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8 年高考题题组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1.(2018 江苏,2 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A. B. C. D. 2.(2018 江苏,6 分)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 1928 年起每年 2 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
2、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题组二 伟大的民族精神3.(2018 全国卷,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 、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
3、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 年 8 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 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2走向富裕。1986 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将军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HT(1)新时代传承和
4、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10 分) (2)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6 分) 2017 年高考题题组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1.(2017 江苏,2 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
5、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题组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 (2017 天津文综,4 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 ,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2012-2016 年高考题题组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1.(2016 天津文综,4 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
6、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 “虽为人作,宛自天成”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 B.C. D.2.(2015 福建文综,4 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3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3.(2015 广东文综,4 分)岭南一
7、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 ,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 ,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B.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C.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4.(2015 江苏,2 分)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 20 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不同文
8、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 B. C. D.5.(2014 江苏,2 分)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6.(2014 天津文综,4 分)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
9、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 B. C. D.7.(2013 新课标全国文综,4 分) 台湾风物图卷长达 320 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 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
10、格 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4A. B.C. D.8.(2013 安徽文综,4 分)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 C. D.9.(2013 福建文综,4 分)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C.汇集了中华
11、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10.(2012 安徽文综,4 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 ,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 B. C. D.11.(2012 天津文综,4 分)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 ,把“公共汽车”叫“公车” ,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 ,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
12、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题组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2.(2015 安徽文综,4 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13.(2015 北京文综,4 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5赵一曼烈士家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蕴含着深厚的家
13、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A. B. C. D.14.(2015 浙江文综,4 分)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这表明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A. B. C. D.15.(2014 福建文综,4 分)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
14、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2014 感动中国人物拾荒助学子的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用行动诠释了A.甘于清苦的作风B.崇仁厚德的品质C.坚守职业的信念D.永不言败的精神16.(2012 江苏,2 分)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 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17.(2015 新课标全国文综,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
15、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 “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6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
16、不可磨灭的贡献。(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2)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答案与解析2018 年高考题1.D 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联系、文字、文化发展。人们先是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心怀敬意,久而久之, “桑梓”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体现了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正确; “桑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化创新的内容,与题意不符;题干体现了人们对人为事物联系的认识,而不是强调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 2.【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
17、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 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2 分)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2 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影响、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特征,属于原因类试题。结合材料中的“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 “迷上了中华文化” “挂灯笼、贴福字”等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角度组织答案。 3.【答案】 (1)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4 分)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 有利于培育
18、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增长本领;弘扬革命精神,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心系祖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青春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等知识。第(1)问,要明确艰苦奋斗精神的先进性和重要性,然后说明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第(2)问实际上考查的是青少年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根据甘祖昌的事迹和演讲主题,从树立崇高理想、勇于实践等方面进行表述即可。2017 年高考题1A “
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基础” ,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 ,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A 项符合题意。C 在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集中体现,D 不选。B 与材料主旨不符。2A 举办该展览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继承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是长征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时代精神和推动文艺繁荣,B、C、D 不符合题意。20122016 年高考题1.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7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文
20、化的博大精深,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符合题意。传统建筑的保护有利于文化传承,但不能说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说法不准确。2.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正确解读文化现象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燕赵与吴楚、北人与南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 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故 A 不选;材料也没有说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故 C 不选;材料更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21、故 D 不选。3.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岭南和北方关于“洗澡” (“冲凉” )的方言不同,体现了岭南和北方对“洗澡” (“冲凉” )作用和方式的认识不同,这些认识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不同,D 符合题意;B 说法片面;A 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冲突” ;C 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洗浴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A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知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旗袍融合了国内多种服饰的特点和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是 20 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故符合题意。表述错误。错在“趋同”上,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
22、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5.A 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 “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等关键信息,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 正确;B、C、D 均与题意不符,不选。6.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印度佛教与中华固有文化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后又与儒学结合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应选。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错
23、误。立足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错误。7.A 本题主要考查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台湾风物图卷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台湾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因此符合题意。说法错误。观点错误, “走向同一”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8.A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这一信息可知,区域文化各具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依据“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一信息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确切题。说法
24、错误,与题意不符,均不选。89.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过春节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A;B 与材料主旨不符;C 不选,一个春节并不能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精髓;D 不符合题意。10.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体现了。 “传统特色” “中国元素”体现了。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11.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
25、运用知识理解相关文化现象的能力。台湾和大陆居民在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因自然、经济、历史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反映的是文化的区域性,故 C 正确。A、B、D 都不符合题意。12.A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精神的知识。A 的意思是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体现自强不息,故 A 符合题意; B 中古语的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这里没有体现爱好和平,B 排除;C 中古语的意思是要努力做到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没有体现勤劳勇敢,C 排除;D 的意思是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
26、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没有体现团结统一,D 排除。故选 A。13.C 本题考查考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英雄家书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错在“物质力量”上;符合题意,当选;说法错误,英雄家书源于抗日战争的实践,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14.C 本题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市场的管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解释文化现象的能力。红军战士雕塑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精神,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李某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说明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的共识;而国家旅游局的
27、做法也表明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文化修养,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众传媒的商业性问题,不符合题意。15.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刘盛兰老人的事迹体现了他宽厚的仁爱之心和高尚的道德品质,B 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符,不选。16.C 本题考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这 100 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挥这 100 多位人物和群体的模范作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28、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道德评价体系,A、B、D 不选。17.【答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9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2)南京大屠杀、731 部队制造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的抵赖而改变。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世界公理良知的粗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1)问,抗战精神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据此,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要掌握和运用例证法,对设问进行判断和分析,既要结合历史事实指出日本否认侵华历史言行的巨大危害,又要指出其错误言行违背的政治生活道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