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调研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演变发展问题时,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三个相继的时代,即“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应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解析】从吕思勉三个时代的划分来看, “封建时代”应该在原始社会以后,秦朝统一以前。据此可以判断, “封建时代”是指西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故称“封建时代” ,故 A 项正确。原始社会
2、是部落时代,秦以后进入郡县时代。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部落时代” 、 “封建时代” 、 “郡县时代”的理解;“部落时代”是原始社会;“封建”是指周朝的分封制度;“郡县时代”是指秦朝以后的时期。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A.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C.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答案】B【解析】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结
3、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主要是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2故 B 项正确,A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 项是封建专制,时间不符合,排除。点睛: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 封建制度无法长期有效运行B. 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 圣贤在分封制下很难出现D. 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能保障【答案】D【解
4、析】在材料中柳宗元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故 D 项正确,BC 项错误;材料中“封建”是分封制,故 A 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封建”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4.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 。这反映了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 春秋战国时
5、分封制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 A 项错误;B 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 B 项错误;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 ,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 D 项正确。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3三皇,功过五帝” ,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 B. 宣扬君权神授C. 树立专制权威 D. 制造暴政依据【答案】C【解析】本
6、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 “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作为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C 项正确;A 项易误选,从表现上有炫耀文治武功的意思,但不符合题意;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光明” “兴益”不符,排除。6.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这反映了当时A. 丞相职权范围宽 B. 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C.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刘邦“屡屡
7、遣使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以及部部属提出的“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的建议来看,刘邦采取多种措施制约萧何,反映出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 项说法错误,从材料来看,并不仅仅只是监督;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本题主要根据刘邦与萧何之间的君臣关系,再根据材料所述刘邦对萧何所采取的制约措施来确定正确答案。7.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 秦汉三公制B. 隋唐三省制C. 宋代三司使制D. 元代的中书省制【答案】B【解析
8、】4秦汉三公制中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中央政府的运作不是通过协商,而是相互制约,没有“集体领导”的性质。故 A 项错误。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隋唐的三省制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故 B 项正确。宋代沿袭唐代旧制设立了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丞相的财权,没有协商和“集体领导”的性质。故 C 项错误。元代的中书省强化了相权,后期形成宰相专权,不具备“集体领导”的性质,故 D 项错误。8.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
9、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 B 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 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 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
10、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 “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 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 户籍制度不合理D. 移民制度的僵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 ,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 的各朝代” ,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科5举制政策的违反,而不是客观上反映了科举制本身的“弊端” ,故 B 项错误;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 ,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 C
11、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 ,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0.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北宋御史行使监察职能,对皇帝负责,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御史弹劾宰相次数增多,说明了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C 正确。御史弹劾宰相并非为了夺取宰相之位,A 错误。汉武帝时设中朝,开始削弱宰相
12、的地位,相权开始衰落,B 错误。北宋时期,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宰相权力高于御史,D 错误。11.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A. 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 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可以看出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 C;A 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BD 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
13、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6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 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 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 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可知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选 C 项,不选 A、D 两项。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
14、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始终不能统领六部,不选 B 项。13.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 1200 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 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答案】B【解析】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 B;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 AD;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 C。点睛: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15、而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14.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A. 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7B. 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C. 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D. 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通过了出兵西西里岛的决议,尽管尼西阿斯极力反对,但最终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说明公民大会的成员受到了煽动,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没有涉
16、及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等信息,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暴政,排除 B。D 项说法错误,公民才有民主的权力,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15.十二铜表法规定量刑定罪必须以条文为准。这一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A. 限制了贵族的不法行为 B. 实现了平民与贵族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C. 保留了注重程序的传统 D. 将外邦人纳入罗马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规定量刑定罪必须以条文为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限制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A 正确。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17、。材料无法体现平民与贵族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排除 B;材料强调量刑定罪必须以条文为准,而不是注重程序,排除 C;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没有将外邦人纳入罗马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中,万民法才适用外邦人,排除 D。所以选 A16.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古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对后世有普适性效果B. 古罗马法的法律技术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C. 古罗马法已经确立了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D. 古罗马法蕴涵的精神是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答案】D【解析】据材料“罗马法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
18、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并结合所学知8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罗马法蕴涵的私有财产、人人平等、法制等精神为近现代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 D 选项正确;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只适合罗马时期的社会状况,对后世没有普适性效果,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显然过于绝对,故 B 选项错误;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应该是资产阶级的法律规范,罗马法不可能已经确立,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1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 ”
19、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A. 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B. 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C. 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D. 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为适应资产阶级专政确立的形势,英国确立了限制王权、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放弃了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故答案为 C 项。责任制内阁出现于 18 世纪前期,国王当时还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排除 A 项;B 项从社会转型来看,不是“关键性的历史演变” ,排除;国王仍然拥有任命首相的权利,当时政党政治尚未产生,排除 D 项。18.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
20、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是A. 首相掌握最高行政权B. 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C. 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D.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沃波尔作为首相的一切权力和所要履行的职责。首相是一个政治集团,他们对议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没9有反映出这一特点;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党派问题;D 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国王权力的问题,重点在论述内阁首相的权力。19.下图是法国 1875 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 年 8 月 14 日) ,
21、发布这些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A. 否定巴黎公社B.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C. 确立共和政体D.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法国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共和政体的不可修改性,同时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体现了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B 项正确。题干与巴黎公社无关,且题干强调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排除 A。1875 年宪法通过之后,法国已经确立共和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题干强调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与打击法国封建势力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 “凡曾统治法国的家庭成员不
22、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0.历史上某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某历史学家对该宪法的评论是:“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 ”这部宪法A. 是美国克服联邦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B. 是英国民主代议制曲折发展的缩影C. 是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D. 受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答案】C【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可以判断出是法国 1
23、875 年宪法,这部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故本题选择 C 项;其他国家宪法,都不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代议制确立与发展代议制向欧洲大陆扩展法国共和制【名师点睛】法国共和制特点21. 1882 年,伊藤博文率“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柏林大学某教授向他们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与日本最为相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 ”此材料说明当时德日两国A. 建立起完善的代议制 B. 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C.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D. 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
24、”表明德日两国虽然建立代议制,但是君主掌握大权,议会的立法权不独立,受行政权的制约或控制,因此带有专制色彩,故选 C。A 与材料不符,排除 A;军国主义是指热衷武力和对外扩张,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德日两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再是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排除 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22.1895 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11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
25、举,君权仍重”【答案】D【解析】德国统一之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主要体现在君权仍重,所以选 D 是对德国的描述,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B 均是英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是法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3.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1790) 中写道:“1776 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 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 背离了革命的原则B. 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 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答案】B
26、【解析】美国革命的原则是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题干中的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与美国革命原则并不冲突,而保护个人自由属于美国革命原则的内容,故 A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 1787 年宪法对美国中央权力强化的意愿,故 B 项正确。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点睛:美国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联邦与州的关系上,肯定了联邦的权力高于州的原则,同时也确定了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24.观察下表,相比于邦联条例 ,1787 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了12A.
27、 联邦制度的原则B. 三权分立原则C. 妥协与平衡机制D. 议会至上原则【答案】C【解析】联邦制度的原则实际是地方管理体制,故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分配关系,排除 B;由国会机构、国会议员人数和国会议员产生方式,可知 1787 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妥协与平衡机制,故 C 项正确;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体制,不可能议会至上,排除 D。25.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 “他们只要交纳 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 。这一条款A. 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
28、大权B. 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C. 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D. 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马关条约后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材料只涉及“交纳关税” ,故 A 项错误;“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 ,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无关,故 B 项错误;“只要交纳 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 ,表明是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故 C 项正13确;经济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故 D 项错误。26.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谈判中,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
29、让夷人管夷人,只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D. 国家主权意识淡薄【答案】D【解析】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清政府的愚昧和无知,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答案选 D。A 项“彻底”说法绝对;B 项是反映的现象;当时清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的哪一方面的重要,排除 C。27.19 世纪 90 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条约与 19 世纪 40-60 年代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A. 割地面积的扩大B. 赔款数额的增加C. 经济
30、特权的增加D. 通商口岸的增多【答案】C【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9 世纪 4060 年代是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阶段,所签订的条约主要涉及输出商品的各种便利;19 世纪 90 年代是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资本输出是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必然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原来的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不是增加的内容,19 世纪 4060 年代签订的条约也有这些内容,排除。28.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
31、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A. 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14B. 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C. 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 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中“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的信息,结合时代背景,此时西方列强与清王朝已经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已获得了一系列在华特权,故 B 项符合题意;A、C 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马关条约【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
32、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29.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 ,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
33、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日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 。 ”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 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 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C. 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D. 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答案】B【解析】从“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可以判断 A 有根据。从义和团简单地“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 ,可见其斗争方式不当,D有出处。从“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的评价,可知作者对义和团反抗侵略是肯定的,C项与材料相符。从作者认为义和团这种“处势应变”的方法“非宜”来看,可知 D 与材料15不符。
34、 点睛:本题是一道材料型的逆向选择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每一选项的意思在材料中找到依据。30.“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 299 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来看条约的内容: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拆除大沽北炮台。从这几条来看都是于取消中国对外国侵略的反抗,证明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本题选 D 选项。其他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出完全沦为。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 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
35、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其中 31 题 12 分,32 题 13 分,33 题 15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
36、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16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引自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1)举措:重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变化: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又加强了皇权
37、。【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开东阁,廷贤人与谋议与大臣辩论”等信息归纳措施。 (2)第一小问,从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中可以分析出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是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三省内部各司其职,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而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皇权。32.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第 3 表债权
38、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 5 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 11 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权利法案17(1)材料一出自哪部法律?它的出现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方面的权力?它的颁布有何进步意义?【答案】 (1)法律:十二铜表法意义: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平民的利益。(2)权力:立
39、法权、财政权。意义:限制王权,保证了议会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该法律是十二铜表法 。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平民的利益。(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 “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可见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和财政权。第二
40、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它限制了王权,保证了议会权力,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33.【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50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 ,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
41、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日趋增多、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18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摘编自马冀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50 年的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答案】 (1)封建思想的束缚;落后的婚姻习俗
42、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干部推行不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2)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妇女地位提高;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巩固了政权。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1)根据材料“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 ,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封建思想的束缚、落后的婚姻习俗根深蒂固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可知部分干部推行不力;根据材料“婚姻登记在某些地
43、区流于形式”可知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小农经济的影响方面作答。(2)根据材料“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 “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可知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根据材料“自主婚日趋增多、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可知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根据材料“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可知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根据材料“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可知妇女地位提高、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巩固了政权等。点睛:本题引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原因”“意义” ,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 ,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 “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19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