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崇义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三语文试题满分:150 分 时长:150 分钟 时间:2018.12.11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头脑。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它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 。这是演绎
2、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 “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 。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清代王引之,可以说是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尽管当时没有归纳的说法。他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古人对某一个问题解释的错误。对于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 , 韩诗说:“终风,
3、西风也。 ”王引之认为这个讲错了,是缘词生训,现在我们叫望文生义。从这句话看, “终风”解释为“西风”是讲得通的,但在别的地方“终”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这一个地方讲通也不能算数。王引之用大量诗经中“终”和“且”对称的例证来证明, “凡”这样的“终”字都作“既”讲。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跟归纳相反,就是所谓的孤证,即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完全没有归纳。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前些日子看一些字典的稿子,这里就很有一些孤证的问题。 “信”字,它讲做“媒人” ,举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的“自可断来信” 。这个地方讲成“媒人”也可以讲得通,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孤证。古书中“信”都不做“媒人”讲,而
4、讲到“媒人”的时候,也没有用“信”字的,为什么单单这一个地方做“媒人”讲?这就是孤证,孤证是不科学的。余冠英就讲得很好。他说, “信”有使者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媒人” ,但“信”字本身不能解释为“媒人” 。同时,搞科研工作也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有一个例子就是黄侃的- 2 -古本韵、古本纽的说法。他先主观下个结论,古代一定有个本韵,跟本纽相当。一定是古本韵中有古本纽,古本纽只能出现在古本韵中。这牵涉到整个逻辑思维问题。为什么说它是古本韵?因为它里边有古本纽。为什么说它是古本纽?因为它出现在古本韵。林语堂批评他是乞贷论证,现在叫循环论证。这是违背科学的。胡适那套“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行不行?
5、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大胆到某种程度就变成主观臆测了,跟科学的假设风马牛不相及。胡适说, 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种假设真是太大胆了,主观的大胆当然就不科学了。胡适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 ,问题在于大胆。不应该提大胆,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假设是可以的,大胆是不可以的。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所谓细心求证,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但胡适本人就没有做到,他的入声考就没有细心求证,讲得很不好。总之,掌握科学方法就是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节选自王力谈谈写论文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头脑是分析
6、能力的基础,它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必备品质,科研人员必须拥有科学头脑。B. 归纳,是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其共同点;而演绎,是从共同属性中去推断某个个体也有相同的特征。C. 科研工作要达到“凡” ,它的得来必须先占有大量材料,再进行概括分析,不可先下结论。D. “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而“细心求证”也不是完全对的,要看具体情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首先点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方法,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B. 第段写了王引之对韩诗观点的质疑,肯定了王引之方法的科学性,证明归纳法对于科研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C.
7、 第段从孤证谈起进而肯定了余冠英的解释,批评了黄侃的循环论证,从而证明孤证是违背科学的。D. 第段先从胡适“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着手,接着指出问题所在,点明可取之处,最终提出科学思维方法。- 3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就能写出真正的科学论文。B. 如果分析不是以归纳为基础,而是先确定观点,再找材料来证明,那么这就是违背科学的,其论点也都是错误的。C. 韩诗说:“终风,西风也。 ”这种只用一个例子而不用一本书中的其他例子来证明的研究方法,就是孤证。D. 胡适的入声考讲得很不好,因此说,他提倡的“大胆假设,
8、细心求证”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答案】1. D 2. C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分析可知,D 项, “而细心求证也不是完全对的”一句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 。故本题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
9、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第三段探讨与归纳相反的思维。C 项,黄侃的循环论不是用来证明孤证的,而是证明“搞科研工作也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这一违背科学的思维。故本题选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混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B 项,夸大范围,原文是“往往都靠不住” 。D 项,强加因果。胡适的“大胆
10、假设,细心求证” ,问题在于大胆,不应该提大胆,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假设是可以的,大胆是不可以的。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所谓细- 4 -心求证,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但胡适本人就没有做到,他的入声考就没有细心求证,讲得很不好。由此看出强加因果。故本题选 C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
11、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 。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 。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横穿诗经的河流洪 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
12、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
13、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 5 -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
14、失去了天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 ,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 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
15、,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诗经里的那条河,已
16、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 ,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B. 第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
17、明的都市” “钢筋水泥的城市” “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 ,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 6 -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C. 第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是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 ,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D. 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 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 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 “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5. 在作者眼中, 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6. 文章开头和结
18、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 ,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案】4. B 5. 平凡而丰富 自由、单纯而天真 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6. 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
19、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 项, “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作者眼中, 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该题注意分段来概括内容,而以第段为主。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本题是局部信息筛选概括,先明确答题区间后,再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提取或概括答案要点,整合后作答。第三节, “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
20、生活方式。 ”第六节。 “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 ”“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 7 -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由此可以分条概括出先民的生活特点是:平凡而丰富;自由、单纯而天真;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 ,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之一是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
21、想像空间。题干说“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 ”,联系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 ,这就提示考生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呼应,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这样就使文章结构完整。再者, “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 ,使得文章层次分明。 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 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 “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层层深入,使主题得到强化。本题考的是“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
22、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
23、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8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24、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
25、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 “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
26、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9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
27、%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
28、奖励的政策措施。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A 8. AE 9. 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
29、理- 10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 “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是原因之一。故本题选 A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 “新闻媒体
30、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无中生有,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C 项,中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原文为了说明居民要提高认识,提出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是有污染的行为。这是作者在文中的本意。而“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个说法并没有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D 项, “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本题选 AE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怎样才能有效推进
31、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读文本,搜寻文本阐述有关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表明民众对投放垃圾的责任意识不强,由此提取的方法是,要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材料二第一节“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表明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工作,提高其运行效率,这是政
32、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 ,表明政府的主导,全民要参与。 “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能总结出政府还应该最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11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
33、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
34、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 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
35、一头地 。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
36、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 12 -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有删改)注: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分裂。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
37、出人头地的机会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
38、般应该是男子十五岁行冠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春秋 ,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易经 尚书 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称闱”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
39、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的话。B. 苏轼勤政爱惜。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长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
40、以来,盖亦鲜矣。【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 (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
41、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属文日数千言”的意思是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 “日”做状语, “属”做谓语,“文”做宾语, “数千言”做定语修饰“文” 。句意流畅,语法合理,所以应在其前后停顿,排除 A、D 项。 “口未能言”的意思是嘴里却说不出来。其中“口”作句子是主语,而不是作“见”的宾语,所以应在“口”之前停顿马鹏程 C 项。综上分析,本题选 B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
42、,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 14 -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错在“男子十五岁行冠” 。正确理解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本题选 A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 项, “听到欧阳
43、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正确理解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才真正信服。故本题选 A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若”:“如果” ;“为”:“成为,做” ;“许”:“允许” ;“顾”:“难道” 。第二句关键点:“浑涵”:“博大丰富” ;“光
44、芒”:“光辉灿烂” ;“盖”:“大概” ;“鲜”:“少”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苏轼
45、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很有感慨,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那样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 ,感叹说:“我从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 15 -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支离破碎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名
46、,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名,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才真正信服。(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于到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汇集于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泥?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 ”于是,将逃出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
47、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 ”士兵的头目说:“您太守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这些小人物,理应为您效命。 ”于是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被淹没。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端。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制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其利弊。免役制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敛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制的
48、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 ”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的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他的看法,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您也不顾。我从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您今天做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产生以来, (这种情况)大概也是
49、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主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自 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颔联中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B. 诗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C.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D. 诗人借“老龟” “蟠木”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