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94 ,大小:1.25MB ,
资源ID:1103533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035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sofeeling2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课件.pptx

1、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 (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 (2)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 (3)秦朝的“焚书坑儒”; (4)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孔子(选修4),考纲要求,2.科技文化 (1)商代甲骨文; (2)诗经; (3)楚辞; (4)汉赋; (5)汉代造纸术; (6)数学、医学等成就,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考纲呈现,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自主学习,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

2、、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 “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

3、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形成时期,孔子、孟 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 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 的斗争。,图解历史 百家争鸣,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 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 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 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二、先秦诸子思想,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 老子

4、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老 子和孔子都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 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有本质区别。孔孟儒 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 意识。,图解历史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三、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 (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 司南 ”;天文学家石申用赤 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 (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5、。 特别提示 甲骨文使我国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的历史被称为 “信史”。,3.绘画: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 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 (1)诗经 a.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 歌。 b.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风的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 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c.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 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 典。,(2)楚辞 a.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 浪漫 主义风 格。 b.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c.影响:楚辞又称“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

6、四、孔子(选修4) 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献身文教,从政生涯昙花一 现。,2.基本思想 (1)“礼” a.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 尊君 。 b.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c.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 贵贱有序 。 d.“正名”:就是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2)“仁” a.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b.行“ 忠恕 ”之道,即人要尽己为人。 (3)礼与仁结合: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 会。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3.历史

7、贡献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 (2)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 刑杀。 (3)思想上: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题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 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 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为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 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 成。 张岱年、方

8、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合作探究,史料2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 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 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 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读史指导 (1)史料1主要说明了“士”阶层的崛起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其中 “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通称。 (2)史料2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说明“百家争鸣”局面中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9、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提示 基本条件: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 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2)根据史料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提示 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 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 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史论归纳 “百家争鸣”的含义、特点、实质和评价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10、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 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4.评价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 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 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

11、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题二 先秦时期诸子的治国思想 史料呈现 史料1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史料2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史料3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 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

12、子离 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史料4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 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 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读史指导 (1)解读史料1的关键是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老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指民众的自我教化、觉悟。 (2)根据史料2可得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结合史料2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指出了“礼”的要求。体现了孔子“德政”的主张。,(3)史料3首先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史料的关键语句,如“施仁政于

13、民”“修其孝弟忠信”和“仁者无敌”,然后提炼孟子的观点。强调道德的作用。 (4)史料4引自韩非子。说明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问题思考 (1)史料1体现了道家怎样的治国思想? 提示 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其治国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道 家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2)根据史料2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提示 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 国。,(3)史料3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进行简要阐释。 提示 “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 取民心,体现了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4)史料4体

14、现了韩非子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持什么观点?他提出了怎样的 主张? 提示 反对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通过“严刑重罚”来维护统治。,(5)结合以上史料,分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 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 儒家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 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归纳 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点及联系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法治

15、),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2.联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 会的需要。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辅以法家思想,兼采道家 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 格局。 (2)儒、法、道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

16、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2019江西南昌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然当今之时,天下之 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 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 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今人之贱人, 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下列属于这一学 派主张的是 ( ) A.法不阿贵 B.兼爱尚贤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集训,B,解析 材料中该学派认为天下之大害包括:战争;君不惠,臣不忠,父 不慈,子不孝;社会等级间的矛盾,因此该

17、学派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兼爱,符 合墨家思想主张,B项中的兼爱尚贤思想属于墨家,B项正确;法不阿贵属 于法家思想,A项错误;以民为本属于儒家思想,C项错误;道法自然是道 家思想,D项错误。,2.(2019广东湛江模拟)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 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 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这说明当时 ( ) 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法家意识到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 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C,解析 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 使人爱”说明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

18、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商鞅对儒家 思想的批评,无法说明儒家与法家的思想追求,故A项错误;据材料“是 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可知商鞅批评儒家思想,二者并没有融 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表明商鞅并 没有接受以仁义治天下的观点,故D项错误。,3.(2017课标)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 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A,解析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 明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频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写,故A

19、项正确。西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 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这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 化,B项错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 大,C项错误;“书同文”推行于秦统一六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一、秦汉时期的思想,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自主学习,1.秦朝统治者利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密控制百姓的 思想。,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背景 a.汉武帝时代,中国的“ 大一统 ”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 主义政治体制大体成型。 b.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 应”及“

20、三纲五常”等学说。 (2)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 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重用儒生;设立太学和地方教育机构,将儒家经典 列为教材。 (4)影响 a.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 的进步。 b.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 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 自由发展。,误区警示 正确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新儒学还吸收了法家思想、黄老之学、阴阳家思想。儒学成为统治思 想后,其他学派,如法家、道家并没有消失,只是不是主流思想而已。

21、,归纳总结 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家自身 思想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思想。教材补遗 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图解历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材补遗 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百废待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 的政策。 (2)含义: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即黄帝和老子的学说。 (3)理论来源:早期道家理论是基础,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

22、 等各家学说。 (4)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 极无为”的哲学观。,(5)影响: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国力逐渐增强。为汉武帝时期的 “有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地位:西汉初年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二、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科技方面:西汉前期,我国已经有了纸。东汉时宦官 蔡伦 改进造 纸术。 2.文字方面: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隶书。,3.文学方面: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 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代表

23、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主题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2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 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合作探究,史料3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 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 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 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

24、编秦汉史,读史指导 (1)史料1引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体现了其“君权神授”“天 人感应”的思想。 (2)史料2亦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主要阐释了“三纲”的合理性, 为其思想提供理论依据,的意思是封建王朝的“三纲”可以从天道中 找到根据。 (3)史料3选自史学专著,主要阐述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说明了 董仲舒新儒学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这也是汉代儒学思想成为统治 思想的重要原因。,问题思考 (1)史料1主要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主张? 提示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2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思想有什么作用? 提示 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神化君权,适应了加强君 主专制的

25、需要;“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 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3)史料3说明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什么影响? 提示 将儒学神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4)综合以上史料,概括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及其影响。 提示 在原来儒学基础上,加入阴阳五行等学说,使之适应了封建统治 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史论归纳 一、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

26、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 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国家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27、,对学术、思 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 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 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2016课标)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 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 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考点集训,C,解析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 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

28、的论语, 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 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 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 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2.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 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D,解析 司马迁认为,以古察今,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但由于古 今历史环境不同,又不能照搬历史经验,故D

29、项符合题意。历史不会重 演,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应当以古察今,以史为鉴,A、B、C三项错误。,3.(2019陕西咸阳模拟)先秦儒家在社会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 “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 务。这种变化 (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A,解析 据材料“先秦儒家在社会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是父 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 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本讲小结,记知识结构,背史论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30、,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 思想。 (2)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 “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这些 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 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4)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 学地位;在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专题总结提升,知识框架,中西链接,一、

3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跟踪训练1 (2019江西南昌模拟)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 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 ( ) 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C.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 D.都冲击了贵族利益,D,解析 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的初税 亩是由于私田繁盛公田不治,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所以不论公田还是 私田都要按亩纳税,损害了原有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梭伦改革中的“解 负令”等措施也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跟踪训练2 (2019河

32、南洛阳模拟)孟子认为治国需要法律,但当法律与 人伦冲突时,要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则认为守法是一种正义行为,应严格 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二者思想差异的出现表明 ( ) A.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苏格拉底更具有理性 C.孟子更加有人文情怀 D.人伦与法律无法调和,A,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思想差异出现的主要 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孟子处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苏格拉底处于雅典奴隶制民主政 治时期,故A项符合题意。,三、秦律和罗马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2)都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3)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

33、益。,2.不同点 (1)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秦律则保护地主 阶级的利益。 (2)适用对象不同:罗马法是由自然法演变而来的,适用于罗马所有公民; 秦律对不同阶级区别对待。,跟踪训练3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秦法 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 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由此可知,二者都 ( ) A.强调法律制定的阶级性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C.维护了帝国的集权统治 D.包含了自然法精神原则,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法律制度的比较。从材料中的“十 二铜表法中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和秦法对地主阶级和被 压

34、迫阶级身份的规定可知,二者都强调法律制定的阶级性,A项正确;秦 朝是封建君主专制王朝,秦律保护的是地主阶级的特权,B项错误;十 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C项错误;秦法中没有自然法精神 原则,D项错误。,核心突破,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跟踪训练4 (2018宁夏银川一模)战国时期,民间私立祠、社数量大增, 男女巫成为百姓信仰鬼神的关键人物,祭祀不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仪 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祭祀活动干扰社会秩序 B.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所接受C.礼崩乐坏影响民间祭祀 D.社会转型使民间信仰趋于合理,C,解析 材料中的“民间私立祠、社数量大增”“祭

35、祀不再是固 定时间的特定仪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反映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受 到破坏,祭祀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这反映了礼崩乐坏影响民间祭祀,C项 正确;祭祀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说祭祀活动干扰社会秩序,A 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B项错误;“男女巫”和 “信仰鬼神”不是民间信仰趋于合理的体现,D项错误。,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 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1.从经济折射点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

36、础, 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 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 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2.从思想折射点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 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 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 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跟踪训练5 (2018重庆渝中二诊)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 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 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 秦律 ( ) A.厉行轻罪重罚 B.保留原始习俗 C.条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D,解析 由材料中的“(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 母),黥为城旦舂”可知,秦律用法律来维护伦理秩序,D项正确。其他三 项都不能正确体现材料信息,排除。,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