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单元 酸和碱,课时1 常见的酸和碱,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酸碱指示剂(高频考点)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它们在酸性、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如下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特别提醒1.某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此溶液显酸性,但不一定是酸溶液,如硫酸铜溶液显酸性,但不是酸溶液;某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此溶液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不是碱溶液。 2.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后,是指示剂变色,而不是酸性或碱性溶液变色。 3.利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检测酸性溶液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
2、二常见的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特别提醒(1)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即“酸入水,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否则溶解时放出的热量会使水立即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非常危险。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酸的化学性质(通性)和用途(高频考点) (1)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或H+ ),因此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酸的通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特别提醒由
3、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酸根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例如,硫酸能与氯化钡(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BaSO4)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 2HCl,而盐酸不能。,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盐酸、硫酸的用途,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特别提醒(1)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注意不要将其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2)NaOH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潮解(属于物理变化),且会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属于化
4、学变化),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碱的化学性质(或通性)(高频考点) (1)碱具有通性的原因 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或OH- ),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碱的化学性质(或通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特别提醒由于氢氧化钠易溶、氢氧化钙微溶,故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命题点1,命题点2,命题点1 常见碱的性质及用途 1.(2014安徽中考,15,7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溶液滴入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
5、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丙同学:可能与NaOH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 你认为可能还与 有关(写一条即可)。,命题点1,命题点2,【设计实验】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命题点1,命题点2,(2)乙同学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于是认定自己的猜想正确。请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 。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 。,命题点1,命题点2,(3)丙同学使用了色度传感器测溶液的颜色。他在a、b、c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5%、10%、20%的NaOH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明:溶液无色时色度值(透过率)为100%。请你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 。 推测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褪为无色的时间约为( ) A.小于30 s B.3090 s C.90140 s D.140180 s E.180280 s F.大于280 s,命题点1,命题点2,答案 仪器不干净,含有酸性物质(合理均可) (1),(2)2NaOH+C
7、O2=Na2CO3+H2O 若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试管中溶液的红色也能褪去 (3)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酚酞溶液变红后褪色越快 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小,色度值越大 F,命题点1,命题点2,解析 认真分析(3)题图可以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酚酞溶液变红后褪色越快;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小,色度值越大。从图中可知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140 s内色度值从85%升高至92%,那么从92%升高至100%,所需时间要大于140 s。,命题点1,命题点2,酸碱综合 2.(2016安徽中考,15题,7分)氨水和盐酸是常见的化学试剂,可将氨气(NH3)、氯化氢气体分别溶于
8、水制得。 (1)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反应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要求注明条件)。 (2)小华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填写表中空白):,(3)小明将滴有酚酞的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原因可能是 。,命题点1,命题点2,(4)小芳将滴有石蕊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稀盐酸分成2份:未经加热;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设计了如下方案:,你认为上述方案 (填“合理”或“不合理”),请分析: (如合
9、理,说明原因;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命题点1,命题点2,答案 (1)N2+3H2=2NH3 (2)向上述集气瓶中的滤纸上滴入少量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滤纸变红,说明氨气溶于水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3)加热后,稀氨水受热分解会放出氨气,氨气从溶液中逸出,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溶液红色变浅(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增大 (5)不合理 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HCl。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命题点1,命题点2,解析 (1)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10、(2)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需要做对比实验,首先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干燥后,放入盛有干燥氨气的集气瓶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若向上述集气瓶中的滤纸上滴入少量水,观察到滤纸变红,证明氨气溶于水后发生了化学变化。(3)由于稀氨水属于碱溶液,呈碱性,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氨水会变成红色,加热后,稀氨水受热分解会放出氨气,氨气从溶液中逸出,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溶液红色会逐渐变浅。(4)等质量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盐酸浓度越大,与氢氧化钠反应时,被消耗的质量越少,反之盐酸浓度越小,与氢氧化钠反应时,被消耗的质量越大。由于题目未经加热的稀盐酸和加热煮沸一点时间后冷却的稀盐酸,分别中和等质量的
11、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前者大于后者,因此稀盐酸加热煮沸后其浓度会变大。,命题点1,命题点2,(5)向含有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碳酸钠被完全反应,溶液A中除含有氯化钠还会含有过量的盐酸,根据(4)中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会增大,因此加热煮沸溶液A冷却后,会造成氯化钠溶液中仍然混有盐酸,这样又会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小林的方案不合理。若要使溶液A中不含盐酸,可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考法1,考法2,考法3,酸碱指示剂 考法解读酸碱指示剂是安徽中考的高频考点,通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查,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典例
12、1(2018北京中考)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 ) A.CO2 B.O2 C.NaCl D.NaOH,A,解析 A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B项,氧气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错误;C项,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错误;D项,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错误。,考法1,考法2,考法3,方法指导酸碱指示剂是指能够与酸性或碱性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初中阶段主要要求掌握常用的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两种,它们的主要性质是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性溶液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
13、溶液变成红色(可以简记为“紫石酸红遇碱蓝,无酚酸无遇碱红”)。,考法1,考法2,考法3,对应训练 1.(2018安徽淮北烈山区模拟)取一滤纸条,等间隔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图所示),两端管口同时滴加浓氨水,几秒钟后观察到左边比右边酚酞变红快,且左右同一位置时,左边比右边酚酞颜色更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实验说明氨水的pH大于7 B.此实验可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C.此实验说明氨气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D.左边浓氨水中水分子减少,氨气逸出多,同一位置颜色更深,C,考法1,考法2,考法3,解析 A项,氨水的pH大于7,正确;B项,氧化钙溶于水放热,观察到左边比右边酚酞变红快
14、,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正确;C项,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无色酚酞变红,而不是氨气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错误;D项,左右同一位置时,左边比右边酚酞颜色更深,说明左边浓氨水中水分子减少,氨气逸出多,同一位置颜色更深,正确。,考法1,考法2,考法3,2.元旦联欢会上,雯雯拿出一幅画(如图所示),表演了一个化学魔术。(1)她向画中的衣服上喷了一种无色溶液,衣服由紫色变成红色,若衣服上预先涂过石蕊溶液,则喷的无色溶液可能是 。 (2)她向画中的灯笼上喷了另一种无色溶液,灯笼由白色变成红色,则该无色溶液及灯笼上预先涂过的试剂分别是 。,答案 (1)盐酸溶液或无色的酸性溶液 (2
15、)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试液,考法1,考法2,考法3,解析 (1)她向画中的衣服上喷了一种无色溶液,衣服由紫色变成红色,若衣服上预先涂过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则喷的无色溶液可能是盐酸溶液或无色的酸性溶液。 (2)她向画中的灯笼上喷了另一种无色溶液,灯笼由白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则该无色溶液及灯笼上预先涂过的试剂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试液。,考法1,考法2,考法3,常见酸的性质及用途 考法解读酸的性质和用途是安徽中考的必考点,也是重点,常在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中结合其他知识点综合考查,涉及的考点主要有:浓硫酸的稀释操作;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
16、盐酸具有挥发性等);酸的用途(浓硫酸作干燥剂等);酸的化学性质(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发生反应)。,考法1,考法2,考法3,典例2(2018北京中考)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答案 (1)BD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考法1,考法2,考法3,解析 (1)活泼金属和碳酸氢盐会与酸反应分别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2)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3)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
17、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考法1,考法2,考法3,规律总结酸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H+,因此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五个:,考法1,考法2,考法3,对应训练 3.(2017福建中考)如图是包含物质A、B、C、D和盐酸卡片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考法1,考法2,考法3,(1)A不可能是 (填标号)。 a.Mg b.Fe c.Ag d.Zn (2)若B为Fe2O3,B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C为碳酸钠。 C与D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D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即可); 将二氧化碳通入C溶液,可化合生成碳酸氢钠
18、(NaHCO3),该反应的反应物有 种。,答案 (1)c (2)6HCl+Fe2O3=2FeCl3+3H2O (3)复分解反应 2HCl+Ca(OH)2=CaCl2+2H2O(或其他合理答案) 3,考法1,考法2,考法3,解析 (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所以铁、镁、锌会与盐酸反应,银不与盐酸反应,故选c。(2)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3)酸和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与盐酸的反应可以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
19、)2= CaCl2+2H2O;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C溶液,可化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该反应的反应物有3种。,考法1,考法2,考法3,常见碱的性质及用途 考法解读碱的性质和用途是安徽中考的必考点,也是重点,常在选择题、探究题中结合其他知识点综合考查,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名和物理性质;常见碱的用途(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等);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如碱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发生反应)。,考法1,考法2,考法3,典例3(2018四川成都中考)如图物质经一步反应转化的两种途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氧
20、化物为SO2 B.X只能是硫酸 C.可能有沉淀生成 D.属于复分解反应,C,解析 A项,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氧化物应为三氧化硫,错误;B项,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X不一定是硫酸,错误;C项,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可能有沉淀生成,正确;D项,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错误。,考法1,考法2,考法3,规律总结碱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OH-,因此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四个:,考法1,考法2,考法3,对应训练 4.(2018湖北恩施州中考)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于改良
21、酸性土壤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A,解析 A项,氢氧化钠碱性太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B项,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故正确;C项,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能去除油污,可作厨房的清洁剂,故正确;D项,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正确。,考法1,考法2,考法3,5.(2018安徽合肥38中模拟)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2)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
22、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气球胀大。,考法1,考法2,考法3,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观察到 现象,从而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填代号),理由是 。,考法1,考法2,考法3,答案 (1)CO2+Ca(OH)2=CaCO3+H2O (2)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
23、,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2NaOH+CO2=Na2CO3+H2O A 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 解析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2)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使A、B实验中容器内气压降低;由于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所以认为王强设计的实验不严谨,要得到严谨的结论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CO2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检验碳酸钠可用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A实验在取下橡皮塞时需要手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由于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所以A实验存在安全隐患。,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