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6 ,大小:1.22MB ,
资源ID:1110480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104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4讲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件.ppt)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4讲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件.ppt

1、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题线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主要表现】 (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2)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人间天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

2、封建的使命。 (3)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 的英国意图打开 ,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清朝 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对外 。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 。,工业革命,中国市场,自然经济,闭关锁国,虎门销烟,2.过程 (

3、1)爆发: 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扩大:1841年初强占 ,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抗英殉国。 (4)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0,香港岛,南京条约,广州,上海,领事裁判权,4.影响: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 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 .进程。 (1)政治: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4、2)经济: 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3)对外:使中国被卷入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从朝贡外交转向 。 (4)社会生活: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5)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 ”的新思潮。,近代社会,近代化,自然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外交,向西方学习,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 。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 ,战争爆发。随后,

5、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 。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 ,清政府被迫签订 。 (4)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 ,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市场,广州,天津条约,圆明园,北京条约,俄国,3.结果,长江,天津,北京,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 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封建统治腐

6、朽,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 (3)西方: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和瓜分世界的愿望强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 (4)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明治维新,资本输出,2.进程 (1)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控制黄海。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 、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 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 。,制海权,大连,北洋舰队,马关条约,台湾全岛,重庆,投资设厂,资本输出,民

7、族资本主义,4.影响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洋教势力的猖狂。 (2)旗号:“ ”。它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丧失了对清王朝的警惕。,势力范围,扶清灭洋,(3)败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

8、合力量的强大与共同镇压。 (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义和团运动打着“ ”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扶清灭洋,(3)结果:签订 。,辛丑条约,使馆界,外务部,外交途径,(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重理解,1.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

9、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代表着主权逐步丧失,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但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半封建化开始打破落后的封建制度是进步的表现。,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铁路修筑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3.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一 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

10、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

11、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清朝朝贡体制的范围、礼仪

12、及主要方式等方面概括内容。,【参考答案】 (1)内容:主要涉及周边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朝外交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 评述。,【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在外交方面清政府逐步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第二小问,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回答,“怎么样”的回答要从唯物史观出发,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参考答案】 (2)特点: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的世界秩序到融入世界

13、国家体系。评述: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的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深化拓展,一、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 1.朝贡体系: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朝贡体系的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14、。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正式解体。,2.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另一面,是在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首先,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须遵循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192

15、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改订新约运动,开始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后不平等条约体系解体。,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涉外方面的改变 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往来。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至此,清朝的

16、政治统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腐朽的旧官僚体系不得不适应新的调整和挑战。,主题二,中华民族觉醒的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一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

17、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新旧较量:老帝国对抗新兴国 材料二 甲午战后,梁启超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诗界革命”拉开序幕。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 强击。”,【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析】第(1)问,失败的原因注意要从中国、日本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作答。,【参考答案】 (1)落后的封建制度(未变革政治制度);政治腐败;军备松弛;缺乏战略预见,准备不足;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提高,准备充分。,【问题】 (2)材料二中梁启超倡

18、导“诗界革命”反映的主题是什么?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第(2)问,主题结合材料中的“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诗界革命”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第二小问联系近代中 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并结合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状况加以 说明。,【参考答案】 (2)主题:救亡图存。 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深化拓展,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认识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军事思想落后

19、,也认识不到舆论宣传的作用,不能适应近代化战争。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军事:统治腐朽,政治腐败;防民甚于防寇,脱离群众;军队腐败,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下。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 5.根本原因: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二、列强侵华“天朝梦碎”,救亡图存“家国情怀” 1.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19世纪中后期东亚华夷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西方列强带来了近代国家关系形态和国际秩序模式。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

20、立自主,传统华夷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2.对中国人极大的心理伤害:三十年洋务运动成果破灭,败于历史上一直受中国影响的小国日本,对国人心理产生极大的伤害。 3.民族意识觉醒 (1)一批志士仁人深刻反思战败原因。抨击洋务派与洋务运动,主张进行政治 变革。 (2)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取向危机。有识之士强烈感受到儒学面临崩溃的命运。出现了激进的文化批判意识,掀起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3)对日本的认识急剧转变。开始从轻视日本迅速转向师法日本,纷纷留学日本,翻译日本书籍,走上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 (4)中国人民持续不断的救亡斗争。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掀起以“灭洋”为宗旨的反洋教斗争并迅速发展为

21、义和团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开始走上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武装革命道路。,主题三,晚清向近代化演进的趋势甲午战后清政府的改革,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问题】综合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要求:所指不同之处要明确;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解析】从材料来看,中英两国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结果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从内容上看中国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英国则是围绕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从结果上看,中国失败,英国成功(任选一种不同即可,其他不同之处符合题干要求也可)。“原因”无

22、论是内容的不同,还是结果的不同,都与本国相应国情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参考答案】 示例1:内容: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示例2: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

23、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深化拓展 清朝统治者进行宪政改革的原因,1.迎合列强的要求:为了维护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长久统治,西方列强多次要求清王朝仿效西方进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2.消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当时革命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已经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认为实行宪政可以消除革命党人起义的基础。 3.拉拢资产阶级立宪派:清朝统治后期,立宪派势力较大,他们虽然主张建立民主制度,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清王朝实施宪政的目的之一是拉拢

24、立 宪派。 4.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加强团结: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地主阶级出现分化,洋务派中的一些人物也开始主张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5.日俄战争的刺激:1905年日本打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俄国,有志之士认为日本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仿照日本进行立宪改革。,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典例1】 (2018全国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

25、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试题分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日本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且传统的朝贡体系崩溃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

26、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答案:D,【教材补缺】 中国外交近代化及外交观念的变化 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经历了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 过程。 外交观念的变化:第一,表现在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放弃“谕” “批”等居高临下的字眼,改用“照会”样式。第二,中西方官方之间的平等往来,也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三,清朝政府在对外派遣常驻使节方面的政策考虑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7、第四,开始运用国际法等国际通用律例、通用做法处理外交纠纷。,角度二 甲午战争的背景 【典例2】 (2016全国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试题分析】 材料关键信息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的“军备优势”。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开展了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推动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

28、A项中“已完成”表述错误;B项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甲午中日战争中西方列强表面上采取中立态度,实则支持日本,排除D项。,答案:C,角度三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典例3】 (2014海南卷,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列强既有勾结也有矛盾,这是解答本题的教材依托。结合教

29、材可知,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是甲午中日战争,A项错误。美国提出在中国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目的是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条款实质上是美国为了在经济贸易方面保持中国市场的完整性。这均有利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中国获得更大的权益,C项正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提出的,并非针对义和团运动,更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D两项错误。,答案:C,【教材补缺】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现有: 1.争做中国债主: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

30、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大借外债。为了争做中国的债主,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 2.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这也成为帝国主义抢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 3.争相开厂: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外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成本低,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4.划分“势力范围”:19世纪末,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 分“势力范围”。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 丧失。 5.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

31、分中国的机会,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角度四 晚清中央集权危机 【典例4】 (2011课标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试题分析】从题干来看,

32、清政府已经对各国宣战,而作为清政府的地方总督张之洞等人,却与列强商定“两不相扰”。这显然与清朝中央政府对外宣战的态度相悖,表明中央政府的权威正逐渐丧失。A、C两项与史实不符;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言过其实,D项错误。,答案:B,【教材补缺】 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

33、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角度五 晚清政府政治近代化的特点 【典例5】 (2017海南卷,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

34、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试题分析】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C,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2018广东广州二模)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

35、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解析:D 从材料看,这些所谓的“规银”实际上就是贿赂官员的银子,说明鸦片走私猖獗与政治腐败有很大关系,D项正确,B项错误。A、C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2.(2018北京四中一模)晚清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

36、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规定( )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反映了英国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D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A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正常的中英贸易,英国仍然是逆差,B项错误。材料没有中国海关管理的信息,C项错误。,【新知生成】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西关系开始突破中国传统“华夷秩序”的格局,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开始了与西方列强新的对接:在对外认

37、识与观念上,传统的地理中心观与传统的中国文明中心观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华夷观念也逐渐松动;在对外体制上,改变了旧的外交文书体制,废除了公行制度,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在外交方略上,逐步确立了“力持和局”的对外方针与“诚信守约”的对外原则。,3.(2018辽宁抚顺一模)下面是甲午战后中日两国报刊上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反映出( ) A.大中华思想下的历史误区B.主观情感影响历史记录 C.主观想象不具备史料价值 D.大众媒体刊载不足为据,解析:B 首先必须明确中日谈判的基本史实是存在的,两国大众传媒的报道并非主观想象,有一定的史学价值,C、D两项错误。两组图片的区别是,中国

38、的报道突出李鸿章的中心位置,日本的报道突出伊藤博文的中心位置,两国媒体的主观情感影响了历史记录,B项正确。任何国家的传媒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感,并非大中华区独有,A项错误。,4.(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

39、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5.(2018云南昆明二模)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解析:A 美国因为美西战争丧失了参与瓜分中国的最佳时机,于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本质是在承认各国瓜分中国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要求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各国开

40、放,有利于美国凭借经济优势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19世纪末,美国对华侵略处于劣势,B项错误。列强对门户开放政策态度不一,俄国反对这一政策,C项错误。美国窥窃的是中国的市场,而非势力范围和租借地,D项错误。,6.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解析:C 根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体现了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缺乏正确的认识,体现不出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的全面回绝,A项错误;清政府遵守条约说明其对国际外交规则的认可,并不能说明其卖国立场,B项错误;由对条约的不遵守到最终恪守条约,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谢谢观赏!,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