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挖命题【考情探究】5 年考情考点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真题示例 考查角度 学科素养考查热度2018 浙江 4 月选考,9,2 分社会习俗的变化 历史解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2017 浙江 11 月选考,31,10 分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及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18 浙江 11 月选考,15,2 分近代交通工具的演进 历史解释交通和通 信工具的进步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2018 浙江 4 月选考,15,2 分 通信工具 历史解释2018 浙
2、江 4 月选考,28,2 分 电影发展 历史解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刊、影视业的发展(b)互联网的逐渐普及(b) 2017 浙江 11 月选考,28,2 分 大众传媒报纸 史料实证分析解读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必考专题,每次考试均有考查,因此要引起足够重视,从试题考查内容角度来看,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主要从历史现象入手,分析其本质及形成历史现象的原因。如电话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婚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等。从学科素养考查角度来看,着重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居多。复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1)第一次
3、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 1912 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方面出现了平均主义;(4)第四次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越来越宽松,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真题典例】2破考点【专题概览】
4、一、时空定位二、知识线索本专题的立意在于,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认识其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理解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文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21 世纪初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上,反对传统儒学,提倡学习西方,出现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向现
5、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容 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及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特点传统的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变为趋向近代化,由与世界相背变为逐渐与世界同步,其中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3地
6、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考点集训】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8 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市高三期末,9)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 20 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出最恰当的认识是( )A.辫子问题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B.有无辫子成为了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C.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D.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
7、向先进发展答案 A2.(2018 浙江金华十校高三期末,10)1897 年申报载:“梨园竞尚时调,闺阁均效时装,甚至握管文人亦各改头易面有客籍之人谓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焉。”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上海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C.维新思想深刻影响上海消费观念D.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答案 B3.(2017 浙江“超级全能生”8 月联考,9)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1892 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
8、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要求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C.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D.西装传入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答案 B4.(2013 山东基本能力,28,1 分)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D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2018 浙江高三“五校联考”,8)1937 年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时曾说:“90 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交通事
9、业之进步”趋势的是( )A.政府政策的扶持 B.牵引动力的演进4C.公共交通的普及 D.民航事业的起步答案 B2.(2018 浙江杭州高三质检,8)下图所示的股票被称为“中华第一股”,发行于 1873 年。下列有关该股票反映的时代信息正确的是( )A.近代通信事业的发展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答案 D3.(2018 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12)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各类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运用,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下列属于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人力车 马车 轮船 飞机A. B. C. D.答案 A4.
10、(2017 浙江宁波十校 9 月联考,13)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 D5.(2017 浙江宁波 3 月选考模拟,8)1906 年 2 月 17 日,大公报报道:“本月二十三日(阴历,阳历为 16 日)为电车初次开车卖票该电车往来次数甚密,搭客甚多,道旁观者如堵。” 这一新闻发生于( )A.天津 B.上海 C.广州 D.北京答案 A考点三 大
11、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2018 浙江十校联盟 3 月选考模拟,28)中外报刊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9 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报刊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各类报刊已基本上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求,促进了政治思想、工商业、社会生活等信息传播,宣告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昭文新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先例5B.中外纪闻编译西方书报,宣扬“中体西用”C.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革命思想D.火星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革命思想答案 B2.(2018 江苏常州 1 月,6)1833 年之前,普鲁士人郭士立三次进入中国沿海搜集情报
12、,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工作。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下列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是( )A.郭士立搜集情报为发动鸦片战争做准备B.外国人希望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C.中国近代创办报刊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D.近代报刊间接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答案 A3.(2013 江苏单科,6,3 分)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
13、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 C探史料探究一 从文明碰撞视角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呈现史料 1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史料 2 20 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
14、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读史指导6史料 1: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主旨 史料 2: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 世纪初中国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史料解读历史解释史料 1:体现了上海在近代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史料 2:体现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思想观
15、念发生了变化续表史料解读重点阐释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中国城市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房屋建筑,电灯的使用,工厂的建立,服饰的变化,等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观念,民主、文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史料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强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史料应用1.根据所学知识,综合以上史料信息,概括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答案 (1)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打上了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烙印。(2)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3
16、)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推进的态势。(4)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5)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2.从本质上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进行理解。答案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探究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史料呈现史料 1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 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200 公里,占总比率 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
17、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史料 2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 18951898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 12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7读史指导史料 1: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史料主旨 史料 2:叙述了近代中国报刊的种类,中国
18、人办报的比例及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的史实历史解释史料 1:通过中国近代修建铁路的里程数量,以及经济发展变化,说明铁路修建对打破自然经济、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史料 2:通过近代中国报刊的种类、中国人办报的人数比例,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史实,说明报刊对维新运动发展的影响史料解读重点阐释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铁路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成为宣传改良的思想武器史料认识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本质上也推动了中国
19、近代化的发展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 1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答案 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2.根据史料 2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案 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近代报刊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过专题【五年高考】A 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1.(2018 浙江 4 月选考,9,2 分)清代北京
20、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 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 A2.(2018 浙江 4 月选考,15,2 分)“两盒点心跑一天”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 年,某城从除夕夜 7 点到初五中午 12 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 65%左右;1999 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21、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答案 D3.(2018 浙江 4 月选考,28,2 分)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8时间 影事概略1896 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1905 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1927、1930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20 世纪30、40 年代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20 世纪50、60 年代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20 世纪80、90 年代改革开放
22、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A. B. C. D.答案 D4.(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2,2 分)右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 )A.电话于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B.电话推动了
23、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答案 C5.(2017 浙江 11 月选考,28,2 分)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 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白话文运动始于 20 世纪初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答案 B96.
24、(2017 浙江 4 月选考,9,2 分)20 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答案 D7.(2016 浙江 10 月选考,11,2 分)19 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答案 A8.(2016 浙江 10 月选考,10,2 分)某
25、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 世纪 80 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 世纪中期 B.19 世纪末期C.20 世纪初期 D.20 世纪中期答案 C9.(2016 浙江 10 月选考,28,2 分)1905 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以中西杰出人
26、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答案 C10.(2017 浙江 11 月选考,31,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
27、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0(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4 分)(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6 分)答案 (1)原因: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影响: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
28、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2)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特征: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B 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 江苏单科,7,3 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 D2.(2017 课标,29,4 分)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
29、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 B3.(2016 江苏学考,9,2 分)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答案 D114.(2016 江苏单科,10,3 分)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
30、,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 C5.(2014 天津文综,13,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
31、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 分)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材料三 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
32、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 分)(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 分)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2)西方式生活时尚。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3)19 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C 组 教师专用题组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6 浙江 4 月选
33、考,10,2 分)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12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 C2.(2015 四川文综,6,4 分)1919 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 B3.(2014 江苏单科,6,3 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
34、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 C4.(2014 福建文综,15,4 分)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 B5.(2014 课标,28,4 分)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35、13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6.(2014 北京文综,17,4 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A. B. C. D.答案 B7.(2015 课标,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3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1端午节 1中秋节 1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
36、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 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 分)(“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48.(2014 山东文综,38,24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
37、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
38、搜集、研究材料甲?(4 分)(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 分)(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 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8 分)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15(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
39、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
40、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2014 四川文综,14,10 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41、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图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 分)答案 (2)整理:图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考点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61.(2017 北京文综,19,4 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42、 结论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 1905 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答案 C2.(2013 天津文综,6,4 分)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 100多家迅速发展到 500 多家,总销量达到 4200 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
43、君主专制答案 A3.(2013 四川文综,7,4 分)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答案 C【三年模拟】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9 届浙江“五校联考”第一次考试,12)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右面照片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该现象开始于辛亥革命之后其根源在于反帝斗争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其过程呈现出曲折性和反复性A. B. C. D.答案 B2.(2019 届浙江稽阳联谊学校联考,12
44、)1912 年赣都督严禁女子缠足(现存民国最早的禁缠足法令)规定:“各女学堂不得收缠足之学生凡缠足女子自此令宣布后仍然不放松者,无论何人不得为其媒介不得娶足不放松之女子为妻。”此材料旨在说明( )17A.禁止缠足开始于民国成立后B.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C.民国政府强力推行移风易俗D.不缠足已成为娶妻社会标准答案 C3.(2019 届浙江台州选考评估,28)阅读下表,结合所学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事件1872 年 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1877 年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 年 电话传入中国1906 年 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
45、906 年 无线电报创设1924 年 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20 世纪 20 年代初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1932 年 国际无线电报开设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时其部分轮船已装上内燃机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从平面到立体的演进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A. B. C. D.答案 D4.(2018 浙江温州 8 月选考适应性测试,8)京华竹枝词中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其注释称:“近今新式衣服,窄几缠身,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偶然一蹲,动至绽裂,或谓是慕西服而为此者。然西人衣服,只求灵便适用
46、,并未见窄瘦如斯,殆于取法之中,进步改良,始创此式。”在注者看来( )A.中西合璧是近代初期服饰变迁的典型特征B.服饰开始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D.西式服装的传入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答案 D5.(2019 届浙江宁波“十校联考”,11)大公报自 1902 年创刊以来,记录了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大公报报道的新闻可能有( )社会各界强烈反对“二十一条”的签订自行车开始传入中国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北伐军势如破竹,攻占南京A. B. C. D.答案 B186.(
47、2019 届浙江衢州、湖州、丽水检测,10)晚清的民间信局发展非常快。有学者统计,18821891 年全国有信局 175 家,18921901 年则有 422 家,清朝覆亡前,信局已多达数千家。推动晚清民间信局兴盛的原因有( )商品经济的发展 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运用 官办邮政日益衰落A. B. C. D.答案 A7.(2018 浙江嘉兴选考模拟,10)1905 年 3 月,有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声明: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这反映出( )A.先进习俗已完全取代落后习俗 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C.新式青年抛弃
48、纲常礼教 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答案 D8.(2018 天津南开三模,6)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 B9.(2018 四川宜宾一模,31)下图是丁聪 1981 年画的一幅漫画,作品试图表达的主题思想是( )A.新潮冲击下传统服饰的变迁 B.时代前进需挣脱观念的束缚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阻力较大 D.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不足答案 B10.(2017 浙江宁波十校 9 月联考,12)右图是 1919 年 5 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的合影,该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主要特征是(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B.删繁就简,婚姻自主C.交汇碰撞,日新月异 D.返璞归真,渗透融合答案 A11.(2017 浙江杭州高三期末,12)谭嗣同曾说:“本非两厢情愿,而强合漠不相关之人,絷之终身,以为夫妇,夫果何恃以伸其偏权而相苦哉?实亦三纲之说苦之也。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