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3-,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外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内因: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2)表现 服饰: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 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 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居住: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社会习俗,-5-,思维导
2、图,知识清单,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表现: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6-,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改革开放以来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表现,-7-,思维导图,知识清单,微点拨认识社会生活变迁的深层含义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
3、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8-,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1.交通方式 (1)铁路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末期,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9-,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10-,思维导图,知识清单,(4)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11-,思维导图,知
5、识清单,2.通信工具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1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微点拨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的特点 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
6、推广;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13-,思维导图,知识清单,3.大众传媒 (1)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4-,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
7、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4)互联网 历程: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着人们的生产、 学习、娱乐方式等。,-15-,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自主探究 画一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示意图,-16-,思维导图,知识清单,想一想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取消了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当年的粮票、油票、布票,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8、什么? 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提高。 辨一辨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侧重点 提示:报刊首先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首先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7-,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串一串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
9、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18-,主题一,主题二,欧风美雨冲击下的近代社会生活 图片说史 膝盖的平等: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19-,主题一,主题二,解读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1)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2),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20-,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 2014天津文综,13(节选)材料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
10、特挂胸前”。甲午(中日)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思考 材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1-,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西方列强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
11、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民国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2-,主题一,主题二,(2)特点 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从过程看:与西方列强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殖民色彩,出现中西合璧。 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和内地水平不一。 从动力看:近代社
12、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仍广泛存在。,-23-,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 1.(2017课标全国,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24-,主题一,主题二,-25-,主题一,主题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材料解读 材料 清末一首名为报
13、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解读 材料反映了报纸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26-,主题一,主题二,材料探究 材料 至于乙巳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思考 根据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期间留学生在国外创办民报的目的和作用。 提示:目的:宣传“民族”“民权”“民生”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作用:
14、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7-,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
15、,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8-,主题一,主题二,(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9-,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 2.(2016海南单科,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30-,主题一,主题二,-31-,主题一,主
16、题二,-32-,教材补遗,史著赏析,1.不同时期人的社会地位变化(臣民公民主人) (1)臣民:臣民是指屈从或被动服从于权力的人,臣民观念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人们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33-,教材补遗,史著赏析,(2)公民:在汉语中,原本没有“公民”一词,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才作为外来语而由西方传入。在汉
17、语中,“公”意为属于国家或集体的人、公务、公共;“民”泛指人、人类或人民、庶人。因而二者合成“公民”一词的词义是指从事公共事务的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同时,辛亥革命也激发了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公民自我意识的探索、促进了公民自我意识的重构,辛亥革命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3)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军队”“人民警察”“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铁路”“人民卫生”“人民公社”,就连货币也是“人民币”,这一切都凸显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34-,教材补遗,史著赏析,2.轮船招商
18、局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是清末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同治十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名义上是商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大权归官方掌握。第一期资本100万两,至1881年(光绪七年)才凑足。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轮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因管理腐败,又遭到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排挤,一直难以维持。1885年盛宣怀奉命加以“整顿”,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仍连年亏损,甚至“远不如昔”。1909年(宣统元
19、年)又进行改组,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年归属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到香港,后转移到重庆,战后迁回上海。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人民所有。,-35-,教材补遗,史著赏析,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清朝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
20、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 中国近代史(18401949),-36-,教材补遗,史著赏析,解读作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现象以及出现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材料体现了20世纪初人们把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视为时尚的新现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变。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因素推动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21、。,-37-,1,2,3,4,5,一、考查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1.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下面图片“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 ),A.生活方式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政治制度的变化 D.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答案,解析,-38-,1,2,3,4,5,2.1854年,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告)。至索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三千本之费用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 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 C.该杂志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答案,解析,-39-,1,2,3,
22、4,5,二、考查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3.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答案,解析,-40-,1,2,3,4,5,三、考查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4.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响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的白银便有两千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 )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答案,解析,-41-,1,2,3,4,5,5.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 ) A.标志着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