度的真实值最接近 L=(14.51 dm+14.50 dm+14.53 dm)/314.51 dm。即时巩固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答案】D2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 32
11、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 1 mm 的刻度尺测得这 32 圈的总宽度为 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 mm。【答案】4.95 1.55【解析】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 铅 笔 上 紧 密 排 绕 n 圈 , 测 出 线 圈 长 度 L, 则 细 铜 丝 直 径 d= Ln。 由 图 可 知 L=4.95 cm, n=32, 故 d= 4.95 cm=0.155cm=1.55 mm;这种方法我们称为 “累积法”,常用于微小物理量的测量,用此法还可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培优训练1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你使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1
12、6 cmB教学楼每一层的高度是 20 m6C一张课桌高度 1.4 mD小明的鞋长度为 43 cm【答案】A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钢球的直径,测得的四次结果是 1.82 cm,1.87 cm,1.68 cm,1.81 cm,则小球的直径应取A1.83 cm B1.833 cm C1.80 cm D1.759 cm【答案】A【解析】由题目所给记录结果可知,数据 1.68 cm 是错误的,应去掉;钢球的直径 d=(1.82 cm+1.87 cm+1.81 cm)/31.83 cm,故选 A。 3关于误差,正确的说法是A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选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D只要正确做实验就不会产生误差【答案】B【 解 析 】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是误差,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再者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所以选项 A、C、D 错误;选项 B 正确。4如图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为_s。7【答案】99.5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