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过关检测(时间:50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1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说明( )A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甲骨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C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D甲骨文体现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解析:选 C。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说明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 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2、的重要见证,A 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B 错误;D 表述与题意无关,不选。2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这说明(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解析:选 D。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
3、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D 入选;A、B、C 与题意不符。3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差异,我国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材料体现了( )地域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中华文化薪火相传A BC D解析:选 A。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差异,我国各地饮食不同,这体现了地域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正确;我国在饮食
4、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体现了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正确。42019 年 4 月 5 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这一天中国人会以扫墓的形式追思先人。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如有的地方过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这说明(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A BC D解析:选 A。材料中各地清明节的具体风俗存在差异,主要体现了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符合题意。与题意不
5、符。5红瓷又称釉里红,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 ,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红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解析:选 B。红瓷以“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 ,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著称于世,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 项符合题意。6 “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讫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3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
6、的内涵。这表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已经成型A BC D解析:选 A。 “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讫于明清,世代沿用” ,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符合题意。 “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先秦指秦朝以前,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才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故说法错误。7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武夷山茶“蕴和寓静”的秉性,不仅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也融入了佛家的空灵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美。这说明中华文化
7、( )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A BC D解析:选 C。武夷山茶具有“蕴和寓静”的秉性,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入选;“不仅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也融入了佛家的空灵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美” ,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入选;材料体现不出。8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
8、只属于全世界A BC D解析:选 A。本题考查民族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说法明显错误。49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之美、寻文化基因之源”为宗旨,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让人们在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的同时,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表明(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最为主要的途径优秀古诗词是一种提升境界与品位的精神力量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文化发展的根源中华诗词之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A BC D解析:选 C。 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分享诗词之美,感受
9、诗词之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选;中国诗词大会使人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说明优秀古诗词是一种提升境界与品位的精神力量,当选;大众传媒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说法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说法错误。10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思想,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胸怀。今天,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体现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华优秀文化既具有继承性,又能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特有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不可分开A B
10、C D解析:选 B。说法明显错误。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既具有继承性,又能与时俱进,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符合题意。11大型抗日史诗巨作中国远征军再现了 1941 年 12 月至 1945 年初中国远征军征战史实,远征军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远征军精神( )反映和弘扬了时代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历史积淀A B C D5解析:选 C。说法不符合现实,远征军精神并未反映
11、和弘扬时代精神。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排除。远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体现,作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符合题意。129 月 30 日,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烈士纪念日!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这个坐标( )是英雄们与生俱来并广为传颂的特质能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传递着中华民族精神永恒不变的特质能展现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A BC D解析:选 C。精神坐标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12、精神支柱,能展现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符合题意。 “与生俱来”说法错误,排除;民族精神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是永恒不变的,排除。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之所以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因为爱国主义(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A BC D解析:选 B。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的知识。正确指出了爱国主义的地位,符合题意。说法与现实不符;说法错误,排除。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规定,国歌
13、纳入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这是基于( )文化环境影响人,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发挥其特有的感召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需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强基固本爱国主义是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引领风尚A BC D6解析:选 B。文化环境影响人,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发挥其特有的感召力,所以开展组织学生学唱国歌等活动,正确;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现的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无关,不
14、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强基固本,正确;爱国主义并不是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错误。15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是( )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终极力量 抵制西方外来文化的迫切需求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需要A B C D解析:选 A。是新时期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的原因,符合题意。劳模精神是精神力量而非终极力量,观点错误。观点是“保守主义”和“封闭主
15、义”的表现,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16材料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 年兴盛史、300 个声腔剧种和 5 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材料二 20 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
16、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8 分)(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12 分)解析:(1)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依据材料信息,具体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2)考查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回答时首先明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包容性的表现及其意义。答案:(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 年兴盛史、传承至今而顺
17、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说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7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每点 4 分) (2)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兼收并蓄,
18、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每点 3 分)17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 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 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
19、008 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6 分)(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的正确认识。(14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1)学生可从材料中归纳出“抗洪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等民族精神,结合课本中“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不难组织答案。(2)解答此问,首先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出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揭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答案:(1)材料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6 分)(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7 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7 分)8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