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陕西省 2019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丢失的结果B. 小球藻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C. 氨基酸和葡萄糖可以通过细胞膜,但不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D. 核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不利于核质间物质交换,但能实现信息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是主要场所;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中无蛋白质,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所以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不能进行协助扩
2、散和主动运输;核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详解】A、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错误;B、小球藻是真核生物,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错误;C、氨基酸和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而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中无蛋白质,因此氨基酸和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正确;D、核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错误。故选 C。2.将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体积增大、颜色变深B. 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水分子主
3、动转运到细胞内C. 待细胞体积增大到与质壁分离前相等,可能会继续增大D. 若细胞质壁分离时失水过多死亡,置于清水中后立即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答案】C【解析】A、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体积增大、颜色变浅,A 错误;2B、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水分子被动转运到细胞内,B 错误;C、待细胞体积增大到与质壁分离前相等,可能会继续增大,因为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C 正确;D、若细胞质壁分离时失水过多死亡,置于清水中后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 错误【考点定位】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3.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
4、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A. 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非极性运输B. 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非极性运输C.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D. 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且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则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运到尖端下面一段,且左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胚芽左侧生长较快,向右侧弯曲生长;生长素可以由根尖端向伸长区进行极性
5、运输,但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对根而言具有抑制作用,根左侧生长受抑制,向左弯曲生长。选 D。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B.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C.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D. 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A【解析】【分析】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3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物
6、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2、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完成碳的全球化物质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错误;B、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
7、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正确;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正确;D、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正确。故选 A。【点睛】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
8、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45.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性状改变的直接原因一定是 mRNA 发生了改变B. 转录与逆转录过程所需的模板、原料、酶各不相同C. RNA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均可合成病毒的 DNAD. 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答案】B【解析】生物性状改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A 错误;在转录和逆转录过程中,所需的模板、原料、酶各不相同,B 正确;只有逆转录病毒的 RNA 进入宿主细胞后,才可能合成病毒的 DNA,C 错误;皱粒豌
9、豆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D 错误。6.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院确认了 X 染色体上有 1098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有趣的是,这1098 个基因中只有 54 个在对应的 Y 染色体上有相应功能的等位基因,而 Y 染色体上仅有大约 78 个基因这些基因的异常会导致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是 24 条染色体上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 X、Y 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C. 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 0 或 1 或 2 条 X 染色体D. 伴 X 染色体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的特点【答案】C【解析】人类基因组研究的
10、是 24 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序列,而不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A 错误;XY 染色体同源区上基因的遗传仍然与性别相关联,B 错误;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 X 染色体数目为 0 (含有 Y 染色体的次级精细胞)或 1 (减二前期、中期)或 2 (减二后期) ,C 正确;伴 X 染色体遗传病包括伴 X 隐性遗传病和伴 X 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 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的特点, D 错误。7.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工业迅速发展,铅、镉等大量重金属污染物被释放到海洋和河口环境,被藻类植物吸收,对沿岸滩涂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请回答下列问题:5(1)重
11、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往鸡蛋清中加入食盐,会析出絮状物(蛋白质) ,但析出的蛋白质_(填“发生”或“未发生” )结构变化。(2)进入海鲶体内的铅会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使_激素失去作用的靶细胞,从而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3)进入人体内环境的铅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出现狂躁不安等现象,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如上图。正常情况下,当兴奋抵达突触前膜时,氨基丁酸(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以_的方式释放并与图中的_(填标号)结合,促进阴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保持内负外正的电位状况,且差值更大,从而促进放松和消除紧张。由此推断铅令人出现狂躁不安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未发生 (2). 抗利
12、尿 (3). 升高 (4). 胞吐 (5). c (6). 铅减少氨基丁酸的产生(铅抑制氨基丁酸的释放或铅破坏氨基丁酸的受体或铅抑制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蛋白质的盐析反应、水盐平衡的调节、突触的结构和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比较、分析某些生物学问题(1)蛋白质是亲水性大分子,所以在水溶液中有双电层结构,来保证分子的溶解度平衡并稳定存在,当加入盐时,盐会电离成离子态,离子的电性破坏了蛋白质的双电层结构,从而使其沉降、析出,但没有改变蛋白质的结构。(2)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细胞,进入海鲶体内的铅会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13、坏死,使抗利尿激素失去作用的靶细胞,不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6(3)当兴奋抵达突触前膜时,神经递质氨基丁酸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并与突解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即图中的 c 结合,促进阴离子内流,结果使突触后膜仍保持内负外正的电位状况,且差值更大,从而促进放松和消除紧张。由此推断铅令人出现狂躁不安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铅影响了该过程中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产生或铅抑制氨基丁酸的释放或铅破坏氨基丁酸的受体或铅抑制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等。点睛:本题知识易错点是:1.蛋白质在盐析反应中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高温、重金属盐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2. 递质的作用机理:
14、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 Na 十 通透性,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8.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图是科研人员研究小麦净光合速率受光质与 CO2浓度影响的曲线(不考虑光质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在黄光、CO 2浓度为 300LL 1 的条件下,该
15、植物细胞内能合成 ATP 的细胞器是_。若用绿光替代黄光进行实验,则所得曲线应位于原曲线之下,原因是_。(2)根据图示的研究结果,为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的产量,你的建议是_。(3)若在白光、CO 2浓度为 1500LL 1 的条件下,给某植株浇灌 H218O,一段时间后,该植株体内含 18O 的化合物可能有水、_(至少写出两种)等。(4)若要研究小麦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淀粉中的碳元素是否来自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CO2,可利用_技术。7【答案】 (1). 光质和 CO2浓度 (2). 线粒体和叶绿体 (3). 叶绿素吸收绿光比黄光少,光合作用更弱,呼吸速率不变,所以净光合速率会降低 (4). 采用自
16、然光照(白光)、适当增加 CO2浓度 (5). 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丙酮酸 (6). 同位素示踪【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的自变量为光质(白光、红光和黄光)和 CO2浓度,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三种光质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都增加,其中白光最好,黄光最差。【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质和 CO2浓度;在黄光、CO 2浓度为300uLL-1的条件下,植物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细胞内合成 ATP 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若用绿光替代黄光一组的实验,由于植物吸收绿光最少,因此光合速率最差,而呼吸速率不变,因此净光合速率会降低,所得曲线
17、位于原曲线之下。(2)根据图中三条曲线之间的差异和每一条曲线的走势可知,采用自然光照(白光) 、适当增加 CO2浓度,可以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的产量。(3)在白光、CO 2浓度为 1500uLL-1的条件下,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 0,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若给某植株浇灌 H2180,该水参与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产生含 180 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 180 的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会产生含 180 的葡萄糖;含 180 的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会产生含 180 的丙酮酸。(4)若要研究小麦光合作用过程中淀粉中 C 是否来源于原料 CO2中的碳,可以选用 14CO2作为原料,通过测定小麦产
18、生的淀粉中的碳元素是否 14C,称这样的技术为同位素示踪技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二氧化碳浓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种光质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9.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请回答有关问题。(1)外来物种在入侵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_、_。(2)外来物种常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的关系。(3)若某入侵物种能入侵森林、灌木和草本三种群落,其中入侵更易成功的是_群落。其原因是该群落_
19、。8(4)正确的引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在条件适宜的沙漠地区引种植物,可能会使当地动物种群的_提高。【答案】 (1). 环境条件适宜 (2). 没有敌害 (3). 捕食、竞争、寄生 (4). 草本 (5). 结构更为简单 (6). 环境容纳量(或“K 值“)【解析】【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由于缺乏天敌,生存条件优越,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将呈“J”型增长,数量迅速增多,破坏原有的食物链,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详解】 (1)若环境条件适宜且没有敌害的话,外来物种在入侵地区会定居下来并不断扩张。(2)外来物种导致本地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其与本地物种之间
20、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和竞争关系。(3)在森林、灌木和草本三种群落中,草本群落的结构最为简单,稳定性最容易被破坏,因此若某入侵物种能入侵森林、灌木和草本三种群落,其中入侵更易成功的是草本群落。(4)在条件适宜的沙漠地区引种植物,而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因此会使当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提高。【点睛】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 ,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 4 种:自然传播种籽或病毒通过风、水流或禽鸟飞行等相关方式传播;贸易渠道传播物种通过附着或夹带在国际贸易的货物、包
21、装、运输工具上,借货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散性的流转而广为传播;旅客携带物传播旅客从境外带回的水果、食品、种子、花卉、苗木等,因带有病虫、杂草等造成外来物种在境内的定植与传播;人为引种传播由于人们对引入地的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所引物种造成被引种地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物种灭绝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外来物种入侵过程通常会经历 4 个时期: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期、扩散期。在引入和逃逸期间,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以前没有这个物种分布的区域,有些个体,经人类释放或无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去。接下来,外来物种开始适应引入地的气候和环境,在当地野生环境条件下,依靠有性和无性繁殖形成自然种群,从
22、而进入种群建立期。10.果蝇因为体型小、易饲养、繁殖快等优点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腹果蝇做实验研究性状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9(1)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长翅,由此可判断_是显性性状。该小组模拟自然选择做了如下实验:保留子代中的长翅果蝇,淘汰残翅果蝇,让长翅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 F3代中残翅果蝇的基因型频率是_。(2)在一次实验中,某同学将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子代果蝇中没有出现残翅,但出现了一种新性状匙翅,且长翅 331 只、匙型翅 336 只。筛选出匙型翅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其后代中没有
23、长翅果蝇,匙型翅和残翅的数量比约为 3:1。分析出现此结果的原因_。(3)果蝇的细眼(B)和粗眼(b)也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纯种的细眼果蝇和粗眼果蝇雌雄若干,选择粗眼雌蝇和细眼雄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若 F1是_,则可判断B、b 位于常染色体或、Y 同源区段,而不在 X、Y 非同源区段。继续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探究 B、b 是位于、Y 同源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预测子代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杂交方案:_。预测结果及结论:_。【答案】 (1). 长翅 (2). 1/9 (3). 控制果蝇翅型的等位基因有三个,且显隐性关系为长翅基因匙型翅基因残翅基因 (4). 后代均为细眼果蝇 (5). F 雌、雄果蝇自由
24、交配(或“F:雄果蝇和粗眼雌果蝇杂交“) (6). 若后代雌雄均有细眼、粗眼,则B、b 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雌果蝇出现细眼和粗眼雄果蝇均为细眼,则 B、b 位于 X、Y同源区段(或“若后代雌雄均有细眼、粗眼,则 B、b 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雌果蝇均为粗眼,雄果蝇均为细眼,则 B、b 位于 X,Y 同源区段“)【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要求学生熟知显隐性的判断,以及会通过实验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详解】 (1)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用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长翅,由此可判断长翅是显性性状。假设用 D 表示果蝇的长翅基
25、因,d 表示残翅基因,则亲本中长翅为 DD,残翅为 dd,F 1长翅为 Dd,F 1自由交配,F2 的基因型为 1/4DD、2/4Dd、1/4dd,淘汰残翅果蝇,则 F2的基因型为 1/3DD、2/3Dd,让其自由交配,求出 D 的基因频率为 2/3,d 的基因频率为 1/3,因此 F3的基因型为4/9DD、4/9Dd、1/9dd,F 3中残翅果蝇的基因型频率是 1/9。10(2)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某同学将长翅果绳与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为长翅 331 只、匙型翅 336 只。说明其翅型由复等位基因控制,假设匙型翅基因用 dI,表示,则亲本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D
26、dI,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dd,F 1为长翅 Dd,匙型翅 dId,筛选出匙型翅 dId 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其后代中匙型翅 dI_和残翅 dd的数量比约为 3:1,因此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是控制翅型的基因的显隐关系为长翅基因匙型翅基因残翅基因。(3)若要证明 B、b 是位于常染色体或 X、Y 同源区段,还在是 X、Y 非同源区段,一般选择同型的隐性个体(粗眼雌蝇)与异型的显性纯合个体(细眼雄蝇)杂交,若 B、b 位于常染色体,则为 BB 与 bb 杂交,后代均为细眼果蝇(Bb) ;若 B、b 位于 X、Y 同源区段,则为XbXb与 XBXB杂交,后代均为细眼果蝇(X BXb、X bYB) ;若 B
27、、b 位于 X、Y 非同源区段,则为XbXb与 XBY 杂交,后代雄性个体为粗眼果蝇(X bY) 、雌性个体为细眼果蝇(X BXb) ;若继续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探究 B、b 是位于 X、Y 同源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可让 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若 B、b 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为 Bb 与 Bb 杂交,后代雌雄均为细眼、粗眼;若B、b 位于 X、Y 同源区段,则为 XbXB与 XbXB杂交,后代雌果蝇出现细眼(X BXb)和粗眼(X bXb) ,雄果蝇均为细眼(X bYB、X BYB) ,方案二同理。【点睛】如何判断“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可以通过正反交的方法判断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
28、还是性染色体上。正反交又称互交,是指两个杂交亲本相互作为母本和父本的杂交。如以 A()B()为正交,则 B()A()为反交。可见正交与反交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如果正交与反交的后代雌雄表现是相同的,则控制该性状的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正交与反交的后代雌雄表现不同,则控制该性状的这对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11.食用泡菜是四川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在自贡几乎家家都备有泡菜坛子自制泡菜。请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水是为了_(2)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有沙眼,常导致腌制的蔬菜臭而不酸,其原因可能是_(3)泡菜美味但却不宜
29、多吃,因为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_。测定其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该物质和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 一 1 一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11(4)某同学欲用新鲜的泡菜液分离纯化乳酸菌,应首先用_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须进行梯度稀释的原因是_。【答案】 (1). 杀灭杂菌和去掉盐水中的溶氧 (2). 提供乳酸菌菌种 (3). 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其它杂菌繁殖后导致蔬菜腐败发臭 (4). 亚硝酸盐 (5). 玫瑰红染料 (6). 无菌水 (7). 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解析】试题分析: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
30、,实验原理为: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 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 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和去掉盐水中的溶氧;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数量。(2)乳酸菌是厌氧菌,若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
31、有沙眼,导致氧气含量增加,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其它杂菌繁殖后导致蔬菜腐败发臭。(3)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测定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4)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因此需要用无菌水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12.人的血清白蛋白(HAS)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目前通常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基本步骤如下:.采集良种供体奶牛的卵母细胞和精子,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受精卵,形成
32、重组细胞;.电脉冲刺激重组细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将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的子宫中,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中,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包括_ 12。自然条件下,受精卵是在雌性动物的_内完成的。(2)步骤中,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牛受精卵最为有效的方法是_ 。导入基因前,需要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这一步骤称为_。(3)步骤中,进行动物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_ 和动物血清。一般情况下,通常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其目
33、的是_ 。(4)步骤中,应选择性别为_的奶牛胚胎进行移植。【答案】 (1). 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 (2). 输卵管 (3). 显微注射技术 (4).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5). 激素 (6). 防止污染 (7). 雌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内受精、基因工程、早期胚胎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内受精的过程、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以及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1)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为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自然条件下,受精作用的场所为输卵管。(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为显微注射技术。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称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3)早起胚胎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激素和动物血清。为了防止污染,在合成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抗生素。(4)血清白蛋白要从乳汁中提取,只有雌性奶牛才能产生乳汁,因此胚胎移植时,必须选取雌性奶牛的胚胎进行移植。13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