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4 ,大小:2.26MB ,
资源ID:110831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08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1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 2018-2019 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下列物质中,在饥饿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中的是A. 氧气 B. 胰岛素 C. 胆固醇 D. 肝糖元【答案】D【解析】【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人体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2、内环境的成分: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 2、水分、尿素等。【详解】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输,在氧分压低的地方释放,经由血浆、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 不符合题意;胰岛素是胰岛 B 细胞分泌的

2、能发挥调节作用的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能存在于内环境中,B 不符合题意;胆固醇可存在于血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 不符合题意;糖原在骨骼肌细胞及肝脏细胞中合成并储存,一般不会出现在内环境,D 符合题意。故选 D。2.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B. 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C. 从加入盐酸或 NaOH 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D.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 pH 变化曲线时,一般以 pH 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答案】D【解析】【分

3、析】“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探究实验活动,旨在使学生能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 pH 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2pH 稳定的。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 pH 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 pH 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详解】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A 正确;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B 正确;该实验通过加入盐酸或 NaOH 后

4、的变化比较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C 正确;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 pH 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滴加数为横轴,而以 pH 为纵轴,D 错误。故选 D。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的 pH 通常在 7.357.45 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H 2CO3/NaHCO3、NaH 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 pH 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

5、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的 pH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H 2CO3/NaHCO3、NaH 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 HCO3-、HPO 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正确;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正确;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确;

6、CO 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 pH 的相对稳3定,正确;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 pH,错误;所以正确的有,故选 C。【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要能全面分析维持血浆 PH 相对稳定的原因。4.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 c 为抗体,则 a 表示记忆细胞,b 表示浆细胞B. 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细胞和 T 细胞,c 为 B 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

7、液免疫C. 如果图中 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 d 和 e 为同一种物质D.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水盐平衡调节、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图中箭头所隐含的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详解】在二次免疫中,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 c 为抗体,则 a 表示记忆细胞,

8、b 表示浆细胞,A 正确;在初次的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 B 细胞,B 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细胞和 T 细胞,c 为 B 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B 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如果图中 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肾

9、小管和集合管,则 d 和 e 均代表抗利尿激素,C 正确;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上都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但在神经中枢的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 错误。45.关于婴儿经常尿床的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B.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弱C. 说明神经中枢是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D. 说明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

10、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详解】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 正确;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弱,故会经常遗尿,B 正确;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的,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控制,C 错误;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D 正确。【点睛】注意: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若有意识的排尿则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参与调控。6.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 a、b、c、d、e B.

11、b、c、d、eC. 只有 c、d、e D. 只有 a 和 b【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b 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b、c 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c、d 形成一个突触,d、e 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根据题图,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刺激点与 b、c 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因为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 b、c 可以测到电位变化,c、d 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可以从 c 传向 d、e,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

12、以不能传向 a故选 B。【点睛】注意: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7.下列关于生物体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不能合成 DNA 聚合酶但能合成 RNA 聚合酶B. 叶肉细胞既可用于观察叶绿体又能进行质壁分离实验C. 神经细胞膜上一定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 骨骼肌细胞中葡萄糖和糖原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观察叶绿体实验一般选取叶绿体含量较高的细胞;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属于原生质层,有利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通过

13、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肝糖原可以分解产生葡萄糖,而肌糖原不可以。【详解】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进行 DNA 的复制,但是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该细胞不能合成 DNA 聚合酶但能合成 RNA 聚合酶,A 正确;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且其含有的叶绿体使得原生质层具有一定的颜色,因此该细胞可以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壁分离实验,B 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因此神经细胞膜上一定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 正确;骨骼肌细胞中的葡萄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产生葡萄糖,D 错误。8.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多种腺体和组织,其中有的内

14、分泌细胞比较集中,形成内分泌腺,以下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 垂体 B. 肾上腺 C. 小脑 D. 胰岛【答案】C【解析】【分析】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分泌的物质直接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6【详解】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属于内分泌腺,A 不符合题意;肾上腺能够合成并分泌肾上腺素,属于内分泌腺,B 不符合题意;小脑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内分泌腺,C 符合题意;胰岛分胰岛 A 细胞和 B 细胞,胰岛 A 细胞能够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 B 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可调节血糖平衡,胰

15、岛属于内分泌腺,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内分泌腺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对内分泌腺的种类的识记。9.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的变化B. 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B 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C. 人体大量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排尿量减少D. 人成年后身高稳定不再增长,垂体不再分泌生长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16、分的作用。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它对肌肉的增生和软骨的形成与钙化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详解】A.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A 正确;B. 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活动增加,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减弱,B 正确;C. 人体大量失水时,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C 正确;D. 人成年后垂体也会分泌生长激素,D 错误。10.如图表示甲和乙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与图示不符合的是( )7A. 若图表示刚进食一段时间内,则甲表示胰高血糖素,乙表示胰岛素B. 若图表示进食过咸的食物后,则甲表示尿量,乙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C. 若图表

17、示垂体被破坏后,则甲表示甲状腺激素,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 若图表示进入寒冷环境后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则甲可表示小鼠,乙可表示蛇【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血糖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机理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等;据图分析,图中甲与乙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负相关,据此可以判断各选项中对应关系的正误。【详解】进食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消化道的吸收,血糖升高,机体调节的结果是胰高血糖素降低,胰岛素上升,A 正确;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B 正确;垂体被破坏后,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

18、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C 正确;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恒温动物小鼠的耗氧量增加,而变温动物蛇的耗氧量减少,D 错误。11.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A. 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 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C. 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与运用。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如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8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

19、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详解】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 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可以通过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进而使机体散热减少,B 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的冷觉感受器会感受到温度下降并发送信息,C 正确;寒冷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D 错误。 故选:D。【点睛】关键要掌握和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否则误认为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会下降。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 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B.

20、 人若被毒蛇咬伤,需要注射抗毒血清(抗体)以减弱毒素的伤害C. 效应 T 细胞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另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起到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T 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 T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详

21、解】A. 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A 正确;B. 注射抗毒血清(抗体)可以减弱毒素的伤害,B 正确;C. 效应 T 细胞可以由 T 淋巴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分裂分化产生,C 错误;D.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 正确。13.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 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9

22、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注射到体内,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鸡能够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扩大鸡的注射范围,先前注射过该病原菌的鸡产生了记忆细胞,能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将病原菌消灭,没有注射过病原菌的鸡,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慢、且强度小,鸡因患病死亡。【详解】A. 第一次注射病原菌,病原菌属于抗原,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 正确;B. 注射的

23、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了选择,B 错误;C. 第一次注射病原菌,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了记忆细胞,因此再次注射新鲜病原菌后,机体会进行二次免疫反应,C 正确;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发生过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免疫反应慢、强度低,使病原菌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鸡死亡,D 正确。14.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C.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

24、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详解】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C、D 错误,B 正确。故选:B。【点睛】关键要熟悉水平衡调节过程:101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 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 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 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 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A、a 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 正确;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

25、个电极,所以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 正确;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 正确;D、由于电表能偏转,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 错误【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

26、的16.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符合如图曲线走势的是( )11A. 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B. 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C. 若横轴代表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纵轴不能代表尿量D. 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浓度也随之升高;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增大时,尿量随之减少;由于存在体温调节,所以环境温度

27、升高时,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保持不变。故选 A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出随着横坐标增大,纵坐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即前者增大,而后者减小。17.下图甲表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结合免疫知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B.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完成C. 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大于 de 段D. 图乙中 mn,deac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主了较多的 B 细胞【答案】A12【解析】【分析】造血干细胞分

28、化形成各种免疫细胞不需要抗原刺激,而 B 细胞和 T 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抗原刺激,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数量少,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数量又多又快。【详解】图甲中不需要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的有,B 细胞和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形成,A 正确;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 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 错误;由图可知,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小于 de 段,C 错误;图乙中 mn,deac,bc 段的斜率小于 de 段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的有关知识要

29、点,并具有一定的图示分析和综合能力。18.有关艾滋病( AIDS )的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A. HIV 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酸B. HIV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 B 淋巴细胞C. 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D. AIDS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答案】D【解析】【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 T 淋巴细胞,随着 T 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详解

30、】HIV 病毒只含有 RNA 一种核酸,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 错误;HIV 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 T 淋巴细胞,B 错误;由于 T 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也受影响,C 错误;HIV 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 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D 正确。故选 D。13【点睛】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19.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依赖五大类激素完成,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

31、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B. 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因为其诱导了乙烯的合成C.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可以起着遗传信息传递的作用D. 同一部位的细胞可能含有多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配合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当植物体感受到某些定向

32、外界刺激时,如单侧光及重力,该部位的激素浓度或比例往往会发生变化,A 正确;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的生长,B 正确;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但是传递的不是遗传信息,C 错误;同一部位的细胞可能含多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配合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根尖细胞可以合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根尖的生长,D 正确。20.下图表示玫瑰红和红富士两种品系的苹果,在果实发育期间果肉和种子内生长素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玫瑰红苹果的种子合成的生长素在果实发育初期会向其他部位扩散B. 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有效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C. 生长素能直接

33、参与细胞代谢,从而给细胞传递信息14D.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两种苹果品系果实发育的促进效果可能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一般产生于顶芽、幼叶、胚和发育的种子中,根据题图,玫瑰红苹果在 7-15 周种子内生长素含量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果肉中生长素含量在 9-17 周中也明显增加,红富士苹果生长素在种子内和果肉内含量变化趋势也类似,且果肉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比种子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滞后一些,说明生长素从发育的种子向果肉等其他部位运输。【详解】A. 玫瑰红苹果的种子内的生长素含量在第 9 周后上升较快,与此同时果肉中生长素含量也在同一时间明显增加;在果肉中生长素含量较高的第 15-17 周,种

34、子中生长素含量明显下降,说明种子合成的生长素在果实发育初期会向其他部位扩散,A 正确;B. 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有效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B 正确;C. 生长素是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 错误;D. 由图可知,不同品系苹果的果肉中生长素含量不同,很可能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对生长素的浓度需求不同,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两种苹果品系果实发育的促进效果可能不同,D 正确。21.在“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活动中,将某种植物枝条分成两组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两组应选用长势相同的枝条B. 根的数目和长度作用观测指标C. 一组用蒸馏

35、水处理,另一组用等量的 2,4-D 溶液处理D. 实验结论是 2,4-D 浓度越高,促进生根的作用超强【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学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枝条的长势属于无关变量,两组实验应相同,A15正确;实验的因变量是根的数目和长度,B 正确;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溶液的浓度,C 正确;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超过一定浓度,促进生根的作用减弱,甚至会抑制生根,D

36、错误,所以选 D。【点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是先增强后减弱;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2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教材调查实验,考查对种群密度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原理、方法的

37、理解。明确各调查方法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导致再次捕捉时被标记个体比例偏小,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相邻两边上的酵母菌需要统计,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的特性,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进入诱虫器中的小动物数量偏少,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选 C。2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 ;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

38、如图中乙) 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16A.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 d 点B. 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C. 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 c 点之后D. K 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 J 型曲线,乙代表 S 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0,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

39、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 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 K/2 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 c 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较快,A 错误;根据分析可知,e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 正确;虫害防治应在低密度时期,即 b 点之前,c 点的增长速率较大,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不利于控制害虫数量,C 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D 错误。故选 B。【点

40、睛】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17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B. 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 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D. 在被毁灭群落基本上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答案】A【解析】【分析】原生演替发生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经历的时间长,如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经历的时间短,如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41、。【详解】A.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里的“取代”是优势取代,A 错误;B. 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B 正确;C. 原生演替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C 正确;D. 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D 正确。25.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C. “落红不是

42、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 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 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8,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 错误。2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捕食者

43、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D. 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反馈调节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影响动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栖息空间,而食物和栖息空间是由植物提供的。黑光灯发出紫外光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因为这些昆虫对紫外光敏感,没有这种特性的昆虫不能被捕获。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44、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遭受破坏,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 值会上升。【详解】A. 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A 正确;B. 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有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因此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B 正确;C. 黑光灯只能用于调查农田里趋光性的昆虫,没有趋光性的昆虫不能捕获,因此不能用于探究该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C 错误;D.

45、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 正确。27.下图为从温带原始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它们表示的是A.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曲线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质量)19B.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 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表示植被的种类数量D. 表示食肉类的种类,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答案】A【解析】【分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是一个由简单群落向复杂群落演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优势种不断代替劣势种,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生物量越来越多。【详解】群落开始演替时,草本植物的种类及数量逐渐增多,随着演替的进行,一些灌木逐渐生长起来,

46、取代了草本的优势,所以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而植被的种类及生物量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所以 a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A 正确,B 错误;腐殖质应该是随物种丰富度增加而增加,C 错误;初生演替过程中先出现生产者,接着出现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D 错误。故选 A。28.某班学生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做探究实验,他们对怎么样进行酵母菌计数进行了讨论,其中错误的看法是( )A. 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内的酵母菌逐个计数虽然困难,但通过细心可以克服,以便获得准确数值B. 计数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是必须的,如有必要,

47、还要进行稀释C. 本试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但一定进行多次取样计数D.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一定不能忽视,但可以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以减少误差【答案】A【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 、(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20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

48、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详解】种群密度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A 错误;计数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是必须的,如有必要,还要进行稀释,B 正确;本试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但一定进行多次取样计数,C 正确;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一定不能忽视,但可以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以减少误差,D 正确。【点睛】熟悉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操作原理是解答

49、本题的关键。29.下列哪种情况下,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两个不同种群的竞争更加激烈 ( )A. 两个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B. 两个种群的生活条件极为相似C. 一个种群比另一个种群大得多 D. 两个种群的生殖方式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竞争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的现象;不同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强度因亲缘关系的远近、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详解】竞争是指不同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就称为竞争;像水稻和杂草等两个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生活条件极为相似,争夺空间、光照、资源,所以竞争最激烈故选 B。【点睛】关键:判断竞争的激烈程度主要是依据两个种群争夺的对象(营养来源、生存空间等)越相似,则越激烈。30.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 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 自然增长率小于 1 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 年龄金字塔表示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