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东苑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第卷(共 48 分)、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这主要源于古代的()A. 禅让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这主要源于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B 正确;禅让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A;世袭制是继承制度,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C;分封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D。所以选 B考点:古代中国
2、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是高考重要考点。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算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诸如对清明节祭祖,家谱族谱,姓氏辈分,祠堂,光宗耀祖观念,重男轻女观念等,体现的是宗法制度带来的影响。2.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考古存
3、在造假嫌疑B. 郡县制的消亡C.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D. 分封制的瓦解【答案】D2【解析】“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反映了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表明分封制的瓦解,故 D 正确;考古出土文物是可信的一手史料,A 错误;B 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山国是诸侯国,材料反映的是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并非中山国的地位较高,排除 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准确理解。 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4、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 C 项。A 项和 B 项知识错误,D 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4. 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
5、分封制。 ”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郡县的长官有君主任免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 项符合题意。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矛盾的是规定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B 项属于选官用人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相为中央官制,郡县属于地方行政区划,不属于中央官制调整,排除 C 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
6、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 皇权至高无上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 皇帝独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以看出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B 项正确。皇帝处理一切事务与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不符,排除 A。C 项错误,排除。题干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独尊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
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明朝内阁制的设置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7.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4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政治结构出现的积极意义主要是A.
8、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即废除了分封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体现出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8. 公元前 74 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B.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
9、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且列侯归郡统辖,分封制度已被削弱,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郡国并行弊端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宗法观念是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内容,不可能荡然无存,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 ,可以看出侯国是归郡管辖的,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政治制度9.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 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 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 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 有利
10、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答案】C【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对政治的垄断,平民也可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选 C,A 项表述并不准确, B D 两项说法错误。考点:科举制的影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分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一种重要制度,不等同于教育制度,其最主要的职能是为中央集权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影响和作用科举制的演变。10.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
11、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 参知政事B. 中书省C. 门下省D. 尚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材料信息来看,崔祐属于审议部门的官员,所述部门应当是门下省。故答案为 C 项。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 A 项;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D 项。11.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 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 消解相权,强化皇权C. 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 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削弱
12、相权,强化皇权,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故选 B。宋代重新划分部门职能,目的是强化皇权,故排除 A。宋代军队方面实行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防止武将叛乱,但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 C 项不是核心,排除 C。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不是加6大而是削弱各部的权限,D 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基础题,难度不大。12.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A. 加强了地方监察B. 有利于
13、走向民主C. 违背了历史潮流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一省制下由丞相一人负责,这实际上是强化了相权,故 A 项错误;皇太子挂名中书省长官,实际上相权变成了皇权的延伸,因而加强了皇权专制,故 B 项错误;宋元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潮流是加强君主专制,因而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故 C 项错误;唐宋三省到元一省可以避免因相权分散带来的办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故 D 项正确。点睛:材料“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 “积极作用”是解题的关键。13.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实行行省制度C. 废除宰相制度D.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
14、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B;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C 符合题意,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14.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7A. 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B. 提高了军机大臣的地位C. 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D. 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 “太监也须退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5、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 A。军机大臣地位较低,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 D。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军机处设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觅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推出”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 “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 ”该学者评价的是A.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
16、.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时,中央设三公,还没有中书和六部,故 A 项错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中的“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不符,故 B 项错误;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材料中“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说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 C 项正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名师点睛】丞相与内阁的区别:宰相 内阁首辅8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任免 要
17、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6.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 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 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1
18、7.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是逐渐加强,下列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排列是参知政事的设立丞相制度废除军机处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A. B. 9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有效地加强了君权;宋代的时候,为进一步加强君主的权力,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明初,太祖朱元璋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大权独揽;清雍正帝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所以应选 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18.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西汉“推恩令”
19、 、刺史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明朝废丞相、设殿阁。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旨在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选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行省的设立19.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10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 【答案】
2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削弱地方为了将权力收归中央,例如汉武帝推恩令和宋太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是;削弱相权为了加强皇权,例如朱元璋的废丞相和清代的军机处都是;加强对于边疆的控制,元代和清代都有。故选 A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行省制度2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这种演变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郡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
21、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 D 项。分封制在西周确立,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 项错误。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战国时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
22、普遍推行郡县制;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元代行省制度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21.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11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A. 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B. 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C.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D.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故 C 正确。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可能抑制皇权的过
23、度膨胀,故 A 排除。内阁不是法定的最高决策机构,故 B 排除。内阁不是宰相,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22.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人们知道从封建变到郡县的原因,就应该知道郡县制也有弊端,也会有变化,那是不是又要变回封建去呢?顾炎武答道:不是的,应该是在郡县中实
24、行封建的某些做法,就是给地方以某些权利,不可过多的剥夺地方的权利,这样天下才能大治啊!因此 D 项正确;ABC 三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思想23.伯利克里大力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人不论贫富都能到剧场观看戏剧表演,这一措施A. 促进民主政治繁荣B. 反映维护奴隶主阶级本质12C. 基本没有得到贯彻D. 严重危害了雅典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伯利克里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提高了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积极性,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繁荣,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主是维护阶级属性,故 B 项错误;该措施基本得到执行,故 C 项
25、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故 D 项错误。24.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A. 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B. 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C. 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D. 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答案】B【解析】“移民异邦人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显然是受到雅典民众对于城邦忠诚的影响,说明雅典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故 B 项正确;外邦人没有公民权,显然態参加政治活动,故 A 项错误;雅典的民主政治一定程度保护公民的个人自由,故 C 项错误;外邦人有离开雅典城邦的自由权,故 D
26、 项错误。25.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 )A. 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B. 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C.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 “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没有涉及到公民权的扩大,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没有涉及到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
27、变,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故 C 项正确;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 D 项错误。1326.下列关于伯利克利时代的雅典公民克里同的叙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他通过抽签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他被推选为代表参加公民大会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他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A. B. C. D. 【答案】C【解析】雅典是直接民主,不存在推选的问题,他的妻子没资格参加公民大会,但雅典公民是可能通过抽签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的,也可能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所以本题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答案即可。27.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
28、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 符合题意;A 是材料现象;公元前 5 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 ,C 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
29、前 5 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8.下图是罗马法原论的著作目录,由目录可以直接得出罗马法14A. 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保护平民利益C. 强调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D. 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买主权、物权法、继承法债法”等可知,罗马法强调维护私有财产,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D 项正确。AB 项属于属于罗马法的影响,不能从材料“直接得出” ,排除。C 项属于罗马法的精神,不能从材料“直接得出” ,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考查罗马法的内容
30、、影响等。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罗马法原论中的主要内容” ,然后抓住关键信息“买主权、物权法、继承法债法”等,再根据设问要求“直接得出”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9.“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若遇上这种情况,该适用什么法律呢?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但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 。材料中“新的法律”是指A. 十二铜表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可知材料中“新的法律”是审理外国人的案件。结合所学可知万
31、民法正是处理罗马人与外来15民族关系的法律体系,故 C 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故 AB 两项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 D 项错误。30.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A. 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 B. 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C.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反映了罗马法注重法定的形式,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征,故 D 正确;
32、材料未涉及审判的程序是否严密,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习惯法的原则,故 B 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奴隶主贵族利益,故 C 错误。故选 D。31.在古罗马有一个人把洗衣店告上法庭,要求店家赔偿被老鼠咬破的衣服,其理由为:“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保管好,事先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 。依据罗马法,最后法庭判决洗衣店赔偿全部损失。该案例主要说明了A. 司法程序严格完备B. 审判非常重视证据C. 法律维护平民利益D. 审判体现契约精神【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司法程序问题,排除 A;B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B;材料没有提到平民,排除 C;由材料“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
33、保管好,事先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 ,故选 D。32.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 纵容犯罪B. 维护贵族利益C. 肯定证据D. 主张重罪轻罚16【答案】C【解析】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了罗马法重视证据,不因怀疑而定罪,故 C 正确;材料“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反映的是疑罪从无的原则,并不能体现纵容犯罪的政策,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贵族利益的问题,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重罪轻罚的原则,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得基于怀疑
34、而惩罚任何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重视证据、疑罪从无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第卷(共 52 分)二、本大题共 4 道题,第 33 题 12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2 分,第 36 题 16 分,共52 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率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唐中期后, “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
35、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答案】 (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影响: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但保留了地方的相对独立性,埋下分裂隐患。(2)问题:藩镇割据。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解析】17【
36、详解】第(1)问, “制度” ,依据材料一信息“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得出分封制;据材料一信息“政治与血缘的结合”得出宗法制。 “影响” ,据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率不可破”结合所学从积极(对地方、对内部)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 “问题” ,依据材料二信息“其后天子弱,方镇强”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藩镇割据;“解决” ,依据所学知识从权、钱、兵等三个角度分析。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 ,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
37、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政,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其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 。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
38、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对专制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答案】 (1)不同: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代三省互相分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相权三分,既制衡又合作。职权分明。加强皇权,分散相权。节制君权,弥补君主才干不足。(2)改变: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内阁以备顾问。趋势: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18【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
39、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 “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特点应当联系所学,从分工负责和加强君权等方面来回答。(2)朱元璋对专制制度的改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政”分析得出。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最终废除宰相职位来回答。【点睛】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
40、行政效率。北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
41、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19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
42、历史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答案】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因此以血缘为标准;根据材料二“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初实行察举制,因此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材料三“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魏晋
43、实行九品中正制,因此以门第为标准;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因此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影响:根据所学从缓和矛盾、官员素质、加强集权、文化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影响。趋势: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从制度发展和选拔方式等方面来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全体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职官;全体挨次进行统治,也挨次被统治;抽签参加政治机构一切职司个人都不得连任;一切职司的任期都是短暂的。(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44、。为了保证“全体人民”掌权,雅典主要设立了哪些政治权力机构?材料二、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20言。摘自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材料中“伟大的创举”指什么?材料三、我认为法源于自然,而“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 ,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 ;自然界存在一些普遍的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这些原则永恒不变,这些原则也必须体现在法律
45、中。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马法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答案】 (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公职人员实行任期制。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2)雅典的民主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等都不享有政治权利。雅典民主创造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3)思想: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是维护自由、平等、正义的工具;自然法。影响:维系和稳定罗马的统治;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许多制度与原则被后世借鉴。(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因
46、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全体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职官” “抽签参加政治机构” “一切职司的任期都是短暂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联系所学可知,为了保证“全体人民”掌权,雅典主要设立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权力机构。(2)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理由,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并结合所学,从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来回答。从材料中的“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来看, “伟大的创举”是指雅典民主创造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3)罗马法的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我认为法源于自然,而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 ”,“自然界存在一些普遍的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影响雅典联系所学,从对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回答。2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