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 2018 年秋季高二上期半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2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
2、调和3盖儒学既为“国学” ,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 ,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B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4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
3、知当时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 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A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6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
4、,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洪武 35 0 0正统 29 4 0.14成化 23 103 4.48隆庆 6 76 12.67万历 48 893 18.60- 2 -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A “心外无理” B “致良知” C “知行合一” D “工商皆本”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A 鼓励发展私欲 B 突出个性自由 C 主张实行分封 D 反对理学禁欲8明清时期的
5、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C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9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造纸术的改进 B 装订技术的提高C 印刷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10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6、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 ”这说明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11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12 (题文)1911 年 10 月 30 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
7、:“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3 -13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 70 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 20 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
8、大革命时期的旗帜14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A 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 “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C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新文化运动兴起, “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15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 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 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 年孙中山曾
9、在演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 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 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161922 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这说明当时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17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
10、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18 (题文)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 4 -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
11、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毛泽东意在强调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A B C D 20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毛泽东在文中
12、主要调强中国A 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 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C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21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A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 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2220 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13、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C 都是 20 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23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 。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 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
14、结构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5 -24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毛泽东回复道:“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这充分表明毛泽东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C 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 坚定地倒向社会上义阵营25、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 “五四”
15、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陈致余英时访谈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持的主张。 (不得照抄原文)请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有“人文与理性”的传统,且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8 分)材料二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
16、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 6 -响。 (8 分)材料三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
17、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孙中山民报发刊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
18、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8 分)- 7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子监是唐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学习儒家经典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学习专门技术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的律学、书学、算学。唐代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管理国子监学员,如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等。国子监学员所学内容主要有礼记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易经 、 尚书 、 孝经 、 论语等,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
19、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摘编自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等材料二: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科目 专业 备注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政法科 政治、法律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农科 农学、林学等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医科 医学、药学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据 1904 年奏定大学堂章程备注:京师大学堂创立于 1898 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 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
20、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国子监和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8 分)- 8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1958 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 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83 年,成 功 研 制 第 一 台 “银 河 ”巨 型 计 算 机1984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1991 年
21、,成功建成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2002 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2006 年,建成世界海拔最高,在冻土路程最长铁路青藏铁中(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4 分)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4 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 , “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 “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
22、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 9 -(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12 分)半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C【解析】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并非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君臣” “社会”关系也并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 AB 项排除;由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 “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是以血缘关系而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从而是儒学长盛不衰,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但无法说明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故 D 项排除。2C【解析】根据“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23、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 ,体现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是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C 正确;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AB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 ,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3A【解析】根据“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可知,成为主流思想的官方哲学,最后都会被抛弃,从而不再是思想主流,故 A 项正确
24、;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国学”后僵化、没落的悲剧,没有涉及儒学的积极作用,故 B 项错误;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人们进仕除了学习儒学、参加科举之外,还可以通过恩荫、纳捐等方式进入仕途,故 D 项错误。4D【解析】由图表看出,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呈增长态势,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D 正确;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 A;士大夫认为“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并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
25、化,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 ,排除 C。5A【解析】 “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表明有一定封闭性,故 A 正确;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故 B 错误;C 太过绝对,故 C 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源的问题,而是为了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正确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 D 错误。- 10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
26、,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全面分析可知,材料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二是说明具有一定封闭性。6C【解析】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人的道德必须表现为行为,即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必须统一,他对材料中所述的虚伪欺诈深恶痛绝,故全力倡导知行合一,故 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7D【解析】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 项符合题意;“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举例说明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
27、是鼓励发展私欲和实行分封制,排除 A、C 两项;材料论述的是对公私关系的处理,不涉及个性自由的问题,排除 B 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 ,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结合所学知识,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 ,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故 D 正确,A 错误;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8、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故“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错误,排除 C。9C【解析】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制作,出现“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的现象,故 C 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错误;装订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错误;科举制在唐代已经盛行,并非宋代藏书增多的主要原因,故 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到宋朝则多为单页”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 。10B【解析】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 A 项错
29、误;文人画以诗入画, “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 ,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 C 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 D 项错误。11D【解析】 “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说明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D 正确;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会贬低西学价值,只不过是以中学为根本,西学是辅助,西学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伦理纲常,排除 A;19
3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体西用思想,19 世纪末- 1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 错误;C 选项“批判祟洋虚无”表述错误,西方科学技术先进,西学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 错误。12D【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故 A 项排除;根据材料“朕不知” 、 “朕不觉”等信息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 项排除;“官吏的腐败”是材料信息的片面概括,故 C 项排除;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 、 “权豪或祗为自便” 、 “怨积于下” 、 “祸迫于前” ,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 D 项正确。13B【解析】从材料“出现
31、于中国 20 世纪第二十年里” “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可以看出,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事实,材料涉及到了辛亥革命失败了,所以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它唤起了青年人的民族觉悟,B 正确;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是戊戌变法,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 A;这几千年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应该是从鸦片战争,是挑战我国天朝上国思想的开始,C 错误;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旗帜是新三民主义,应该是 20 世纪第三个十年里的事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D。14B【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维新变法时期,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开始摆脱了三纲五常的束缚,与题意时间不合,故 A 项排除;据所学
32、可知胡适所说的学校指的是北大,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联系新文化云的背景可知当时面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以及他在思想界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力图“根本之救亡”的新文化运动,其中“适”就是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故 B 项正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内容,故 C 项排除;“民主与科学”与题旨不合,故 D 项排除。15C【解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张继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介绍马克思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自身影响力,C 正确;马克思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梁启超、张继、孙中山是资产阶
33、级,不可能接受马克思的学说,A 错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B 错误;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不能体现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排除 D。16A【解析】依据材料“1922 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可知中国共产党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 A 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是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故 C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结合国情研究马克
34、思主义,服务于中国,故 D 项错误。17B【解析】根据“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 ,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 “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错误,排除 A;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民族反对外国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实现国家统一,故- 12 -B 正确;和共产党合作不属于民族问题,C 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排除 D。18C【解析】 “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说明工人和农民结合的作用,C 正确;A、B 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D 属于中国革命道路。1
35、9A【解析】材料“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反映的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抗战时期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国情,确立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问题,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史实,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不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史实,排除;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强调的是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不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史实,排除;故选 A。20C【解析】根据“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表明无产阶级不能通过
36、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我国国情决定的,C 正确;AB 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1B【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故 B 正确;A 是 1985 年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的高度概括,不符合“南方谈话”内容,排除;1997 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 错误;1979 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南方谈话”是 1992 年,排除 D。22B【解析】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
37、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解决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不管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国家富强,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答案为 B 项。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排除 A 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 21 世纪仍然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排除 C 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 D 项。23C【解析】互联网“企业”等字眼反映了互联网使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生活方式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互联网发展并未完全颠覆了传统行业,也并未给所有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选项 B、D说法
38、自身均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互联网“企业” ,反映的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24A【解析】材料中毛泽东的回复说明了他认为在思想上要允许存在争议,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表明毛泽东在学术领域鼓励百家争鸣,所以 A 选项正确。C 选项错误,百花齐放是艺术领域的主张;B 选项不是材料所表现的含义;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13 -点睛:回答本题要搞清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真正内涵。 “百花齐放”是对艺术而言的;“百家争鸣”是对学术而言的,这样就容易排除 A 选项。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内容来回答,不要想当然的去判断,做到答案从题中
39、来。25(1)主张: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传统: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心;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等。理性传统:如“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体现理性等。 (李贽批判正统思想,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否认孔子和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主张是非标准依时代变化而变化,可以由个人判断。 )对外来文化: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挑战。应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宋朝时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 。 【解析】 (1)主张:根据“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
40、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概括得出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以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民本思想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等分析回答。 理性传统:根据 “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体现理性,以及李贽批判正统思想,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体现理性等。对外来文化:挑战: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挑战。应对:结合所学,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宋朝时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 。(2)原因:“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传统;近代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
41、 (4 分)影响:有利于民族主义和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阻碍了启蒙运动的深化;为封建主义复活提供了便利;不利于对西方文化的理性、深入认识。 (4 分)(3)思想:民族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实行宪政,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同: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孙中山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解析】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答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即可。不同:根据“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得出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孙中山则希望
42、“毕其功于一役” 。26、 (1)特点:国子监:是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学生多为贵族子弟;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严格的校规;培养国家后备官僚为目标;重道德教化;考核选拔较为严格等。- 14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经学大义等科和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学习西方的自然、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政治制度;重视农、工、商等经济类科目的教学。影响:古代: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大批人才;塑造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
43、了社会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近代: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风气的改进等。经学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的研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特点:国子监:根据教育上的地位、学生来源、学习内容、校规、教育目的、侧重点以及选拔标准等方面总结;京师大学堂:根据教育地位、办学思想、学习内容、侧重点等方面分析。影响:古代: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影响:可从思想文化的发展、人才培养、稳定社会等角度分析,消极影响:从君主专制工具的本质、禁锢思想、制约了社会进步等角度总结;近代:参照对古代的
44、影响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2)趋势:科技内容趋向多元化;从以国防军事为主到以经济民生为主(4 分)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苏冷战,国际局势紧张;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信息革命的推动等。 (任意二点 4 分)(3)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
45、本,经世致用等主张,但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 ,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15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明末清初,
46、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传统理学的僵化,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的奋进的精神力量,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观点正确、明确;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材料叙述了中国不同阶段知识分子的追求,可从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知识分子对时代引领等角度拟定论题;“论证”需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知识分子的活动等角度分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