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自主赏析 虞美人,学 习 目 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的笔法。 3理解体会词人的情感;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南唐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嗣位后,史称南唐后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品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一斛珠“晓妆初过”、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2了解背景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软禁在宋都汴京期间。李煜从皇帝变成了囚徒,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于是深沉的故国之思、浓厚的人生感慨在他的词中自然流露出来。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据陆游避暑漫钞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伎作乐,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宋王铚默记卷上、明陈霆唐
3、馀记传、清王士祯五代诗话卷一引稗史汇编等也都有类似记载。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y,y,dio,q,了结,终止,助词,表示终结,旧,所以,仍然,特意,进 入 课 堂,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_ _ 答: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_ 答:“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
4、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 _ 答:这两句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4“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_ _ 答:“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作者身在东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易,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
5、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1全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与回忆联结在一起的? 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
6、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2虞美人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非生花妙笔不能描绘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可谓是用生花妙笔描绘出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汪洋恣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这里,词人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亡国所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也被赋予了具象和生动的质感。读者无不感受到词人内心的
7、巨大痛苦,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确如此。,在这首词中,词人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B,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兴于唐代,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词的句子大多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念奴娇”、“虞美人”等。题目要依据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B词按照篇幅长短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的一段叫阕或片。 C宋词在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
8、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 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唐末李后主的绝笔词,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传世名句。 【解析】 李后主是南唐人。,D,3对这首词中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是指作者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了。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代南唐故国宫苑;“朱颜改”是说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排遣心中的苦楚。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问君”的“君”指的是作者李煜自己;“一江春水”尽写了“愁”之深重,于凄恻无奈之中蕴含了忧愤。
9、【解析】 “不能再来帮助主人排遣心中的苦楚”不对。,C,4下面对虞美人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景,历来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春花秋月,也成了恼人的东西,这是因为李煜过去风流享乐的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切已如过眼烟云。今天看到,只能勾起心中的无限痛楚。所以他怨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才能有个完结。 B往日极尽铺张、富丽堂皇的金陵宫殿,应该依然存在,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宫殿犹在,词人却从至尊帝王沦为备受屈辱的囚徒。“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留恋,感情十分强烈。,D,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赋予了
10、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D全词将眼前景和忆中事交织,笔法跌宕起伏,通篇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是愁,令人拍案称奇。 【解析】 “通篇不着一个愁字”错。,5对这首词写作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 B第三句中的“又东风”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呼应;第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C前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
11、之短暂无常。 D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式,以问起,以答结,写作者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之后引起的悔恨和追思,以及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回味。 【解析】 对比不对。,B,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答案】 运用自问自答与比喻。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7对这首词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言独上西楼”,“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上“独上”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寂寞者指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
12、。作者通过寂寞的梧桐深院,被锁的清秋,勾勒出凄清的环境。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无形的情感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D亡国之君的滋味实尽包人世无可伦比的悲苦之滋味,不便直说,只好说“别是一番滋味”了。 【解析】 寂寞者是人,被锁者也是人。,B,8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是李后主亡国后,被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时所写的,写的都是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B这首词上阕所写的全是李后主眼中之景,是纯粹的写景;下阕直抒胸臆,抒发后主难以言说的万般愁绪
13、,可谓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情极其自然,语言朴素得如同日常口语,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 D这首词中作者创设了西楼、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借冷落凄清的深秋景象,抒发亡国之愁。 【解析】 说上阕“是纯粹的写景”不对。,B,9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 【答案】 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
14、人眼。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10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思想: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思想:借古讽今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