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微博,更新快、互动性强,高度移动化和个性化等特点,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被微博热议的有时候真相居多,有时候假象居多,热议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 ”该观点( )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观化了 否认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否认了真理在热议中变成谬误 否认了真理因人而异A BC D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在于是否在微博中被热议,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微博的热议中,真理不仅不会走失,真理还会不断发展,正确;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
2、失,认为真理在热议中可能变成谬误,热议可能改变真理,故排除。答案选 A。答案:A2(2018山西省太原市阶段性测评)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因为真理是相对的 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是客观的 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 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错误的,因为认识是具体的A B2C D解析: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是客观的,符合题意,排除;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
3、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C。答案:C3(2018贵州遵义期中)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 ,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 )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解析: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 正确;A、C 说法错误;真理要靠实践来检验,B 错误。答案:D4(2018山西省太原市阶段
4、性测评)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被推翻,不断被超越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 BC D解析: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适合题意;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
5、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B。答案:B5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世界上主要有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脑容量大,然而总能发现比人脑更大的物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脑重”与体重之比,人是最大的,可是发现的一种野外鼠类,比例比人还高,可见“现有的观点,总能找得到反例” 。这佐证了( )3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A BC D解析:“
6、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说法错误,不选;材料中的事例佐证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真理不包含谬误的成分,不选;材料中的事例佐证了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 C。答案:C6(2018全国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认
7、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 BC D解析: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认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正确;党的十九大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实践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不能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错误;认识的发展并不是对旧认识的全盘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A。答案:A71965 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时,斯诺说他相信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毛泽东则回答:“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 ”“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
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忌简单照搬 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 认识有待实践检验,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实践的需要A B4C D解析:表述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的表述表明了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故入选。选 B。答案:B8天气预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这说明( )真理具有相对性 人
9、类永远无法获得真理性认识 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发展A BC D解析:符合题意,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说明了真理具有相对性;表述错误,人们可以获得真理;表述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不容混淆;符合题意,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说明了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发展。故本题选 C。答案:C9(2018皖南八校联考)天文学家认为,每个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有些星系中央的黑洞会吸积周围的物质释放高能辐射,这些星系核心被称为活动星系核。类星体是活动星系核的一种。过去人们认为,类星体会在数百万年内保持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费上万年的时间逐渐暗淡。但
10、观测发现,有些类星体只需几年时间便会变暗、消失。这一个观测结果表明( )认识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真理往往在与谬误的辩难中产生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认识永远在逼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行A BC D解析:后期观测打破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反映当时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也说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故正确;过去人们对类星体的认识并非完全是谬误,排除;错误,否定了人们获得真理的可能性。故答案为 D。答案:D10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 ,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历经变迁的复杂历程,也展现了“治国凭圭臬,安邦
11、靠准绳”的法治图景。中国法治历经变迁体现了(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5A BC D解析:法治思想的变迁并不意味着以往思想是谬误,故与题意不符合;中国法治思想的变迁说明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即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故正确;说法错误,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出发,且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B。答案:B11(2018安徽屯溪一中期中)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人在一
12、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C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解析: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不懂,是因为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C 正确;A 与题意不符;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B 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错误。答案:C12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
13、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 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 BC D解析:由于苏轼没有见过落地的秋菊,所以他认为王安石的诗句有误,当他偶入菊园,看到落地的秋菊时才知道自己的认识有误,这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故符合题意;说法错误,不能说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
14、有强调真理的条件性。故本题答案选 A。答案:A13近几年,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但关注的主题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20116年至 2013 年强调农业科技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2014 年至 2016 年重点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2017 年则侧重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这说明( )确定科学的主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政策制定是不断克服谬误追求真理的过程 三农政策应随农村发展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三农政策的制定实现了在继承中不断超越A BC D解析:近几年,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但关注的主题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三农政策应随农村发展实际
15、的变化而变化,三农政策是不断发展的,符合题意;粮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说法错误;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D。答案:D二、非选择题14(2018陕西咸阳期末)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请从追求真理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转变的正确性。答案: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
16、客观的。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转变,科学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提出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15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17、。供给侧改革是有历史成功先例的,20 世纪 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沼。与需求学派的凯恩斯主义相对供给经济学坚持“小政府,大市场” 、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理念,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供给经济学理论,又不能简单照搬别7国的成功模式和先例。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答案: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