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6讲 种群和群落,KAO GANG YAO QIU,考纲要求,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2.标志重捕法(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 5.环境容纳量(a)。 6.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7.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a)。 8.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a)。 9.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 10.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 1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12.顶极群落的概念(a)。,NEI RONG SUO YIN,内容索引,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知
2、识梳理,1.种群的概念,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 的集合体。,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 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 的晴雨表。,同一物种个体,出生个体数,死亡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兴衰,答案,(2)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 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种群的年龄组: 、 、 。 年龄金字塔,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生殖后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3、。 (4)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 法,其公式为种群总个体数N (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标志重捕,答案,3.种群的分布型,(1)概念:种群中个体的 格局。 (2)类型:包括 分布(如稻田插秧)、 分布(如橡树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 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其中 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 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 分布。,空间配置,均匀,随机,集群,集群,集群,集群,答案,4.种群的存活曲线,(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 和死亡情况
4、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 ,直至 为止。 (3)曲线标识: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 ,纵坐标是_。,答案,死亡过程,1 000,死亡年龄,全部个体死亡,年龄,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5.种群的增长方式,(1)指数增长 概念:在 无限、 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 ,增长会越来越 ,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又称 形增长曲线。,答案,资源,空间,加大,快,“J”,(2)逻辑斯谛增长 概念:在 、 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5、又称为 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会受到 的限制。 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 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 增长,到_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3)环境容纳量: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答案,资源有限,空间有限,“S”,环境容纳量(K),K/2,减速,K值,6.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的数量波动 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 的。原因类型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动的改变波动:如我国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动波动:如北极旅鼠的数量变动,答案,随时间而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环境条件,非周期,周期,(2)种群数量的调节 调节类型
6、: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 因素和 因素。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括 调节和 调节。 外源性调节因素: 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_。此外, 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内源性调节因素: 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 被称作 调节。,答案,外源性,内源性,行为,内分泌,气候,温度和湿度,食物,领域行为,内分泌失调,内分泌,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归纳总结,(2)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行为调节 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调节 由于社会压力加大,会
7、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内分泌失调,影响动物的生殖,从而使其种群的数量发生改变。,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4)在外源性因素调节下,种群的数量减少( ) (5)种群数量有时可以略高于K值(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7)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8、) (8)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指数增长( ),答案,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下面是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示意图,请分析:(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 (3)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答案,(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 。 (5)种群的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除图中影响因素外,_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6)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_。,答案,性比率,气候、天敌、,传染
9、病,迁入率和迁,出率,(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提示,提示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比率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8)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答案,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重点剖析,1.“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的比较,2.有关K值的分析,(1)K值的示意图 在环境未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K值的应用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
10、力,增大K值。 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3)K/2值的应用 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必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到达K/2值处。,(4)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命题探究,命题点一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某
11、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解析,解析 由图示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到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A项正确; 天敌倾向
12、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导致衰老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项正确; 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比率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发生改变,D项错误。,2.(2018浙江11月选考,1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 自然增长率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A错误; 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 种群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13、即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种群数量不变,小于0时种群的数量才开始减少,C错误。,答案,解析,命题点二 标志重捕法 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答案,解析,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
14、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项错误; 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B项错误; 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C项错误;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D项正确。,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包括 A.捕鱼时,在经常饲喂的地方以保证捕到较多的鱼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15、D.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物丢失,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记对象的正常活动,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答案,解析,标志重捕法常见误差分析 (1)计算出的种群数量N大于实际数量的情况 标志物脱落。 被标记个体与未被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不同。由于第一次捕捉的个体被标记后,很难再被捕捉到,使得N比实际值偏高。 被标记的个体容易被天敌捕获。 (2)计算出的种群数量N小于实际数量的情况:标记时标记物太过明显或对动物造成伤害,被标记个体在第二次
16、捕捉时就很容易被抓到,使得N比实际值偏低。 (3)标志重捕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调查期内没有大量新的个体出生或死亡、迁入或迁出,但在实际调查中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变化。,方法链接,命题点三 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5.(2018嘉兴3月选考模拟)某种群下一年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虚线e代表Nt1/Nt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f B.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D.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数量将减少,答案,解析,解析 当Nt1/Nt1(虚线左上方)时,种群数量增加,当Nt1/Nt1(虚线右下方
17、)时,种群数量下降,根据题图可判断种群数量为c时,Nt1/Nt1,种群数量基本稳定,A错误,C正确; 种群数量为b时,下一年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种群数量差值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 种群数量为d时,Nt1/Nt1,种群数量将减少,D正确。,6.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解析,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错误; 海洋鱼类捕捞应使
18、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中净补充量最大的点,而E点的净补充量为0,B错误; 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错误; 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命题点四 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7.如图表示种群分布型的三种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型分布是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分布型 B.型分布的种群成员之间依赖性和排斥性较弱 C.型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D.密度相同的种群,分布型也相同,答案,8.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如图所示。某野生鱼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 A.和 B.和 C.和 D.和,答案,种
19、群的存活曲线 (1)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它反映了各种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等。,归纳提升,(2)类型,命题点五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9.如图表示某区域的猞猁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 B.在不同年份猞猁个体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 C.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7.8104只 D.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内源性调节因素,答案,解析,解析 由图可知,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总是增加,然后减少,再增加,再减少,这和食物的来源有很大关系,A
20、正确; 由种群数量的变化看不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B错误;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应该在K值上下波动,由图可知,猞猁种群数量达到7.8104只后急剧下降,并没有维持相对稳定,故7.8104只并不是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外源性调节因素而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D错误。,10.下列有关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叙述,不正解的是 A.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周期性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 C.降雨量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领域行为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解析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 种群周期性波动主要
21、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B正确; 降雨量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正确; 领域行为是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错误。,答案,解析,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梳理,1.群落的结构,答案,分层,光强度,光,水平,斑块状镶嵌,答案,时间,昼夜,季节,2.群落的主要类型,北方针叶林,禾本科,阔叶草本,肉质旱生,缺水,简单,稀少,强风吹袭,答案,3.群落的演替,(1)概念: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 才会中止。 (2)实例:湖泊演替为森木的过程裸底阶段 阶段 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阶段。 (3)类型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稳定的群落,沉
22、水植物,浮叶根生,森林群落,任何生物,比较长,被毁灭群落,环境条件,比较短,答案,4.顶极群落,(1)含义:一个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最终所达到的与 和_处于平衡的状态。 (2)决定因素:主要由 和 决定。 (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 。,答案,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平均温度,年降雨量,顶极状态,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1)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2)荒漠中的植物由于竞争水分,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集群分布( ) (3)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原生演替( ) (4)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5)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
23、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 (6)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答案,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提示,(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24、,提示 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提示 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的位置。,提示,重点剖析,1.分析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群落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
25、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3)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垂直结构和高山群落的垂直分布的区分,命题探究,命题点一 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类型 1.(2018浙江绿色评估联盟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保持不变 B.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C.通过年龄结构图可以得到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 D.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由光
26、照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K值上下波动,A错误; 水稻属于种群,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 通过年龄结构图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C正确; 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氧气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的,D错误。,答案,解析,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是同一物种
27、,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属于种群范畴,A项错误;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项正确; 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项正确; 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无分层现象,D项正确。,答案,解析,命题点二 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 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 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
28、丰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恢复原状的能力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解析,解析 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错误;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物种丰度增加,抵抗干扰的能力升高,恢复原状的能力降低,B、C项正确; 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项正确。,4.(2018浙江五校联考)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慢 B.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C.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 D.从裸岩开始的演替
29、属于原生演替,解析 原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慢,A正确; 群落的演替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后,就会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C正确; 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D正确。,答案,解析,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1)群落演替的方向 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演替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形成顶极群落 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生物种类越来
30、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方法链接,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群落抵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 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 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及有机物的产生量和消耗量达到平衡。,考点三,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解读,1.实验目的,(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 发生的变化,从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学习用 进行酵母菌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学习 (或比色计)的使用方法,找出酵母菌细胞数量变化与其浑浊度之间的关系。 (3)初步尝试依据测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答案,时间,血细胞计数板,比浊计,2.实
31、验步骤,无菌葡,萄糖,酵母细胞分布均匀,方格,答案,比浊,平均值,酵母细胞数,答案,3.依照上述操作连续4天计数并绘制坐标曲线,记录表格如下,4.结果分析,(1)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右图所示曲线,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再降低。 (2)原因: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提醒,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关键点拨,1.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1)镜检计
32、数方法 方格内细胞的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酵母细胞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 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 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 (2)计算细胞总数 每方格内的细胞数细胞数/方格数。 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每方格内的细胞数2 500。 试管内的细胞总数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10。,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4点注意事项,(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拧紧试管盖将试管倒转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2)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3)溶液要进行定
33、量稀释。 (4)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时必须搞清如下等量关系:1 mL1 cm31 000 mm3。,命题探究,命题点一 实验基础 1.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答案,解析,解析 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A项错误; 酵母菌是兼性
34、厌氧菌,所以培养酵母菌时,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项错误;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C项错误;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D项正确。,2.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 h后,酵母菌
35、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答案,解析,解析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除统计方格内菌体外还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5 h前每个小方格内约有5个菌体,而5 h后每个小方格内约有10个菌体,但这是在稀释100倍后的值,所以5 h后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无法判断;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不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命题点二 实验分析与实验拓展 3.(2019吴兴模拟)如图表示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至60 h时,增长率最大 B.继续培养下去,K值不会发生变化 C
36、.大约培养32 h后增长速率最大 D.种群自然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而增长,解析 培养到60 h时,种群增长率为0,A项错误; 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代谢废物的积累,K值会降低,B项错误; 种群密度制约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密度较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的数量不变甚至减少,D项错误。,答案,解析,4.下图为在等容积的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
37、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恒定,答案,解析,解析 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指数增长,对应的种群增长曲线是;如果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好一些,对应的种群增长曲线是;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而影响繁殖,对应的种群增长曲线是,A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项正确; 该实验
38、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与捕食者无关,C项错误; 曲线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物质匮乏而下降,D项错误。,探究真题 预测考向,1.(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解析
39、,1,2,3,4,5,6,解析 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 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 第3年末乙种群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时为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正确; 这4年中甲种群L值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错误。,1,2,3,4,5,6,2.(2016浙江10月选考)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4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1,个体数目增加,种群密度增大;1,个体数目不变,种群密度稳定;1,个体数目减少,种群密度减小。t1和t4时刻,1,但种群密度各自稳定不相等,乙种群t1之后1,种群数量增加,故t4时种群密度大于t1时;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自然增长率不同。故选D。,1,2,3,4,5,6,3.(2018浙江4月选考)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
41、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解析 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所以A、B、C正确,D错误。,答案,解析,1,2,3,4,5,6,4.(2018浙江11月选考,2)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解析 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结构不同。,答案,解析,1,2,3,4,5,6,5.(2018江苏,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
42、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最强,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错误;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 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与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 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最强,D正确。,1,2,3,4,5,6,6.某湖泊生活着
43、金鱼藻、浮萍、芦苇等生物,并长期养殖鲫鱼。回答下列问题: (1)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动、植物残体主要落在_层发生腐败和分解。若从湖底裸地开始逐渐演替为陆生群落,这种演替属于_演替。,解析 从湖岸到湖心植物的不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湖泊中,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主要在底泥层进行,因为分解者主要存在于底泥层中。从湖底裸地开始逐渐演替为陆地生物群落,符合原生演替的特征。,水平,底泥,原生,答案,解析,1,2,3,4,5,6,(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
44、值将_。,解析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量)/标志个体重捕量可知,若标志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会导致标志个体重捕量减小,这样会使计算得到的种群数量偏大。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人为地大量捕捞,不会影响K值的变化。,偏大,基本不变,(3)当保证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增长方式为_ _。,解析 食物充足、环境条件适宜只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部分因素,种群数量还受其他条件的制约,如天敌等,只有在完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才可能出现指数增长。,逻辑,斯谛增长,答案,解析,1,2,3,4,5,6,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比
45、率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所有动物种群的密度均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 C.死亡率高的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弱 D.一般而言,稳定型的人口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保持零增长,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性比率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如豌豆没有性别之分,不具有性比率,A错误;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B错误; 种群死亡率与适应环境的能力无必然联系,死亡率高的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一定弱,C错误; 一般而言,稳定型的人口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保持零增长,D正确。,1,2,3,4,5,6,7,8,9,
46、10,11,12,13,14,15,2.(2019浙江稽阳质检)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指数增长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加 B.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高 C.逻辑斯谛增长处于K值时自然增长率趋向于零 D.逻辑斯谛增长种内斗争剧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解析 指数增长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加,A正确;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但出生率不一定最高,B错误; 逻辑斯谛增长处于K值时自然增长率趋向于零,C正确; 逻辑斯谛增长种内斗争剧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正确。,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3.(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联考)
47、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B.是由该环境的有效资源决定的 C.与种群的个体数量无关 D.同一种群的K值稳定不变,解析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4.(2018杭州一模)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动物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到40只(雄性30只,雌性1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捉到80只(雄性55只,雌性25只),其中有标记的为10只(雄性6只,雌性4只),假设雌雄再捕率是不同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雌雄比是13 B.种群数量是120只 C.种群雌雄比是23 D.再捕率雌性高于雄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