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全卷共 2 大题,42 小题。满分共 100 分,测试时间 90 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标号。4.答非选择题时,用圆珠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5.所有题目必须在规定的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郡县制B. 宗法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是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制度。忠孝观念的源头就是始于这项古老的制度,故 A 项正确。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加强的
3、趋势,与“家国一体”、 “忠孝观念”联系不大,故 B 项错误。 君主专制制度下强调忠孝观念,而且历代君主也多强调“以孝治国”的理念,但是宗法制在忠孝观念方面体现的更为突出,并且宗法制度是早于君主专制制度,所以说忠孝观念的源头应该是宗法制,故 C 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一种我国古代封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家国一体” 、 “忠孝观念”没有多大联系,故 D 项错误。- 2 -2.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 秦朝军功爵物度B.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 隋唐时期
4、科举制度D. 汉朝时期察举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因此选 C。ABD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学生要引起重视。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
5、远。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另一方面,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3. 在罗马法制史上,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罗马人找到了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罗马史纲要)这把钥匙应指( )A. 习惯法 B. 公民法C. 万民法 D. 自然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
6、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 、 “革除古代法弊端” 、 “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可知此应为罗马帝国扩张时期,万民法逐渐取代公民法的史实,该现象促进了罗马经济的发展,故本题应- 3 -选 C 项;公元前 449 年, 十二铜表法取代了习惯法,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三至二世纪” ,故排除 A 项;公民法推行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三世纪中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三至二世纪” ,故排除 B 项;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故排除 D 项。4.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国王的征税为非法;议员有在议会演说、辩论或议事之自由。其体现的宪政原则是A. 王在议会
7、B. 议会至上C. 少数服从多数D. 政教分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权利法案提高了议会的地位,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至上5.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A. 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B. 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C. 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D. 兼顾大州和小州的
8、利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可见是为了保证代表的广泛性, “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可见是为了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故选 C。题干没有涉及两院的制衡,也没有涉及立法程序或者大州和小州的关系,排除 AB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6.1785 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 4 -A. 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B. 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C. 美国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D. 英国尚未承认北美独立【答案】A【解析】试题
9、分析: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 13 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因此“1785 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 ,被讽刺为“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 ,故 A 项正确;美国独立,名义上已经是一个国家, “1785 年的美国”不再是十三块殖民地,故 B 项错误;1776 年,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有邦联中央政权,故 C 项错误;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故 D 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邦联制7.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始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10、.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其中在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所以 D 项正确,BCA 没有这样的影响。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华的侵略辛丑条约8.历史学家陈旭麓说:“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A- 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中世纪”是指封建社会
11、。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传入,中国的半封建化日益明显。以鸦片战争为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所以,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民族危机与列强入侵鸦片战争9.某同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此民谣应出自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 义和团运动期间C. 辛亥革命期间D. 北伐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到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皇上服了外” “
12、杀洋人” ,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故选 B。A 项体现不出“不杀洋人誓不完”的内容;C 项是以反对清政府为主要的目标;D 项时期早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0.党史专家章百家说:“我觉得 1945 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 ”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A.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B.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C.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 国共北平和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 年重庆谈判与
13、双十协定的签订。其实,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也正是几乎是唯一有- 6 -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所以答案选 B。A 选项没有涉及到建国;C、D 选项时间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11.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19211935 年处应填写( )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C.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D.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答案】C【解析】1921 年是中共一大成立,标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 正确;五四运动是 1919 年,A 错误;国共对峙是 1927-1936 年,B 错误;D 属
14、于十年对峙时期。1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 20 世纪 60 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A. 中共一大B. 中共三大C. 八七会议D. 遵义会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诗歌式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中共召开的重大会议。做此题可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根据时间解题。题干明确指出董必武写此诗是在 1861 年,而四十年前,即 1921 年,而中国共产党在 1921 年成立,所以应该是中共“一大” 。第二,根据地点解题。在诗句中提到“南湖泛舟”可知此次会议曾在
15、南湖召开,根据基础知识,只有中共“一大”曾经在南湖游船上召开。所以答案选 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 -13.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A. 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B.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C. 建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D.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27 年大革命失败,中共领导的几次武装攻打大城市的战斗均受挫,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挺近到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路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 B。
16、A 项错误,并非说的革命的道路;C 项错误,只是说了建立的这只军队,而无法体现所走的革命道路;D 项错误,是二大中提出来的。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名师点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 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 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
17、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红军“远征”指的是长征,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故选 D。A 项错误,红军长征的目的是摆脱不利的局面;B 项是在 1935 年,长征是在 1934 年开始的;C 项明显错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策略。因此 ABC 均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15.1937 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 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A. 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8 -B. 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C. 非常认可国民政
18、府的经济政策D. 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答案】B【解析】材料“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 年伉俪”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开始进行全面侵华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 “冷战”是从 1947 年开始的,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北伐战争是1926 年-1927 年,故 D 项排除。点睛:材料中的关键时间点是“1937 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哪个选项是 1937 年即可。16.某年 9 月 6 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 20 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
19、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 百团大战B. 平型关战役C. 太原会战D. 台儿庄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正确答案为 A。17.下图是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上面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A. 清政府统治结束B.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C. 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南京大屠杀D.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举行- 9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中华民国 38 年是指 1
20、949 年,所以应该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选 B。清政府结束于 1912 年,日军占领南京是在 1937 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在 1949 年,排除 ACD。18.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后,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这就是A. 土地法令B. 和平法令C. 四月提纲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答案】C【解析】列宁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故选 C。 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
21、务,故 A 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 ,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故 B 不符合题意;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故 D 不符合题意。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那动乱的 1917 年的 4 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正确回答是A. 罗曼诺夫王朝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工兵代表苏维埃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月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 191
22、7 年的4 月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时期,表面上看两个政权并存但实际上真正掌权的是资产- 10 -阶级临时政府,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曼诺夫王朝已经被推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兵代表苏维埃并不掌权,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十月革命之后才有的政权,选项 D 在时间上不合适,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0.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成立B.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 1848 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23、【答案】C【解析】1848 年,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C 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1.2007 年 6 月 15 日,外交部长杨洁篪曾说,该组织成立六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区域组织之一,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成为国际间发展关系的准则。“该组织”指的是A. 上海合作组织B. 欧盟C. 东盟D. 亚太经合组织【答案】A【解析】“2007 年”是这一组织“成立 6 年” ,据此推断这一组织成立于 2001 年,再根据“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24、的“上海精神” ,可以知道这指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选 A;B 成立于 1993 年,东盟成立于 1976 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 1989 年,故 BCD 均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排除 BCD。22.下图是某班同学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素材,如果为其设计标题,较为恰当的是- 11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实施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实施C.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D.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 1949 年,到 1954 年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时间不符,
25、排除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且在改革开放之前也颁布过,排除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涉及基层民主,而图片正是反映基层民主选举的情景,故选 D。23.1987 年 3 月 5 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说:“香港人民对于英国的这块殖民地到一九九七年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 ”此报道说明香港人民A. 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B. 不支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C. 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D. 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针【答案】D【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一国两制”伟大
26、构想的提出,得到了广泛认可,材料中香港人民信心与日俱增,体现出香港人民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针,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从时间信息“1987 年”以及“信心与日俱增”中可以分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得到香港人民的认可。24.“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改编的这首- 12 -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A. 20 世纪 60 年代末B. 20 世纪 70 年代末C. 20 世纪 80 年代末D. 20 世纪 90 年代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是祖国统一问题,在台湾问题上在 1979 年才停止炮击金门,1980 年以后两岸的交往才逐步被打
27、破,1984 年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所以材料中的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 20世纪 80 年代末。25.“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A. 和平统一祖国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 停止炮击金门D.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是指 1
28、992 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强了海峡两岸关系。故选择 B 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2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是A. 加紧立法工作B. 加紧普法宣传C. 加紧总结文革教训D. 加紧平反冤案【答案】B- 13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A 属于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就。B 不属于法制建设,C、D 都与法制建设无关,故本题选 A27.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 ,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香港已
29、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 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 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故选 D。香港 1997 年回归,A 说法不正确;B 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 2005 年才加入欧盟,C 不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关系。28.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
30、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 ”此场景应该出现在A. 新中国成立初期B. 三大改造时期C. “大跃进”时期D. “文革”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修正主义” 、 “ 无产阶级当权派”可知这是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体现,符合题意的是 D 项。- 14 -29.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 1949 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 “相逢”最早应该在 20 世纪 80 年代C. “太痛
31、”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两岸的分裂,所以两岸的分裂是内战遗留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排除 B;两岸分裂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排除 C;D 项说法过于绝对,台湾民进党是“台独势力” ,并不接受“一国两制” ,符合题意。30.新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并运用“求同存异”方针解决国际争端的是A. 万隆会议B. 日内瓦会议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我们要明确各次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是新
32、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为了援助中国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同盟。中美联合上海公报是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以答案选择A。B 与朝鲜、越南问题相关。C 出现在 1950 年。D 出现于 1972 年。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 年代的外交成就31.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的因素不包括A.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 第三世界国家支持D. 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15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项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 197
33、9 年,而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是 1971 年。故选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等都是促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因素。因此 BCD 均包括,故本题选 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背景32.下列选项中,属于 1954 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 日内瓦会议B. 万隆会议C. 雅尔塔会议D. 开罗会议【答案】A【解析】1954 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 正确;B 是 1955 年;C是 1945 年;D 是 1943 年。33.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 1956 年元旦在中
34、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参加 1954 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 20 世纪 70 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故错误。是1954 年,是 1955 年,1953 年,均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外交成就,故选组合,故排除 ACD,选 B。- 16 -34.有人形容 43 年前(1972 年)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为“跨洋握手” “冰释雪融” ,下列所示的外交事件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参
35、加日内瓦会议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参加万隆会议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跨洋握手”是指 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冰释雪融”是指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故正确,所以选 B。1954 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与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排除 AD。1955 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排除 C。35.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 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 “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
36、冲突C.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D.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故 A 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故 B 错误。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 ,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而且即使是进行军备竞赛,也主要是限于美苏两国之间,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C 正确。 国与国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美苏两国也不例外,故 D 错误。36.“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 17 -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
37、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这段演说出自A. 斯大林B. 丘吉尔C. 杜鲁门D. 马歇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的信息可知,这属于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内容,故 B 项正确,ACD 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37.读欧盟旗帜图,分析旗帜图中 12 颗星围成一个圆形是什么寓意A. 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B. 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统一C. 共同合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D. 欧盟要霸占整个世界【答案】B【解析
3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题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从经济领域开始,欧洲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从欧共体到欧盟,从经济联合走向政治统一。B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统一,符合题意。ACD 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选 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38.“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 69 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 15- 18 -块碎片。 ”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39、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C. 多极化趋势出现D. 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标志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苏联成立于 1922 年,到 1991 年解体时整整存在了 69 年,被分裂为15 块碎片即被分裂成 15 个国家,且都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故选 A;B 成立于 1991 年到目前仅仅存在了 20 多年,故排除 B;十月革命前的罗曼诺夫王朝存在了三百多年,也不符合题意,故也排除 C;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与戈尔巴乔夫无关,故排除 D。考点: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39.有人说“冷
40、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 。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A. 德国的分裂状态B. 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 “911”事件D.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伤痕”可以理解为冷战的遗留,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的分裂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 1990 年东西德统一,随后冷战结束,排除 A;911 事件是恐怖主义,排除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冷战的产物,排除 D。所以答案选 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40.基辛格在 1993
41、年的谈话中指出:“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表明A. 世界新秩序已经形成- 19 -B.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C. 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D. 世界很多权力中心已经成为超级大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说明了美国是超级大国但美国并不能主宰一切,因为事实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美国难以独霸世界。故选 C。材料主要说的是美国无法主宰世界事务,A 项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当今世界新秩序尚未建立,处于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中;D 项说法明显错误。考点:第
42、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共 4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二:美国 l787 年宪法规定:“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1)上述引文出
43、自什么文献?该文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何意义?(2)依据材料二,指出该宪法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体现了什么原则?(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答案】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意义。(2)立法权属国会,行政权属总统,司法权属联邦法院。分权与制衡原则。(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详解】 (1)由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和“中- 20 -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它中国历史
44、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以法律形式埋葬了君主专制政体, ,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意义。(2)由材料“ 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 、 “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合众国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可见:立法权属国会,行政权属总统,司法权属联邦法院。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三大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制度。4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参阅下图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材料二: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 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
45、效材料三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21 -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3)材料三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力量冲击了此格局,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4)综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
46、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 (1)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扶持然后控制西欧,抑制苏联。(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3)日本的崛起。欧洲走向联合建立欧洲共同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4)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详解】 (1)注意图片信息“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质” ,可知是指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根据所学知识,美国的目的是帮助西欧
47、渡过战后的经济难关,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进而拉拢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这是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2)图一,说明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发展,分析原因:西欧国家面临经济发展以增强整体实力的需要;二战后欧洲衰落,西欧国家只有通过联合才能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法德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也扫除西欧联合的某些障碍。图二“欧洲联盟”反映欧洲在二战后不仅走向联合,而且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从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这些都冲击了两极格局,表明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4)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两个大国不- 22 -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23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