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舒城县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 ,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2、。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
3、,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 ,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
4、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 2 -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B. 宋诗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抒情主人公多是普通人,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C. 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
5、硬受的风格。D. 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B. 第 2 段从题材、选材等方面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运用了例论法。C.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D.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所创新。B. 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
6、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D. 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 ,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答案】1. B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当宋代诗人登
7、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文中用的“但”表示强调,不是代表“更多” 。C 项, “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硬受的风格”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章第三段来看,苏黄两人的风格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而非是“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的结果。D 项, “宋诗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 3 -更胜一筹”错误,选项的结论无中生有。在美学境界上唐诗与宋诗古典诗歌是美学的两大范式,没有高下之分。故选 B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
8、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错误,从文中来看,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证明宋诗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故选 C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9、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的是“超越了雕润绚烂” 。故选 D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10、、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
11、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 4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
12、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
13、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
14、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 5 -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
15、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 ;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
16、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这就是我
17、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6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 ,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B. 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
18、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C. 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D. “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5. 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答案】4. A 5. 愤世嫉俗(愤怒) ;惆怅;索然(失望) 。 6. 寓意: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19、,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对散文的理解和赏析”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 “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错误,从文中来看,汨罗江水的味道是苦涩的并不仅是因为江水“浑黄而不清澈” ,更是因为它饱含了屈原“愤世嫉俗的味道” 。故选 A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然后梳理文章的内容,从文中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或者根据抒情的句子进行概括。如一开始
20、“我”饮汨罗江水的时- 7 -候,感觉“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 ,此时的情感是愤怒的;而当“我” “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 , “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此时的情感是惆怅的;当“我”想到“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 ,此时的心情是“索然”的,是“失望”的。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
21、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然后到文中圈出写“渔翁”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渔翁”的寓意,同时分析其作用。从文中来看,如第十八段“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此处的“渔翁”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如第十九段“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
22、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 ,此处的“渔翁”是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者笔下的“渔翁”是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明哲保身的遁世者,而作者所塑造的屈原是愤世嫉俗的,遁世的渔翁与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借助渔翁凸显了屈原的高尚,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感慨。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点睛】分析散文中形象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主旨、情感以及形式的角度思考。如内容上,一般是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形式上,开头结尾的呼应,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同时还要思索主要形象、次要形象的不同作用
23、,主要形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形象的作用首先就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说来,写人的寻“品” ,写事的析“理” ,写物的找“志” ,写景的析“情” 。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做多角度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一)文言文阅读(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8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学于永嘉叶师雍。嘉定六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嘉
24、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 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 ”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 ,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明日,乃捕首乱者七人戮诸市,而赙彦直之家。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
25、,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帝日乡用 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 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槐每奏,帝辄称善。宝祐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然务先大体。任人先取故旧之在疏远者,在官者率满岁而迁,嗜进者始不说矣。景定二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 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赠太
26、子少师,谥文清。(选自宋史董槐传 ,有删改)注李全:南宋叛将。 请:军饷。 乡用:重用,信任。 洊(jin):再度。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槐察其枉,以白守 白:报告B. 吾属将责之偿 责:要求C. 发吾粟振之 振:救济D. 民罢于征发 罢:停止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9 -A.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 谦二卦/问夜如何/B.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C.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
27、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D.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 ,在本名之外另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幼时命名,男女到成年时便可取字。B. 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封建社会,在职官员若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即官复原职。C. 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古代丧葬礼隆重,耗费财力多,死者的上司、或亲戚朋友等常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D. 薨, “死”的讳称。 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
28、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董槐相貌堂堂,知错能改。他少时谈论事情,慷慨激昂,但他自视甚高,父亲对此很生气,他惭愧后也能及时改正错误。B. 董槐明察秋毫,为人正直。他在广德任职时,李桷受人诬陷被抓入狱,董槐与太守据理力争,最终太守上书为李桷翻了案。C. 董槐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常德发生兵乱,董槐查明事件原因后,当即斩杀了侵占士兵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兵乱得以平息。D. 董槐善待百姓,颇受赏识。任职江州时渡江而来的流民至者如归;皇帝经常向他询问事情,他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很好。11.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29、代汉语。(1)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2)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答案】7. D 8. C 9. B 10. B - 10 -11. (1)董槐骑马带着几个人到了起火的地方,并且询问骚乱的原因。(2)董槐自己认为被君主提拔,如果能有利于安定国家的事就没有不做的。【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民罢于征发”中“罢”如解释为“停止” ,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 “
30、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 ,这句话是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调得疲惫” , “罢”应同“疲” ,意思是“疲惫” 。故选 D 项。【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 、 谦二卦,问夜如何” ,这段话是说“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狂风雷电,董槐起来穿衣戴冠坐着,挥手叫妇女出去,给各位门生说兑 、 谦二卦,问现在是什么时
31、候”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 “天” “槐” “妇” “诸生”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既夕”是指“晚上” ,句中说的是“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 ,不需断开,排除AD 两项;“麾”同“挥” , “麾”的对象是“妇人” ,故与“妇人”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项。【9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32、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 “守孝结束后即官复原职”错误,官员去职守孝结束后并不一定官复原职。从文中看,董槐守孝结束后担任广德军录事参军,而丁忧前职务是靖安主簿。故选 B 项。【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11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 “最终太守上书为李桷翻了案”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的是“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由此可知,
33、此时太守已丁忧离职,是董槐上书为李桷翻了案。故选 B 项。【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从” ,使动用法,使跟随,可以译为“带领” ;“数人” ,几人;“于” ,到;“所” ,名词,地方;“且” ,并且;“故” ,缘故,原因。第二句中, “槐自以为人主所拔”是被动句, “为所”表被动,句中的“以”是动词,认为;“苟” ,如果;“利” ,使动用法,让获利,有利于, “安” ,使动用法,让安定
34、;“为” ,动词,做。【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
35、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
36、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 12 -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
37、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
38、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董槐,字庭植,濠州郡定
39、远县人。董槐相貌魁梧,额头很宽而且面颊丰满,又有漂亮的胡须,谈论事情慷慨激昂,自比诸葛亮、周瑜。父亲董永,对待董槐很严厉,听到他自比诸葛亮、周瑜,生气地嘲笑他说:“不努力读书,又喜欢说大话,这是个狂妄书生,我不希望这样。 ”董槐心感惭愧,于是自己更加刻苦,跟从永嘉的叶师雍读书。嘉定六年,进士及第,调任靖安主簿。遭父丧离职。嘉定十四年,被起用担任广德军录事参军,有百姓诬陷富人李桷私自铸造兵器结交豪杰来响应李全,郡里把李桷抓起来关进牢里,董槐察觉李桷受了冤枉,将情况报告给太守,太守说:“替造反的人辩解,要受灭族之罪。 ”董槐说:“官吏明明知道案情有冤屈,却将他处死来附会刑法,法律难道说被告无论冤枉
40、不冤枉,都可以杀掉吗?”太守不听从。不久,太守因遭丧离职,董槐代理通判州事,- 13 -叹息道:“李桷确实冤枉,现在不替他洗去冤屈,活命没有门路了。 ”于是替他翻案,说明他没有造反,文书上报,终于解除李桷的案子。嘉熙元年,出朝廷担任常州知州。三天,提点(官名,含提举点检之意)湖北刑狱。常德部队骚乱,夜里放火喧闹。董槐骑马带着几个人到了起火的地方,并询问骚乱的原因。喧闹的人说:“将军马彦直占取我们每年的军饷,我们要责令他偿还,不是作乱。 ”董槐坐在马上,叫来马彦直斩于马前,骚乱的人回到队伍之中。第二天,便抓了带头骚乱的七个人在市上杀死,然后赠助丧财物给马彦直的家里。嘉熙三年,担任江州知州。这年秋
41、天,流民渡江来归附的有十多万,评论的人都说:“正是军队打仗的时候,州里紧急储备粮食,没有功夫管老百姓吃饭。 ”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来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归附的人就像回到家里一样。皇帝一天天地信任董槐,董槐论事没有隐瞒,用意在于纠正君主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帝颜。皇帝询问修建太乙祠,董槐就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调得疲惫,这不是用来事奉上天的做法。 ”皇帝询问边事,董槐回答说:“外部有敌对国家,那么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国家强大。自己强大别人害怕我们,我们不害怕别人。 ”董槐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他奏得好。宝祐三年,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董槐自己认为被君主提拔,如
42、果能够有利于安定国家的事没有不做的,然而务必以大体为先。用人先用旧相识当中关系疏远的人,在位的官员都任满然后迁升。贪图进升的人开始不高兴了。景定二年,特别授任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坚决推辞。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狂风雷电,董槐起来穿衣戴冠坐着,挥手叫妇女出去,给各位门生说兑 、 谦二卦,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众门生回答说半夜,于是去世。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文清。(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山园小梅其一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 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 共金樽。【注】林逋,北宋著
43、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暄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霜禽:羽毛白色- 14 -的禽鸟。檀板:檀木拍板,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这里泛指乐器。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诗人极目聘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B. 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 、 “粉蝶”对梅的反应,客观上渲染出梅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C. 尾联,诗人赏梅时低声吟诗,在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由
44、此可见一斑。D. 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而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13. 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2. B 13. 正侧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颈联从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中侧面描绘梅花之美。视嗅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 “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拟人:“霜禽”想落下先偷看一眼梅花、“粉蝶
45、”如果知道会消魂失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解析】【12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 “颈联,诗人实写眼前粉蝶对梅的反应”错误,从诗中来看, “粉
46、蝶”对梅花的反应是想象,是虚写,“粉蝶如知合断魂” , “如”意思是“如果” , “合”意思是“应该” ,诗句是说“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可见“粉蝶”的表现是诗人的想象,并非是实写。故选 B项。【13 题详解】-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然后回归诗歌,找到颔联和颈联,理解诗句的意思,看写了哪些景象,是如何来写的,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意思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 ,这
47、一联直接来写梅花的气质风姿,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 “疏影” 、 “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前一句是视觉所见,后一句是嗅觉所闻,可谓视觉和嗅觉相结合。 “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 “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这
48、一联是实写。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掉转笔头,从客观上着意泻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先偷眼”三字写得很是传神,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深邃。而“合断魂”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颔联和颈联合在一起又使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来写梅花,颔联是从正面描写梅花的形和味,而颈联则是以他物来衬托。【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
49、,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 16 -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