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 ,大小:1.94MB ,
资源ID:1103806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038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湘教版选修6.docx)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湘教版选修6.docx

1、1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以及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讲解。对于其他两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参考资料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基本对策第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加强对全体公民的节约教育,养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促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不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消费主义浪潮,是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关系

2、的主要根源。在消费中,要理智消费,节制消费,不盲目攀比,消费至上。第二,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基本上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是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级政府的行为取向,有些地方政

3、府和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造成了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第四,政府引导,让自然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生态再生。与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相适应,政府应推动绿色生态分析规划和评价方法,将环境污染情况纳入成本计算,建立和谐社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第五,要积极培植绿色环保产业。通过工业化和经营化农业、细化和品牌化加工业、多样化和清洁化能源业、网络化和联营化交通运输业以及数字化和全球化信息业等重要运作方式,大力发展环境资源和绿色环保产业。第六,要树立起新的生态环境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们要反思人类从敬畏环境到征服环境,再受到环境的惩罚的历史教训。必须实现环境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生产观念的转变,既要解决制度、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人自身的素质问题,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要树立尊重环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大力倡导保护生态、珍惜资源,时时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总之,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无论在理论意义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是不容置疑的。那种无视生态环境平衡、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唯物质主义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已经落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