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及赋的相关知识;2.从赋定义的角度了解阿房宫;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知识积累文学常识杜牧的家世与遭际书香门第,显耀门庭远祖西晋政治家、学者杜预;曾祖杜希望是玄宗时边塞名将;祖父杜佑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著有通典二百卷。未获机遇,放荡轻狂杜牧(803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人称“小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 26 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年轻时多为僚属,曾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庙堂为官,颇有政绩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赋赋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一样,是中国古
2、代的一种文体。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铺张扬厉,文采飞动。铺:铺叙。采:文采。摛:铺陈。文:文采。四字为同义复合形式。即: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要不厌其详,不厌其细。赋在内容和终极指向上的目的通过描摹外物,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这就是体物写志。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 ,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
3、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字词汇总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 古义:明亮的星光; 今义: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3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4精英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优秀人才。5可怜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同情。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2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文言实词一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 (
4、一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 ,久长) 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
5、,取尽) 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文言虚词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 句末语气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而连词,表承接: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其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于介词,到:辞楼下殿,辇
6、来于秦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之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词类活用3名词用作动词朝歌夜弦 (奏乐)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成为焦土) 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名词用作状语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重点语句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
7、,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省略句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省介词“于”)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倒装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举表示被攻占)课文精要理清结构第一段,叙述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述秦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第三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四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把握
8、重点体物:阿房宫的建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好文章要争开头,这几句写得就特别牛,我们要在无字之处读读书。1句法奇警文章开始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犹如骏马下坡,迅疾无比。42.内容丰富“蜀山兀,阿房出” 。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 “出”两字,力重千钧,自不待言。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1)体现了秦始皇的极度骄奢为何言“蜀山” ,不言“秦陇”之山?因为举蜀山,就包含了秦陇之山。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凭借人力运送巨大的木料异常艰难。如果要取材蜀山,一定是秦陇的
9、树木已经被砍伐一空。直到蜀山不剩一木,阿房宫方才建成。则可以看出阿房宫多么宏大,秦始皇多么骄奢。2)耗费材料众多建筑需用材料众多,为何单举木料?举木料以概其他建筑材料。所需的木料既如此众多,可以想象其他的建筑材料需要多少了。3)耗用人力繁多举砍伐、运送木料以概其他工程。而从木材及其他一切建筑材料的砍伐、加工、运送,直到合拢、建成“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都是役使人民的结果。这中间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也是可以想见的。4)秦始皇将蹈六王的覆辙“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 ,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 。3寓
10、褒贬于其中 “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王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导致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再看“六王毕,四海一” ,就不能不惊佩那个“毕”字用得好。“六王毕”抑六国,是为了写秦国灭亡之原因,言在此而意在彼;“四海一”扬秦国,实际是为抑秦国蓄势。这两句是一抑一扬。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秦统一四海之后,如果吸取“六王”的教训, “复爱六国之人” ,就不会那么迅速地被“族灭” 。体物:阿房宫的规模总写广、高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上句言其
11、广,下句言其高;“压”有千钧之重压在秦的土地上,也如千钧重担压在秦之百姓身上;既写建筑,又写暴政。铺写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其气势如虹、绵延不绝一直通向咸阳。但它最终未建成,即使全建成也没有三百余里之广。杜牧为何不顾史实,如此叙写?杜牧如此写,就是想利用想像和夸张的用意,借历史题材以警戒当时的荒淫君主。本文不是历史著作,是文艺作品。如果把它看成历史著作据以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评论秦始皇的功过,那就错了。宏伟瑰丽建筑角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5几千万落。“啄”并不呆板,富于动感,是极富创造性的说法;“抱”写建筑与地面贴合紧密,富于情感
12、;“囷”是说阿房宫像粮仓一样密密麻麻的排列。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 ,而说“未云何龙” , “不霁何虹” 。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极言复道之高,色彩之斑斓。以上大段的铺叙,是赋法的充分展示。描写阿房宫的规模、气势,极力驰骋笔力,炫自己的文采。为何开头惜墨如金,此处用墨如泼?开头要简洁,发人深省;具体行文要极尽铺陈,写尽秦之纷奢。宏伟瑰丽歌舞角度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作
13、者为何在写建筑之后,又极力写宫中之人?前面写阿房宫的宏伟瑰丽,已寓贬义,但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完成如此宏丽的建筑,固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如果在完成之后用来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那还是应该赞许的;所以,作者在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之后,立刻将笔锋伸向更重要的地方。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而歌舞之盛,正是秦爱纷奢的明证。阿房宫的用途储藏美女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王子皇孙” ;既回应“六王毕” ,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14、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段写美人众多。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 “晓鬟”“弃脂” “焚椒”这些间接的手法来写,手法真是高明。写美人,也又写了阿房宫: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写美人,又是为了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生活;所以,接着便写“宫车”之过。 “宫车”日日行幸,而宫人尚“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则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也就用不着多说了。阿房宫的用途储藏珍宝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
15、,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这几句点出阿房宫的用途是收藏奇珍异宝,从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开头到此,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阿房宫?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发议论,而议论已寓于其中。不难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于是,水到渠成,作者进一步完成他的主题:写阿房宫的毁灭,也就是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及其毁灭之故,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体物:阿房宫的毁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6这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君王想过好生活,百姓也想过好生活;二是君王一人的奢靡,成了举国
16、上下的共同负担。第二个解释更合适。秦始皇已经成为沉溺酒色的独夫民贼,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秦、人并举,形成强烈的对比。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样的悲愤,总括了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然后用“使”字领起,摆出一系列罪证。一连串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相互关系。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地步,已将火山即
17、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此段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溢于言表。写志:秦自取灭亡,应哀之鉴之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
18、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 ,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转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行文至此,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结句更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阿房宫建造的真实原因与用途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杜牧写此
19、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 ,所以要极力写阿房宫的奢华与“为一人之心”服务的目的。杜牧写“秦亡”的原因,为何要专写“阿房宫”?第一,与当时政治情况相符,借古讽今。杜牧:“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 ”第二,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证,是不胜枚举的。文学创作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着从各方面罗列罪证。写作特色1.想像、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也不7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
20、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像。这些奇特的想像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2.描写、铺排与议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
21、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知识迁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注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 ,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青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的的:鲜明的样子。
22、旆: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1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景物描写的巧妙之处。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地点,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有对朋友的祝福,更多的是离别之时怅然若失,孤独之感;前途迷茫无着之感。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
23、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8拓展阅读阿房宫前有谁张望阿房宫前有谁张望,留下谁寂寥的叹息,又有谁迟疑的询问?相传,一把火便将它化为灰烬;废墟,成为文明的痕迹。寻着这痕迹,深深浅浅的泥土里,有谁冷漠且悲凉的凝视?听说,阿房宫繁华无比,工程浩大;听说,阿房宫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还听说数千年前的他,并未丢下一颗火种,将阿房宫烧毁殆尽。旧的遗址,历史的印痕,悄然被风沙埋葬。尘土遮掩的过往,朽木搭建的王朝,就这样,荒凉且赤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似乎,那个朝代的残云,早已消散殆尽;似乎,那段历史的悲壮,永远被历史的长河牢记。那时的天,是蔚蓝色的么?那时的水,是清澈见底的么?
24、那时的人,必定是有着痛苦的呻吟,以及让人畏惧的腥风血雨和无休止的杀戮吧!有人说,阿房宫里的笑声是凄厉的;有人说,阿房宫前的阶梯是踏着人的躯体而建的。后来,依稀听现代考古学家说,其实,这些都不正确,包括那把火。阿房宫,建于秦朝末期,封建王朝的最底层。每一根柱梁,或许都见证了那个年代的奢华与悲哀。阿房宫并未建成,或许如腹中的胎儿一样已成形,但因母体虚弱便流产。我没有去那座古老的城市去考证她,也没有因为一根梁柱或者一块青石板,就在臆想中去构勒她的全景,以及当时奢华的景像。我不知道,是什么情愫在牵动着我。这些日子以来,一直渴望去亲近阿房宫,却又惧怕埋在风沙中的旧遗址墙,能激起我憧憬与向往的,是流传千年
25、的古文化,还是关于一个王朝兴亡的解读?关于阿房宫,我能想到的仅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历史的更替,关于繁华与衰败的景像,还有一种心绪的回归。是什么样的心绪呢?是狂野的,激荡的,怒吼的,勃发的,像浪潮一般汹涌;还是拘谨的,低沉的,怯弱的,如昏鸦枯藤般的萧瑟?也许,人们未必愿意在片片瓦砾中寻找情殇的过往吧;或许,没有人喜欢在断垣残壁上叙说曾经的辉煌吧。我不禁猜想着,如果,有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站在阿房宫前,细细抚摸每一捧黄土,每一根断梁;如同,在缅怀一段逝去的情感,或者思念一个已经远去的恋人,也许关于千年前的传说,那一把火毁了宏伟的阿房宫的传说便会深信不疑了吧。凌乱的心绪,忧伤的目光,被阿房宫深锁。关于阿房宫,我所认知的,仅此而已。我只是渐渐感觉到了内心的悲凉,那绝不是仅仅因为感叹阿房宫曾经的一切,或者确信阿房宫没有历经烈火焚烧的灾难。粗糙的心绪,迷茫的神态,还源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及人与人之间无端的陌生。与其让我去面对一些虚华且奢侈的摆设,不如让我去守护阿房宫遗址上的风沙,以及根根断梁。至少,阿房宫里还有迹可寻;至少,中国从一个没落腐朽的封建王朝走向了新生,有着如春天般的生机。关于阿房宫,这封建社会的产物,注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如果说她留下了什么,那么就只有纯净的文化,以及每个朝代兴衰对后世的警醒吧。9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