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98MB ,
资源ID:109509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0950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1、1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9 分)“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粉

2、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

3、锐的辨识力的。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等。与此

4、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2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 MTV 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 “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B. “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C. “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D.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B. 文章第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

6、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C. 文章第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C. 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3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D.

7、 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5 分)苇花如雪查干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

8、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

9、浓绿如毡,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4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

10、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童年的我,就把

11、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选自 2015 年 5 月 8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4、请简要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3 分)5、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6 分)6、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 小题,10 分)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

12、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5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

13、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

14、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2014 年 12 月 22 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3 月 28 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 2017 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

15、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 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 800 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 分钟,二年级 150 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6“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 950 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 320 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 2017 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

16、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长春广播 2015 年 3 月 29 日,有改动) 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

17、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摘自 2015 年 3 月 25 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

18、文课本,结果 40 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摘自 2015 年 4 月 1 日腾讯教育)7、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有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7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

19、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逐了。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每科是 800 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E.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8、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

20、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苏轼, 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 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 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

21、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8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

22、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 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9、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

23、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0、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

2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9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

25、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10 分)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发华滋:花开得正茂盛。滋,当“繁”解释。荣

26、:犹“花”。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13、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孤独形成对照。B三、四句式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式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E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

27、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1014、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 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共 7 分)15、运用所学知识填空。(1)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_。(2)陶渊明,一名_,著名_诗人,世称“_”,自号“_”。(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_,_。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 。 , 。 ;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

28、充实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读书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A. B. C. D.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A.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很多家庭选择不生二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因为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了。B. 面对新生儿增加的现状,社会应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11服务资源,以满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务。C. 如今,非洲大陆到处都能看

29、到中国的印记。我们不仅将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型和经济模式搬到了非洲,而且为非洲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1)很多老人虽然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明确而实在的,他们渴盼_。(2)春节期间,某地发生了一起_的假酒案。(3)作家们通过心理、肖像、语言、行动等多方面的描写赋予人物生命,使之_;读者走进作家构筑的艺术世界,与许多性格独特的人物相识。A. 手足之情 耸人听闻 栩栩如生 B.

30、天伦之乐 骇人听闻 呼之欲出C. 手足之情 骇人听闻 栩栩如生 D. 天伦之乐 耸人听闻 呼之欲出19、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6 分)(1)校团委会决定 5 月 10 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_修改为:_(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_修改为:_(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 50 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_修改为:_。20、仿照下面这

31、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 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12四、作文(60 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它们被称为“角落”,常被人忽视、遗忘。但它们常让我们感动、赞叹、喜悦、感喟、叹息请以“角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13蚌埠田家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答案(三月)1B、2A、3D4、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手法;将浩荡无垠的苇湖美景,与对家乡的深情交融于一体。

32、5、芦苇全身是宝,有很多实用价值;芦苇滋养鸟类虫蛙,呵护众多的生命;芦苇为人畜抵挡风雪,保暖御寒;芦苇寄托了对故乡与母亲的思念。6、苇花如雪,是童年生活的剪影,抒写作者对质朴纯净的生态环境的怀念。苇花如雪,仙气十足,表达作者对童年家乡美妙风景的喜爱。苇花如雪,似母亲的白发,表达作者对母亲及故乡的思念。苇花如雪,泽被万物,表达作者对芦苇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的赞美。苇花如雪,纯洁不染,暗含了作者对芦苇虽遭曲解而不自弃的品格的推崇。7、AB8、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借助语文的力量;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的思想要靠语言来表达;学好语文是产生好的思考与创意的关键。9、C10、C 五经为易经、尚书

33、、诗经、礼记、春秋。11、A 12、若:如果;为:做;许:允许;顾:难道。句子翻译为: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但:只是;省略句:不使(之);状语后置:于朝廷之上。句子翻译为: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BE 14、作者从颜色、形态、香气等角度来描写庭中奇树,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以乐景写哀请,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

34、,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15、(1)文选(2)潜 田园 靖节 五柳先生(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1416、D17、DA 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重复累赘;B 项,“满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务”成分残缺,加“的需求”;C 项,递进不当,“不仅”“而且”后内容互换。故选 D。18、B19、莅临现场;踊跃报名;尊称;称呼;全部;全都【解析】(1)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用于“同学”不得体。(2)尊称:尊敬地称呼;对人尊敬的称呼。用于此处为谦敬不当。(3)“全部”在听广播时容易听成“全不”而造成歧义,修改时要消除歧义20、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