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静海区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卷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 1 页至第 6 页,第卷第 7 页至第 10 页。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四个选项中,只有 1 个正确选项)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第 7 页答题卡相应位置。1.下图是秦朝疆域图,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秦朝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A. 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B. 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C. 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D. 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疆域扩
2、大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没有包含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故 A 项错误;同理,B 项错误;秦朝在岭南地区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 3 郡,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故 C 项正确;秦朝疆域不包含新疆地区,故 D 项错误。故选 C。2.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A. 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 调整了君权
3、与相权的关系【答案】D【解析】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主要目的是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故 D 正确;A 是明朝后期的政治现象;材料体现是君权与相权斗争,故 B 错误;C 是军机处设置作用。3.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寒人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等字眼意在强调寒人地位的上升其实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门阀氏
4、族政治强调门第,寒门的地位是低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监察的严密性而不是非理性化,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4.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3料也!王卒料之。 ”这反映出周宣王时A. 高度集权,独断专行B. 荒废生产,征收重税C. 形势变化,旧制动摇D. 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不籍千亩、料民于太原”等字眼体现的是土地及赋税制度的动摇,即形势变化,旧制动摇,所以选 C 是
5、符合题意的,正确;周宣王时尚未高度集权,周宣王也不可能独断专行,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荒废生产,征收重税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反叛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5.如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 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 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答案】B【解析】在人均田亩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人口仍然在持续增加,说明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单位粮食亩产量得到提高。故答案为 B 项。人口激增导致人均耕地
6、面积减少,排除 A项;其他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示意图中数据的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来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4是图中给出的是人均田亩数变化,不是总的田亩数的变化。6.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 ”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A. 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 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C. 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D. 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
7、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可以看出唐代重视市场诚信,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的问题;C 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坊市关系问题;D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7.1756 年,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顾向来洋船进口,俱由广东之澳门等处,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近年乃多有专为贸易而至者。将来熟悉此路,进口船只不免日增,是又成一市集之所。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异,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 ”这说明当时A. 粤海关一口贸易政策已开始执行B. 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C. 对
8、外贸易从属维护政权安全考虑D. 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答案】C【解析】由“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异,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可以看出当时限制对外贸易主要是担心来华者威胁中国的政权稳定,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对应的是 1757 年;B 项与“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不符;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8.“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5困。 ”汉武帝元狩三年,正式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实行重农
9、抑商政策C.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D. 防止富商大贸与地方势力相勾结【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反击匈奴和赈灾,使政府财政面临压力;而富商大贾“不佐公家之急” ,故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压力,A 项正确。题干强调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而实行盐铁专卖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 B。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巩固中央集权,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无关,排除 C。题干信息与地方势力无关,也没有涉及富商大贸与地方势力相勾结,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9.徐中约指出, “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
10、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 。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D.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答案】A【解析】“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力之时,社会危机便会随之而起,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于康乾盛世的功绩,故 B 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是皇帝个人行为,故 C 错误;晚清政治仍然是按照封建制度模式运转,故D 错误。10.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
11、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段话意在强调A. 知行合一6B. 致良知C. 格物致知D. 心外无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用功学习时间长了,一旦通达就一切明朗(彻底明白)了,那么事物的外表,里内,精粗,我全知道,而我心中全部的事情将没有不明白的,这个说的就是格物,也就是知道事物的本质及所有,这属于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1.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
12、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 ”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A. 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B. 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C. 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D. 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 ”的信息说明作者对鸦片战争中的原因认识不清,故 C 项正确;A 中并不是相当了解;B 错在一致;D 中认识清醒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认识
13、12.下图是日本人所画的下关讲和会谈 ,这幅画的构图7A. 受到了作者立场的影响B. 掩盖了日本的侵略野心C. 反映了条约的公平正义D. 能平息其他列强的挑衅【答案】A【解析】【详解】从画中人物的朝向看,日方面向观者,面目清晰,容貌端庄,而中方则显其背影,以显示日方的重要地位和强势阵容,故 A 项正确;据所学, 下关讲和会谈即马关条约就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产物,并没有掩盖日本的侵略野心,故 B 项错误;据所学下关讲和会谈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可能反映出公平正义,故 C 项错误;据所学,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D 项错误。13.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
14、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A.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B. 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C. 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 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8【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用,这是二者合力的结果,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促使辛亥革命成功,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立宪派的目标是实行君主立宪,不是建立
15、共和国,C 说法错误,排除;各省独立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 D 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 “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 ,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史实分析解答。14.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 5 月 9 日通电说, “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 。这反映出A. 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B. 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军队支
16、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答案】C【解析】从支持和同情五四运动的来自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领域来看,五四运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故答案为 C 项。A 项“全国性”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学生的经济诉求,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军队对运动的支持,排除 D 项。15.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 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 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 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答案】B9
17、【解析】试题分析:A 项错误,开始改变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本题答案选 B;C 项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认识到的;D 项没有看到最高革命纲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二大16.下表为 18651871 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 。据此推知年份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生丝 8778 9258 9272 11683 12795 15535 16772A. 中国手工缫
18、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B. 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C. 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D. 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生丝从广州出口,而非手工缫丝业的中心转移,故 A 项错误;生丝大量从广州出口,说明大量生丝聚集广州,为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广东的近代缫丝业,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实力,故 D 项错误。17.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 ”到了 1880 年代,进口量大大增
19、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 ”这表明当时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口量大大增加意味着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的加深,即材料表明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进口量大大增加而不涉及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倾销商品方面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但不是根本变
20、化,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8.1902 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苦!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 ”这从实质上说明A. 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B. 清末女子普遍放足C. 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D. 清末政府迫令放足【答案】C【解析】女子放足、不缠足,改变社会陋俗,是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表现,故 C 正确;A、B 材料无法体现;D 项中“迫令放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名师点睛】禁止缠足属于社会习俗的近代化,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顺应近代化潮流
21、。19.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共同纲领与“八二宪法”11的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 B 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
22、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新时期民主政治八二宪法20.1955 年 7 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8 月 1 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 月 10 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表明A. 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C.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D. 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答案】D【解析】美国和中国进行大使级会谈之后达成的平民回国问题,促使钱学森回国,说明双方都是从务实
23、的角度出发,故 D 正确;当时仍然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故 A 错误;B 是 1972 年;C 说法不符合事实,至今没有瓦解。21.下图是 1949 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示意图。其中 20 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 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 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C.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答案】D【解析】12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1991 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它们纷纷同中国建交,故 D 选项正确;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 A 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内容不是中国
24、与外国建交,故 B 选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等于中国与外国大量建交,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22.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讯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A. “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 “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 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比例中,以工业建设支出最多,可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 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失调,
25、排除 A;材料数据无法体现“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排除 C;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D。所以选 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数据” ,然后结合数据变化即可得出答案。23.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B.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C. “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D. 实行调整、
26、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13【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可知,这是1958 年“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故 C 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 1953 年,故A 项错误;“以钢为纲”是大跃进的口号,故 B 项错误;1960 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 D 项错误。24.1979 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 ”这说明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B. 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C.
27、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D. 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以知道 1984 年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时间不合,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竞争加剧进行阐释,故 B 项排除。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对外开放,故 C 项排除。据材料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 “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完全放开对外开放,意味着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故 D 项正确。25.英国金融时报中报道:“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 年 1992 年和 20
28、01 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 建立 4 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D【解析】1984 年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 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D 正确;A、B 和 C 时间顺序不符合题意。14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3 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6 分;第
29、28 题 16 分)请将各小题答案写在各问相应位置。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
30、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材料一中卫瓘关于选官方面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这一主张有何积极作用。(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
31、代产生的影响。【答案】 (1)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更加忠厚。(2)变化:门第高低。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拓宽选官渠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5【解析】(1)主张,依据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可以得出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察举制;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一“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可以得出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依据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
32、高下任意,荣辱在手”可知,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的变化是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依据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可以得出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依据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 “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可
33、以得出: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拓宽选官渠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被后人誉为“首次被发展中国家宣布进行南南合作的会议” ,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通过此次会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沐涛再论现代中非关系材料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
34、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1)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史实,概括这次会议对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2)阅读材料二,分别指出“世界走进中国”和“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从16政治和经济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答案】 (1)会议:万隆会议。影响
35、:新中国打开中非交往的新局面,形成与亚非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2)标志:1840 年鸦片战争,1978 年改革开放。表现:政治上,调整外交政策为不结盟政策(全方位外交)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推动新型区域合作,如参加和主办 APEC 会议,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经济上,初步形成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解析】【详解】 (1)会议:根据“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可知是万隆会议。影响:根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打开中非
36、交往的新局面,形成与亚非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2)标志:根据“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得出“世界走进中国”是 1840 年鸦片战争,根据“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得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是1978 年改革开放。表现:政治上,结合所学,可从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分析回答。经济上,可从我国对外开放和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等分析总结。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采用“官商合办”形式,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
37、 20 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 “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17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材料二 1872 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 4 艘,2319 吨;到 1883 年,已有轮船 26艘,33370 吨。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 1878 年投资开办
38、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 35004500 人。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 1889 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 1880 年开办。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三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和实行
39、“官商合办”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经营范围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指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答案】 (1)目的:打破外国对中国航运的垄断:辅助军事工业。原因:清政府财政困难:民间存在大量游资:借鉴外国股份公司的模式。(2)变化:由单一到综合。(3)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指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具体表现:经济:创办近代工业,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军事:举办军事工业,创办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社会结构:促进了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文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推动
40、了中国教育和思想的近代化。社会生活:创办轮船公司和修建铁路,推动了交通近代化;创办电报局,推动了中国通讯的近代化。【解析】【详解】 (1)目的:根据“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得出打破外国对中国航运的垄断;根据“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18的资金支持”得出辅助军事工业。原因:根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得出清政府财政困难;根据“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得出民间存在大量游资;根据“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得出借鉴外国股份公司的模式。(2)变化:根据“仅有轮船 4 艘”到“投资开办开平煤矿” “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 “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 1889 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等信息,概括得出由单一到综合。(3)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得出“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指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具体表现: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评价,分别从经济的工业化、军事近代化、社会结构的近代化、教育和思想的近代化、交通和通讯的近代化等方面总结回答。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