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一、选择题(每题 3分,共 45分) 1.(2017江苏四市期中)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2.(2017江苏连云港、徐州、宿迁三模)“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
2、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该“敌对”行为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3.(2018江苏南京三模)“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4.(2018江苏盐城三模)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5.(2018江苏苏州期末)有
3、学者痛陈:“当 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2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 B. C. D.6.(2018江苏南通一模)“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
4、.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7.(2018江苏常州期末)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1851年 1874年安徽 约 3760万 不足 1460万江苏 约 4430万 不足 2000万浙江 约 3000万 不足 1100万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8.(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下图为发表于 1911年 12月 14日神州日报的时事漫画万目一的。此漫画反映了民众
5、( )A.触发武昌起义 B.反对君主专制C.欢庆民国成立 D.声讨帝制复辟39.(2018江苏苏州期末)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C.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10.(2018江苏南通等七市三模)红军老战士肖锋的日记记载:我们准备在泸州、宜宾间强渡长江,继续北上抗日。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滇川边根据地而
6、斗争。现在看来,回江西苏区已不可能,反正只要是抗日救国,再苦再累也心甘。该日记记载表明当时党和红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B.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C.确立了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目标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1.(2018江苏南通二模)国民政府军委会曾制定了如下作战指导方针:国军以各一部守备华南海岸及华东、华北现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妨害长江下游之航运,牵制消耗敌人。国军主力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施行战略持久战方针。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12.(2018江苏苏州期末)1945 年 9月,蒋介石密令
7、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表明( )A.蒋介石积极部署“围剿”红军B.抗日战争已进入决胜阶段C.国共两党全面内战已爆发D.阶级矛盾正成为主要矛盾13.(2018江苏南通一模)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4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14.(2017江苏南京期初)中共中央在 1948
8、年 4月 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 月 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C.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D.北平即将和平解放15.(2017江苏南京三模)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先击破刘伯承部。”这一场景发生于( )A.战略反攻时期 B.渡江战役时期C.平津战役时期 D.
9、淮海战役时期二、非选择题(共 13分)16.(2018江苏南通一模)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材料二 20 世纪 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
10、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时间 大事1935年 5月 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1937年 9月 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51938年 5月 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1940年 8月 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 105个团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完成下列要求
11、:(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5 分)(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3 分)(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5 分)6答案全解全析一、选择题1.D 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与英国在官方交往上是平等的,故 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南京条约中对中英两国外交往来的规定,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放弃闭关锁国
12、政策,故 B项错误;南京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 C项错误;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天朝上国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故 D项正确。2.A 在鸦片战争中,镇江的失守使南京成为无险可守的孤城,而这两个地区被西方列强占领则直接断绝了清政府的漕运要道,极大地加速了清王朝屈膝投降的步伐,故 A项正确。3.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之巨祸,但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故 A项错误;戊戌变
13、法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与“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 D项错误。4.D 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上述变故,据此可知这里涉及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 D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实现的,故排除 A;“自强求富”改革开启于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合题意,故排除 C。5.B 材料中所提到的时间为 20世纪,发生于 1895年;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是在 1901年;发生在 1860年;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是在 1
14、900年。符合题意,选择 B项。6.B 材料中“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但“平等主义社会”具有空想性,可见天朝田亩制度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选 B。平等主义的做法不可能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A;太平天国运动将矛头指向的是清王朝,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农民阶级而非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排除 D。7.A 从材料中18511874 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可以看出,18511874 年间三省人口锐减;根据材料时间段“18511874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冲击导致三省人口的锐减,故 A项正确;“
15、通商口岸开放”和“近代工业兴起”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故 B、D 两项排除;此时期只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 C项排除。8.B 1911 年 12月正是武昌起义之后,万目一的中的共和体现了民众反对君主专制,渴望共和的想法,B 正确。武昌起义是 1911年 10月 10日爆发的,A 错误;民国成立是在 1912年 1月,C 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 1915年,D 错误。79.C “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设法,人治和法治的理想存在矛盾,C 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专制统治的信息,A 错误;临时约法没有体现革命派思想,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二人的矛盾,D 错误。1
16、0.B 材料中“我们准备在泸州、宜宾间强渡长江,继续北上抗日。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滇川边根据地而斗争”反映的内容与四渡赤水有关,由此可知是在遵义会议之后,B 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无关,A 不正确;材料所述北上目的是抗日,C 不正确;材料所述为红军长征,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 不正确。11.D 从材料中“国军主力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中可知,该作战主要在华中地区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发生在华东地区,排除 A、C 两项;太原会战发生在华北地区,排除 B项;只有武汉会战发生在华中地区,故 D
17、项正确。12.D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共产党部队实施新一轮的“围剿”,材料中的部署正是蒋介石打内战的先兆,说明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故 D项正确。红军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番号,故 A项错误;抗日战争此时已经胜利,故 B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于 1946年 6月,故 C项错误。13.C 由材料中“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符合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价值,故选 C。渡江战役和淮海战役发生在 1949年,时间不符,排除 A和 B;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指的是 1948年中国共产党的兵力装备好转,排除 D。14
18、.B 该宣言发表的时间是 1948年 4月,此时全面内战早已爆发,故 A项错误;1947 年 6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战略态势明显转折,故 B项正确;1949 年 1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内战局势已然明朗,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 C项错误;1949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 D项错误。15.D 材料中“杜聿明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先击破刘伯承部”表明该场景发生在淮海战役时期,D 项正确。淮海战役发生在战略决战时期,A 项错误;B、C 两项与“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的信息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6.答案 (1)基本特点:爱国阶
19、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3 分)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2 分)(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2 分)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 分)(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3 分)8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2 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即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联系十月革命、巴黎和会写出其国际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写出北伐的成果。第(3)问第一小问由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来看,民族主义容易振奋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同时民族主义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的目标;民族主义要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第二小问,可以答为: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