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 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1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掌握东欧剧变的实质,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 2通过苏联的改革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3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重点:东欧剧变及实质;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声明:辞去苏联总统职务,随后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 69 年的苏联国旗
2、在寒风中降下,俄罗斯联邦国旗升起 ,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苏联解体了!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开国时是那么辉煌,谢幕时又是如此凄凉。再回首,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代领导人。它没有因改革而走出困境,反而走向了解体。让我们走进第 18 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来探询问题的答案。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教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 8 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苏军的帮助下,推翻了法西斯的统治,先后走上了社会主
3、义道路。教师:阅读教材 P83 第 1 自然段及【相关史事】 ,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建立后的发展状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环境?东欧国家先后建立了哪一体制?学生:冷战爆发,世界逐渐分成“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也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一致。东欧国家先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史料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2部设在莫斯科。教师:苏联为了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成立了什么组织?经互会的成立了有什么作用?学生:政
4、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史料 1 1949 年 10 月 3 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复电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这一天,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史料 2 1950 年 2 月 14 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 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签字,斯大林
5、和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对此,毛泽东强调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教师: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何历史意义?学生: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推动了新中国的建设。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史料 1 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 74 岁。教师: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
6、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这时候上台的新一任领导人,就决心要改变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他是谁呢?学生:赫鲁晓夫。教师: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推行改革,选择从哪一方面切入?产生了什么影响?史料 2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将个人崇拜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种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学生:赫鲁晓夫为了推动改革,采取在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影响:揭开了改革的序幕,但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发了思想的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
7、消极影响。教师:赫鲁晓夫的主要在哪几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如何?史料 3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3学生: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进行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结果: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2勃列日涅夫改革教师:(过渡)赫鲁晓夫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后期,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 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苏联的改革交棒。教师:赫鲁晓夫下台后,下一位推动继续改革的领导人是谁?学生:勃列日涅夫。教师: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什么政策?有何弊端?改革的
8、结果如何?史料 1 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 18 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史称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 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学生:政策: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
9、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弊端:勃列日涅夫仍然加速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教师:阅读教材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结果。学生阅读教材,教师点拨(1)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不前的局面。(2)时间:1985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进行改革。(3)内容:首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后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4)结果: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政治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
10、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2东欧剧变史料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东欧各国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各国经济仍然未见好转,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在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随之改变。社会主义阵营遭受极大打击。教师:上述史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实质是什么?4学生:事件:东欧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3苏联解体史料 1 1991 年 8 月 19 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
11、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史料 2 1991 年 12 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导人撇开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议,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不久独联体成员国增加到11 国,戈尔巴乔夫不得不辞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 教师:“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是有着很复杂的原因的。大家可以分组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历史原因,比如斯大林时期专制的政治经济体
12、制,在战后它与美国的两极争霸给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等,还有就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它进行的和平演变。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 年 12 月底,苏联正式解体。教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中国有何启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1)社会主义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进行改革要符合本国的国情。(3)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4)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3、。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没取得很好的成效,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东欧剧变,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第 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 ,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照搬苏联模式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5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