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单元概览,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建设与外交成果,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与创新。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充分 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 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大政治制度共同构成 了民主政治的核心。(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新 时期:提出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提出“一国两,线索归纳,制”的构想,港澳回归,两岸关系缓和。2.现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不 断增
2、强的过程。有三条线索:(1)20世纪5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3)新时期,中国 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的作 用。,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 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与发展。,考纲要求,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 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
3、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 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呈现,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新政协的召开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2.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3.内容(1)通过了具有 临时宪法 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自主学习,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是 新民主主义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实行人民
4、民主专政。(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4.职能:暂时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的职能。5.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 建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2.影响(1)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进 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 (2)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 民主政治建设 的逐步展开奠定 了基础。(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
5、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 前提。 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暂时代行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 统一战线组织 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它的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 和民主监督。(4)发展完善: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
6、 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广泛 吸收各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 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宪法体现了 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 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依据:共同
7、纲领的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建立5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 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 民族平等 ;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图解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特别提醒 (1)用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是我 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 开始。1956年,我国三
8、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我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4)“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我国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 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 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思维启迪 1954年中华人民共
9、和国宪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 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材料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 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提示: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 建设奠定了基础。,主题 基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探 索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史料呈现史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 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 的伟大跨越。 中
10、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合作探究,史料二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 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 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是指国 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摘编自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读史指导,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指 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失败原因。,答案 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代议制。失败原因:中国资本主 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民众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 等。,(2)据史料
11、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 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本 质和特点。,答案 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特点:以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 社会 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 主。,全面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成果与民主政治制度1.比较1949年共同
12、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不同点,核心突破,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与 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平等、组织上独立。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 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 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 作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2)作用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 积极性。有利
13、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3.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中国境内各民 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 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于合作互助,而不适于分离的民族关系。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 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
14、开的政治认同。(2)特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 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 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1.(2013江苏单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 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 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 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 A.团结民主人士共
15、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考点集训,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A,解析 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要求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参加筹备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 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2.(2011江苏单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 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 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 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 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
16、社会 变革具有 ( )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 A. B. C. D.,C,解析 从“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穿各种样式的服装,“一个会 场里一起讨论问题”“生平第一次”可以判断这是新政治协商会议召 开前,北平市选举新政协代表及讨论递交新政协提案的会议,说明了这 次会议具有广泛性、平等性、深刻性等特点,故符合题意;从 “第一次”可以排除“继承性”的特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3.(2010江苏单科)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 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
17、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B,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建设。从中央政府成 员的构成看,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并且得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 士的支持与拥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B项正确。新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 1954年召开,据此分析,A、D两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 56年提出来的,C项错误。,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一国两制”的 理论与实践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自主学习,二、“
18、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的回归,3.“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 两岸 和平统一 的呼吁;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 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 1987年 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 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3)1992年,祖国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即“ 九二共识 ”。(4)2008年,两岸终于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图解历史 (1)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一国两制”的
19、伟大构想,特别提醒 (1)区别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民主, 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并且享有管理 国家事务和各项事业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 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社 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 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2)区别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
20、治区。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都是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但并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二者的区别在于:设立的地区不同:前者在港澳地区,后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治程度不同:前者具有高度自治权,后者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后者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后者是为了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3)“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首先成功运用 于香港问题的解决。(4)解决台湾问题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在于岛内外的反华敌对势力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并不是针对广大
21、台湾人民。(5)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点: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 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涉及国际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因而“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上对台湾和港澳是有区别的,台 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要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台湾可以保留 自己的军队,因为这终归是中国人自己的军队,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 港澳,英、葡军队撤走,正是我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主题 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 想“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 史料呈现史料一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 本主义制度。要实现统一,
22、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 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合作探究,后,可以正式宣布,但是万万不可让外国人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 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史料二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 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 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 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摘编自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读史指导,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适当 的方式”是什么?“万万不可让外国人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什
23、么原则?,答案 目的:保证台湾、香港的顺利回归,平稳过渡,也为中国的改革开 放创造一个更安定和谐的国际国内大环境。方式:通过和平会谈,实行 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原则:独立自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答案 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迈 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香港的稳定,促进香港地区 的繁荣和发展。,(2)据史料二,概括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 “一国两制”的认识。 答案 “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顺利回归,保证了香港、澳门 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
24、断丰富、发展、创新。,全面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1.历史上台湾的三次分离(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回。(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3)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至今分离。注意: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政问题,所,核心突破,以有着本质的区别。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1)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 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 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和平统一、一国 两制”方针的制定
25、及成功实践。(3)台湾与大陆经济具有互补性,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4)党 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3.阻碍统一的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谋求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这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2) “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 行动。(3)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4.认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只有统 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而奋斗。,1.(2012江苏单科)1987
26、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 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 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 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考点集训,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B,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历 史现象的能力。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说明他们期盼回大陆探亲的愿 望强烈,故B项正确。台湾同胞期盼返乡探亲与普遍认同“一国两制” 构想并无必然
27、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返乡运动并不能说明海峡两岸已 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1987年港澳尚未回归,故D项表述 错误。,2.(2018江苏苏州调研)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 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 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 A.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A,解析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
28、岸长 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并非材料中 的“1963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符合材料中“台湾回归祖国 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 蒋介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和平方式符合材料中“悉委于 蒋介石”“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材料中“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打 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2018江苏南京调研)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 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 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
29、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 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 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 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B,“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B. C. D.,解析 目前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故正确;台湾当 局坚持“台独”立场,表明台湾当局缺乏沟通诚意,故错误;“一国两 制”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响应,故错误;两岸血脉相连,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记知识纲要,本讲小结,(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 线组织的形式,起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 定了基础,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 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促使香港和澳 门问题得到解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背史论术语,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