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探究升华,-2-,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一、全面认识列强侵华 1.主要侵略方式,-3-,纵向梳理,横向比较,-4-,纵向梳理,横向比较,-5-,纵向梳理,横向比较,2.基本认识 (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
2、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6-,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1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 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 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B,解析:从图片中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可知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
3、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内地是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故D项错误。,-7-,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二、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
4、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8-,纵向梳理,横向比较,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
5、的觉醒。,-9-,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2“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从两年前这一天起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双十是我们新中国孕育的日子,七七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作者深情赞颂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 B.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C.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D.中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答案,解析,-10-,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三、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结果,-11-,纵向梳理,横向比较,-12-,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6、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下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 D.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形成,答案,解析,-13-,纵向梳理,横向比较,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国情对比,-14-,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4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 )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答案,解析,-15-,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6-,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7-,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8-,考
7、情分析,真题试做,-19-,考情分析,真题试做,-20-,考情分析,真题试做,-21-,考情分析,真题试做,一、1840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018课标全国,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C,-22-,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
8、析: 题干中对比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在日本刻意“包装”,误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能,故C项正确;甲午战争的进程取决于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中日本利用舆论进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之一是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宣传,支持日本侵华,并非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23-,考情分析,真题试做,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2.(2017课标全国,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
9、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B,-24-,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表明人民解放军对列强在华特权的打击,故B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反击帝国主义力量与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反击并没有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25-,考情分析,真题试做,3.(2016课标全国,29)1930
1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26-,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土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了题干中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的现象,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增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
11、错误;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故C项错误;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革命根据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27-,考情分析,真题试做,4.(2015课标全国,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解析:“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12、、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故A、B、C三项错误;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正确。,-28-,考情分析,真题试做,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5.(2016课标,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答案,解析,-29-,考情分析,真题试做,6.(2015
13、课标全国,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B,-30-,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故A项错误;19331937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
14、;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或陕北,与豫北、晋北、绥东等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党加强军事设施建设,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31-,考情分析,真题试做,7.(2015课标全国,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B,解析: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
15、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以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32-,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由小及大微观情境型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技法 微观情境型选择题通过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或与教材相关的微观材料包括史料、故事、图片等构筑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设定新的情境考查重大历史事件,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微观情境选择题在近年高考中经常出现。这一考向符合历史学从史料出发得出认识和结论的基本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人才选
16、拔考试的要求。,-33-,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1.解答微观情境型选择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从微观历史情境中准确提炼出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其次,以题目设问为解题线索对四个备选项进行辨析,排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找出符合题意并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 2.抓住本质关键点。微观情境型选择题以小见大,以微显著,虽然选取历史生活中的一个具体小事或者一个历史场景,但却是从宏观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来探寻这件小事、这个场景里蕴含的深意,从微小的历史情境中探寻历史的发展脉络。因此抓住历史的本质是重要
17、的学习方法。,-34-,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1.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2 100万银元。据记载,这种银元是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墨西哥银元(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以银元作为赔款货币的主要原因是( ) A.墨西哥银元世界通用 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 C.清政府储有大量银元 D.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C,解析:近代史上,墨西哥银元虽然流通广泛,但不是世界通用的货币,故A项错误;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与西方的正常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大量银元涌入中国,故清政府储有大量银元,故C项正确;支付的墨西哥银元虽是外国货币,但属清政
18、府所有,故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35-,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2.咸丰、同治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据此推知( ) A.湘淮集团凝聚力逐渐降低 B.湘淮督抚专权并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 D.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D,解析:从材料中看不出凝聚力是否下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并未体现湘淮督抚与清廷分庭抗礼,故B项错误;C项中“各省”与材料信息“湘淮”不符,故C项错误;材
19、料中清廷采取措施的目的是削弱湘军的势力,有效地控制地方,故D项正确。,-36-,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3.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毛泽东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B项正确。A、C两项发生于1937年之前,与题干时间1937年不符,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战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D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